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沉一艘美國航母”——這句話在網絡上常被熱血沸騰的網友掛在嘴邊,仿佛只需按個按鈕就能讓這頭“鋼鐵巨獸”沉入海底。但現實遠比想象復雜得多。
美國海軍曾用退役的“小鷹號”航母做過一次震撼試驗:連續轟炸25天,投下無數導彈和魚雷,才勉強將其擊沉。而真實的戰場上,航母更是一頭渾身披甲的“移動堡壘”,擊沉它的難度堪比登天。
第一層防御:航母自己就是“打不死的鐵烏龜”
現代航母的生存能力遠超二戰時期的“脆皮戰艦”。以美國“尼米茲級”為例,其船體采用高強度特種鋼,厚度達數十厘米,內部還有數千個水密隔艙。即便被導彈擊中,也能通過快速封閉受損區域防止沉沒。
更夸張的是,航母的機動性遠超常人想象。它能在30分鐘內移動超過700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中型城市的面積。可以想象,你剛瞄準它的位置發射導彈,它已經溜達到幾公里外,導彈只能撲個空。
第二層防御:航母戰斗群的“死亡三環”
航母從不是單打獨斗,它的周圍環繞著由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組成的“保鏢團”,構成三層致命防線。
F/A-18戰斗機攜帶射程超500公里的反艦導彈,配合預警機實時監控,能在敵方導彈發射前摧毀其平臺。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配備的“標準”系列防空導彈,可同時攔截數十個目標。更可怕的是,它們通過CEC系統共享數據,形成一張無死角的攔截網。曾有模擬顯示,一支航母編隊能在1小時內攔截超過500枚導彈。
當導彈突破前兩道防線,等待它的是1130近防炮的“最后一擊”。這門“吞金獸”每秒噴射166發鎢合金彈丸,形成一堵鋼鐵彈幕。
第三層防御:擊沉不等于勝利?
即便奇跡般突破所有防線,擊中航母也不等于勝利。現代反艦導彈的主要目標是破壞甲板、癱瘓艦載機起降,而非擊沉。
美軍研究表明,要讓一艘10萬噸級航母徹底沉沒,至少需要命中20枚重型反艦導彈,且必須集中攻擊水線以下部位——這在實戰中幾乎不可能實現。
更殘酷的是,航母的“復活能力”極強。2022年美軍“林肯號”在演習中模擬甲板被毀,僅用48小時就搭建起臨時起降平臺,艦載機再度升空。
中國的“破局之道”:高超音速導彈與體系作戰
面對這樣的“銅墻鐵壁”,難道真的無解?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A2/AD)給出了答案。
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能以10倍音速從天而降,配合衛星、無人機組成的偵察網絡,可在4000公里外鎖定目標。美軍兵推顯示,若10個導彈旅同時齊射,20分鐘內就能摧毀3-4艘航母。
但即便如此,專家仍強調:“擊沉航母是戰術選擇,而非戰略必需。”現代戰爭更注重體系對抗,讓航母喪失戰斗力遠比擊沉它更高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