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韜鈐深處
司徒夜
“中國人不是不行,中國人也行!”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女排奪冠夜,袁偉民的這句話讓無數國人熱淚盈眶。
這個從蘇州小鎮走出的男人,用泛黃的筆記本書寫著顛覆世界排壇的密碼。
從省隊替補到世界冠軍教頭,袁偉民用布滿老繭的雙手,托起中國女排首個“三連冠”王朝。
然而,當中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時,他鬢角的白發早已浸染了十年磨劍的霜雪。
這個把“女排精神”刻進民族記憶的鐵漢,退休后為何偏要躲進“小日子”里?
始于平凡
袁偉民出生于江蘇蘇州的一個菜農家庭,是個標準的寒門子弟。
他是家中幼子,排行老六,父母以賣菜為生,一家人都對他疼愛有加。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袁偉民從小就展現出優秀的學習天賦,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他接連考上了本地最優秀的小學、初中、高中。
他不僅文化課優秀,而且體育方面也十分出色。
高中時,袁偉民的身高已經達到180厘米,并且渾身腱子肉。
他平時在課間喜歡打籃球、踢足球,是操場上最耀眼的存在。
父母并不希望他走上體育的道路,只是希望他能考上一個好大學,以博取一個更穩定的未來。
一天,某空軍部隊來到學校挑選飛行員。
身體硬性條件符合要求且學習成績優秀的袁偉民迅速吸引了部隊教官的注意力。
袁偉民對飛行員這個夢想也是心馳神往,就瞞著父母偷偷參加了選拔。
在一系列的選拔考核中,袁偉民表現得十分優秀。
眼看飛行員的夢想觸手可得,他卻倒在了最后一關。
體檢報告顯示,他患有關節炎。
即使癥狀很輕微,但這對于飛行員來說,無異于判了“死刑”。
或許是命運使然,袁偉民注定要踏上體育之路。
袁偉民悻悻而歸,回到學校繼續讀書。
不久后,江蘇排球隊的教練到學校選拔籃球苗子。
命運的齒輪從此開始轉動。
勤能補拙
是金子,哪里都會發光。
身體條件優秀的袁偉民再次被命運之神選中。
教練找他談話,詢問他對未來的規劃,以及是否了解排球。
袁偉民實事求是地回答:
“我很喜歡籃球和足球,但沒接觸過排球,而且我對排球不感興趣。”
然而,教練卻看出了袁偉民身上的無限潛力,極力推薦他打排球,并向他權衡利弊。
看著教練繪制的美好藍圖,袁偉民心動了。
進入體育隊訓練,不僅管吃住,而且還能領工資,并且還能獲得為國爭光的機會。
于是,他點頭答應了這三全其美的差事。
盡管家里人極力反對,但袁偉民還是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就這樣,直接被招進排球省隊,正式開始了體育生涯。
對于他來說,這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為了能出人頭地,袁偉民為自己制定了魔鬼訓練計劃。
幾乎每天,他都是第一個到達訓練場地,也是最后一個離開訓練場地的人。
他像一塊海綿,瘋狂吸收著排球知識。
訓練時的他就像不知疲倦的永動機,別人練一遍,他練十遍。
對自己狠的人,才是真的狠人。
袁偉民“狠人”特色展露無遺。
勤能補拙是良訓,袁偉民迅速從替補升至主力。
他身法靈活,打法兇悍,成為江蘇省隊的得力干將。
更難得的是,他的腦子也十分靈光,常常為隊伍出謀劃策,研究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戰術。
1962年,23歲的袁偉民成功升至國家男子排球隊,成為主力二傳。
在國家隊的日子里,他充分展現出了精湛的排球技術和出色的領導能力。
男排在他的帶領下一度突破至世界第三的位置。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紀漸長的袁偉民的身體機能難以承受高強度的訓練和比賽。
長期從事排球運動的他也積累了不少傷病。
1974年,35歲的袁偉民宣布退役,主動為年輕球員騰出位置。
但是,他的傳奇并沒有因此落幕。
袁偉民的領導能力和戰術思維能力注定了他會在其他地方繼續發光發熱。
魔鬼訓練
當時的中國女排長期處于世界三流水平,與世界強隊存在明顯差距。
當其他隊伍都在革新戰術時,女排的戰術依舊過于單一。
為了改變現狀,袁偉民臨危受命,于1976年走馬上任女排主教練。
剛上任不久后,袁偉民帶著女排去日本訪問,希望中日女排之間能進行一場友誼賽。
但日本方面卻不以為然,直接派出所謂的“二隊”和中國女排比賽。
日本的輕蔑態度像一把火,徹底點燃了袁偉民的昂揚斗志。
他骨子里的“狠人”氣質逐漸顯現,對女排開啟了“魔鬼訓練”模式。
他在球網前擺了三個竹筐,要求隊員發球百發百中。
只要有一個球沒進,就得重來。
女排的姑娘們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
盡管汗水常常浸透隊服,但她們不敢有一絲懈怠。
而袁偉民就像尊鐵打的雕像,不吃不喝也要看著女排訓練。
他的眼神銳利如鷹,緊盯每一個球的軌跡。
這樣近乎變態的訓練方法讓隊員們苦不堪言,卻也讓她們的技術飛速提升。
同時,袁偉民大膽啟用新人。
他力排眾議,將沒有大賽經驗的18歲的郎平調入國家隊。
并且,他大膽讓郎平作為主力登場,和世界各個強隊交手。
除此之外,他到處尋找具備潛力和天賦的年輕人,最終挑選出了十幾位優秀的女排運動員。
“腦袋人”袁偉民同樣注重戰術的運用。
他常常關注海外聯賽,汲取海外先進經驗,為中國女排量身定制新戰術。
他不僅要讓中國女排站起來,更要站得穩。
在他的帶領下,女排的劍已被打磨得鋒利無比,只等在賽場上與對手一較高下。
巔峰之路
1981年,是中國女排輝煌的開始。
這一年,第三屆女排世界杯在日本舉行。
他坐在教練席上目光如炬,時刻關注著場上的局勢變化。
每一個對手他都量身定制了針對性戰術。
局內暫停時,他總能給出隊員最合理的建議,語速很快但條理清晰。
小組賽、復賽、半決賽,每一場比賽都驚心動魄。
中國女排全部有驚無險地拿下比賽,與日本隊會師決賽。
這一天,袁偉民已經等了太久太久。
作為東道主,日本隊來勢洶洶,日本球迷的吶喊聲更是震耳欲聾。
袁偉民并沒有因“報仇心切”而自亂陣腳。
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女排沉著應對。
郎平兇猛的重扣、孫晉芳精妙的傳球、陳招娣奮不顧身的救球,一次次為隊伍化解危機。
最終,中國女排3-2戰勝日本隊,奪得第一座世界杯冠軍獎杯。
當比分定格的那一刻,袁偉民緊繃的臉終于綻放出笑容。
女排姑娘們相擁而泣。
這一刻,所有的汗水與不甘都化作了勝利的喜悅。
1982年世錦賽,中國女排一路過關斬將,再次登頂。
兩年后,中國女排迎來了最終大考——洛杉磯奧運會。
在預賽階段,中國女排遭遇“當頭一棒”,被美國隊3-1輕松橫掃。
面對困境,袁偉民并未慌亂。
他召開會議,安撫隊員們的情緒,并將美國隊的戰術特點與球員習慣一一拆解分析。
并且,他對此作出轉型訓練計劃,反復打磨隊員之間的配合,一練就是好幾個小時。
浴火重生的中國女排開啟了問鼎巔峰之路。
她們一路過關斬將,并于半決賽撕裂日本隊的防線,用一場蕩氣回腸的零封闖進決賽。
決賽的對手依舊是美國隊,壓力可想而知。
袁偉民深知這場比賽的重要性,他在賽前為隊員做足思想工作,希望她們放下包袱,放開了打。
比賽初期,中國女排一度落后,袁偉民通過調整陣容達成破局。
中國女排配合默契,攔網、扣殺、救球一氣呵成。
當大比分定格在3-0的那一刻,袁偉民如釋重負,眼眶泛紅。
“中國人不是不行,中國人也行,也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賽場外,中國人民通過黑白電視見證了這一載入史冊的榮耀時刻。
“中國女排奧運奪冠”的消息傳遍祖國的每一個角落。
與此同時,女排完成了三連冠的壯舉,成為世界排壇繞不開的傳奇。
同一年,袁偉民帶著輝煌的履歷從中國女排主教練的位置上退了下來。
他并沒有沉溺于成名成就,而是繼續為中國體育事業默默奉獻。
回歸平凡
袁偉民陸續擔任了很多職位。
他的職位一路高升,但他的為人越來越低調。
他習慣于用成績說話,因此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2004年,65歲的袁偉民從國家體育總局局長的職位上退休,結束了長達47年的體育生涯。
退休時,他表示,自己仍會關注排球,關注中國體育,然后享受人生。
退休之后,他逐漸回歸家庭,彌補和家人錯失的時光。
如今,已經85歲的袁偉民生活規律得像上了發條的時鐘。
每天清晨,他都會坐在書桌前,鋪開宣紙,研好墨汁,開始練習書法。
盡管膝蓋因早年的高強度訓練落下病根,他依舊堅持每周打太極,一招一式都打得像模像樣。
他始于平凡,最終回歸平凡。
人總是閱盡千帆后才懂得:最普通的日子,最平凡的夢想,同樣值得珍藏。
只有見證過巔峰,才能讀懂平凡的珍貴。
結語
當我們在奧運賽場為新一代歡呼時,請不要忘記,
有位老人曾用半生為中國體育搭起了第一級臺階。
而如今,他正站在臺階下,微笑著看后來者攀登。
山到絕頂我為峰,峰下自有后來人。
部分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袁偉民退隱這5年:打球讀報干家務 低調不上鏡
中國體育報|嚴格管理狠摳細節:袁偉民 中國女排精神的奠基人
中國排協|所向披靡 初吻金杯——中國女排首奪世界冠軍
新浪體育|袁偉民的退休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