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汽車行業大變局: 固有格局加速崩壞,傳統上市車企忙自救
編者按:財報是上市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的“成績單”,更是投資者決策的重要依據。
作為中國經濟的“定盤星”“壓艙石”,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如何、業績含金量多少、未來將有哪些布局等問題,一直備受市場關注。
數據之中有價值,報告背后更精彩。
為此,中國基金報推出《財報面面觀》策劃,解讀財報數據,聚焦熱門行業,提示潛在風險,洞悉核心價值,為投資者了解公司真實情況提供參考,更好地助力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中國基金報記者 邱德坤
隨著上市車企交出2024年的“成績單”,汽車行業“駛向”關鍵路口得以進一步印證。
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2024年首次在營收、利潤、銷量、市值等方面超越上汽集團,而后者此前是燃油車時代的“領頭羊”。
上市車企“一哥”易主傳遞出重要信號:2024年,汽車行業固有格局加速崩壞,傳統上市車企的固有優勢快速喪失,新能源汽車時代撲面而來且遠超預期。
轉型新能源汽車較為成功的上市車企,已通過2024年的營收、利潤等財務指標印證其享受到時代紅利,而轉型步伐遲緩的傳統上市車企正忙于自救。
如何突圍是多家上市車企需要回答的時代命題。汽車行業在2025年迎來“淘汰賽”,哪些上市車企能夠做到求生存、謀發展?
上市車企“一哥”易主
汽車行業固有格局加速崩壞
2024年,比亞迪以7771.02億元的營收,首次超越上汽集團的6140.74億元,兩者營收差距達1630.28億元。
這意味著,上市車企“一哥”正式易主。此前,上汽集團一直是上市車企領頭羊,營收遙遙領先于其他車企。
上市車企“一哥”易主的速度遠超外界預期。2023年,比亞迪、上汽集團的營收分別為6023.15億元、7261.99億元,比亞迪營收比上汽集團少了1238.84億元。
汽車產業具有較為明顯的規模效應特征,而營收是衡量車企取得規模效應的重要指標。此番上市車企“一哥”易主,也是汽車行業新舊格局加速變革的縮影。
以上汽集團、廣汽集團為例,兩者2024年的營收同比分別下降15.44%、17.05%,而2023年的營收同比分別增長0.72%、17.48%。
有別于其他上市車企,此前合資品牌一直是上汽集團、廣汽集團的“現金奶牛”,如今卻成為這兩家上市車企的營收負擔。
銷量是影響車企營收的重要因素。2024年,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的銷量同比分別下降5.51%、56.54%,廣汽本田、廣汽豐田的銷量同比分別下降26.52%、22.32%。
多家上市車企掌門人在年報致辭中表示,2024年,全球汽車產業在智能化、電動化的浪潮中加速重構,行業競爭格局深刻變革。
以比亞迪、賽力斯為例,兩者2024年的營收分別 同比增長29.02%、305.04%,2023年的營收分別 同比增長42.04%、5.09%。
此前有車企人士感嘆,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零售滲透率,遠超車企及監管層規劃的時間表。
據乘聯分會數據,2021年至2024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零售滲透率從14.8%提升至47.6%。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預測,2025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零售滲透率將達57%。
崔東樹表示,隨著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零售滲透率持續提升,燃油車將成為少數群體,規模優勢下降,加上消費者在購置、使用燃油車等階段均有較大的稅收負擔,導致燃油車營收超預期下滑。
“內卷”加劇侵蝕利潤
新能源汽車盈利拉開大幕
2024年,汽車行業“內卷”加劇成為上市車企的共識。長安汽車在年報中介紹,2024年,從“電比油低”到“油電雙降”,傳統自主品牌、新勢力及合資品牌紛紛加入市場競爭,行業價格競爭持續升溫,企業盈利能力面臨挑戰。
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安汽車、江淮汽車的扣非后凈利潤,在2024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比下降,其中上汽集團的扣非后凈利潤同比下降153.85%。
年報顯示,上汽集團在2024年的扣非后凈利潤為-54.09億元,相比2023年減少了154.54億元,并且此次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是自2009年以來的首次。
目前,多家傳統上市車企的發展面臨雙重困境:在具備優勢的燃油車市場中面臨激烈競爭,轉型新能源汽車市場卻成效不佳。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是衡量車企轉型速度的重要指標。2024年,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安汽車、吉利汽車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分別為30.75%、22.70%、27.37%、40.81%。
以上汽集團為例,其轉型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平臺是智己汽車,后者在2024年的銷量同比增長71.24%至6.55萬輛,相比其預設的年度銷量目標12萬至13萬輛,僅完成最低銷量目標的55%。
上汽集團董事、總裁賈健旭此前表示,在從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壓力下,公司要實現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的協同,既要降低看得見的成本,也要降低看不見的成本,先求生存再謀發展。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更高的吉利汽車,則在2024年實現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增長52%至85億元。 吉利汽車高管在業績說明會上介紹,公司新能源汽車板塊已在2024年盈利。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年報致辭中表示,2024年,吉利汽車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達88.82萬輛,同比增長92%,鞏固了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頭部陣營地位。
新能源汽車業務難以盈利,并且需要持續“輸血”,一直是上市車企轉型的痛點。隨著多家上市車企及整體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規模效應凸顯,盈利不再是少數車企的特權。
2024年,新能源汽車業務盈利的上市車企快速擴容。以賽力斯為例,其在2024年的歸母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59.46億元、55.73億元,均實現同比扭虧為盈。
據中汽協數據,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崔東樹預測,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1614萬輛,同比增長32%。
傳統上市車企忙自救
聯手華為仍需差異化競爭
“ 目前,比亞迪在產品線上已超上汽(集團)布局,公司領導有什么感想,如何提高效率?”在近期召開的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詢問上汽集團高管。
對此,賈健旭回應稱,上汽集團為了提高效率,在2024年對乘用車分公司、上汽國際、研發總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等企業實施一體化管理,設立了“大乘用車板塊”,以平臺化、扁平化方式梳理整合現有組織機構。
面對汽車行業格局加速崩壞,多家傳統上市車企在2024年開啟從內到外的自救之路。
廣汽集團在2024年11月發布三年“番禺行動”計劃,擬到2027年實現自主品牌銷量占總銷量比例超60%的目標,并挑戰自主品牌銷售200萬輛的目標。
在2025上海車展上,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回應實施三年“番禺行動”計劃的階段性成效稱,經過半年努力,多項改革措施正在發揮成效。
圖為廣汽集團高管在2025上海車展接受群訪
來源:中國基金報記者邱德坤 拍攝
廣汽集團實施的一系列改革目標,包含從戰略管控向經營管控轉變、自主品牌一體化運營、對產品開發流程進行全面再造等。馮興亞稱:“接下來,我們將有分配體制和干部人事體制的改革?!?/p>
以合資品牌起家的廣汽集團,此前以戰略管控的方式建立管理模式,但當前其自主品牌已經擁有較大規模。馮興亞稱:“隨著(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發展,管理模式需要做調整。”
同時,廣汽集團實施自主品牌一體化運營,目標是實現研、產、供、銷一體化打通,建立起新時代企業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能力,縮短產品開發周期,提高三年“番禺行動”計劃的一致性。
上市車企向外自救,多數選擇與華為合作。比如,上汽集團與華為合作打造“尚界”品牌;廣汽集團為了與華為合作,獨資成立華望汽車技術(廣州)有限公司等。
問題在于,新能源汽車高端市場的同質化競爭持續激烈,上市車企相繼與華為合作,又將如何實現差異化競爭?
廣汽集團執委會委員、品牌營銷本部負責人黃永強表示,廣汽集團要實現突圍,將提供差異化的高端服務,以及打造好的產品來支撐好的品牌。
校對:紀元
制作:小茉
審核:許聞
版權聲明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系人:于先生(電話:0755-8246867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