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上周(4月25日—5月1日)出現持續多云天氣,空氣質量保持優良。本周,徐匯區空氣質量預計總體保持優良,但受外來污染物輸送影響,5月6日和11日可能出現以臭氧(O3)為主要污染物的短時污染天氣,極少數對臭氧異常敏感人群可能受到較弱影響,建議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減少戶外活動。
2025年4月25日—5月1日,徐匯區大氣環境質量報告如下所示:
注:徐匯區空氣質量數據取國控點和市控點平均值計算得出
4月25日至5月1日徐匯區空氣質量等級及主要污染物:
一周平均環境指標
注:受施工影響,徐家匯站點數據缺失
上周每日各監測點位大氣環境和國控點平均值比較如下所示:
一周AQI指數
一周PM10分指數
一周PM2.5分指數
一周NO2分指數
一周O3分指數
匯寶小科普
多云天氣為什么會有臭氧污染?
臭氧生成的復雜光化學反應機制及氣象條件密切相關:
NOx+VOCs+陽光(紫外線)→O3+其他污染物(如PM2.5)
根據化學反應簡式,多云天氣下仍可能出現臭氧污染,以下是具體原因分析:
一、光化學反應的關鍵條件
●紫外線的穿透性:臭氧生成需要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紫外線(UV)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盡管多云天氣會削弱太陽直射光,但云層對紫外線的阻擋有限,尤其是薄云或高云天氣中,仍有足夠的散射紫外線穿透云層,驅動前體物的光化學反應。
●間歇性光照的促進作用:多云天氣常伴隨光照強度的波動。當云層間隙出現強光照時,紫外線強度可能瞬間增強,加速臭氧的生成。
二、氣象條件的協同作用
●溫度與濕度的綜合影響:多云天氣可能伴隨較高的溫度和較低的濕度。研究表明,當溫度超過25℃、濕度低于40%時,臭氧生成速率顯著加快。多云天氣下的高溫環境有利于光化學反應進行,而低濕度減少臭氧的濕沉降(通過雨水清除),進一步加劇污染。
●靜穩天氣與污染物積累:多云天氣常與弱風或靜風條件相關。低風速導致污染物在局地滯留,結合氣流回流效應,使臭氧前體物(NOx和VOCs等)持續累積,形成高濃度臭氧。
三、前體物的排放與傳輸
●本地排放的持續貢獻:工業、交通等源排放的NOx和VOCs在多云天氣下仍持續存在。即使云層覆蓋,機動車尾氣和工業排放的前體物仍為臭氧生成提供原料,結合光照間歇性增強,形成污染。
●垂直傳輸與殘留臭氧:多云天氣可能伴隨逆溫層(如貼地逆溫),阻礙污染物垂直擴散。夜間形成的臭氧殘留層(約500~800米高空)在次日早晨隨下沉氣流輸送至地面,與當日新生成的臭氧疊加,導致濃度升高。
文稿:徐匯生態環境
編輯:陳海笑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