1952年6月,朝鮮戰場硝煙未散,志愿軍代司令陳賡卻被一紙調令召回國內,毛主席遞給他一份機密文件:“我們要建一所軍校,你是校長,全權負責建校和教學?!?/strong>
陳賡一聽,連連拒絕:“這可使不得,我一個大老粗扛槍桿子的,哪懂辦學校?”
旁邊的周恩來總理卻笑著按住他的肩,對陳賡說了一個必須由他來做這件事的理由,聽完這個理由,陳賡總算被說服,接下創建軍校的任務。
1952年的中國,剛剛經歷抗美援朝戰爭的洗禮,當美軍的飛機坦克在朝鮮半島肆虐時,中國軍隊深刻意識到現代化軍事技術的重要性。
此時,中央軍委做出一個決定,要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培養自己的軍事科技人才。
但由誰來牽頭比較好呢,想來想去,毛主席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志愿軍代司令陳賡,那時的陳賡還沒回國,于是1952年6月,志愿軍代司令陳賡被一紙調令召回了國內。
得知組織想把這么重要的事交給他來做,陳賡擺擺手拒絕,讓他上戰場他可以馬上就去,可讓他建軍校,還當校長辦教育,這他一個大老粗哪里搞得來?
總理聽后也勸說陳賡:“你可是黃埔出身,帶過紅軍干部團、辦過紅軍學校,你不行,那就沒有人能行,你要人就給人,要啥給啥,中央全面支持,你盡快將學校建起來。”
中央把這件事交到陳賡手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陳賡是從黃埔軍校走出的名將,從北伐到長征,從抗日戰爭到抗美援朝,可以說他的一生都在戰場上摸爬滾打。
他的右腿還因為多次重傷幾乎致殘,走路時仍帶著明顯的跛態,面對陳賡的猶豫,周總理一語道破天機:“這是唯一能打破技術封鎖的機會,你不做,難道要讓子孫后代繼續用步槍打坦克?”
這一刻,陳賡攥緊了調令,他比誰都清楚,如果說解放軍是一只猛虎,那么創辦軍事工程學院,就是為猛虎添翼,最后,他鄭重地接下這個任務。
1952年12月,陳賡帶著籌備組抵達哈爾濱,時間緊迫,陳賡提出“邊建、邊教、邊學”的方法。
1953年9月1日,哈軍工在一片荒地上舉行開學典禮,此時校園基建尚未完工,部分學員甚至在工地旁聽課。
其實,他們最初的辦公地點設在北京地安門恭儉胡同59號院,1953年才遷至哈爾濱,學院主體建筑尚未完工時,師生們只能在臨時搭建的板房里上課。
有了教師但缺師資,為此,陳賡親自出面,從全國高校、科研機構和部隊中抽調頂尖人才,他甚至搶走了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屠守鍔、浙江大學教授周明鸂等專家,組建起一支豪華教師隊伍。
為解決教材短缺問題,陳賡指示駐外武官搜集國外資料,教授們連夜翻譯編寫,哈軍工教師王孝先編寫的《核物理》、陸埮編寫的《核武器殺傷破壞因素》,成為我國早期核武器試驗的重要參考。
而對于陳賡的要求,組織上也是做到了周總理承諾的“要人給人,要啥給啥”,從全國范圍內哈工大調配資源。
陳賡注重國際交流,派遣教師赴蘇聯深造,邀請國外專家講學,錢學森參觀哈軍工時就感嘆:“在我國現有的條件下,這么短的時間內辦起這樣一所完整的、綜合性的軍事技術院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跡。”
1958年,哈軍工成立我國第一個導彈工程系,錢學森親自到校指導,學員們參與研制的“1059”教學導彈,為后來的“東風”系列導彈奠定了基礎。
在同一年,師生們自主研制出“901型”電子計算機,這是我國第一臺軍用計算機,為后來的“銀河”系列超算埋下伏筆。
1961年,原子工程系成立,開設核爆炸、核動力等專業,此時我國尚未擁有原子彈,但哈軍工已開始培養相關人才。
哈軍工辦學17年間,培養了1萬多名畢業生,其中包括200多位將軍、100多位兩院院士,他們參與了“兩彈一星”、核潛艇、航天工程等重大項目,被譽為“中國軍工的脊梁”。
1961年3月16日,陳賡大將病逝于上海,臨終前,他仍牽掛著哈軍工的發展,這位從戰場轉戰講臺的名將,用17年時間打造了中國軍事教育的“航空母艦”。
陳賡曾說:“革命的一切都是從無到有的,軍事工程學院也一定能從無到有?!?/strong>他的這種敢為人先、忠誠奉獻的精神,至今仍激勵著無數人在科技強軍的征程上奮勇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