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張照片,兩場“人生”
2023年,一個19歲女孩因看小說時被虐哭,隨手拍下一張自拍照。
她不會想到,這張照片竟成了噩夢的開端。
兩年間,她的哭泣面容被惡意盜用,從H色網站的“高潮針”廣告,到黑產鏈條的“迷藥”宣傳圖,甚至成為網絡詐騙的“道具”。
女孩哽咽控訴:“我投訴過無數次,但那些賬號封了又開,像野草一樣瘋長。”
她的眼淚,成了他人牟利的工具。
而更令人心寒的是,類似事件早已不是孤例——
重慶的陳女士患病女兒的照片被標價15元出售,累計賣出400多單;
北京裴女士的古風藝術照被營銷號篡改為“張愛玲奶奶”,全網瘋傳……
二、當“臉”成為商品
在互聯網的灰色地帶,盜圖早已形成產業鏈。
有人專盯普通人的社交賬號,批量下載照片;有人通過AI換臉技術,將無辜面容嫁接至非法內容;更有甚者,如廣州高某鑫案中,高中女生被偷拍的照片被配上淫穢文字,成為施暴者的“戰利品”。
律師指出,這類行為已涉嫌侵犯肖像權、名譽權,甚至構成詐騙罪。
但維權之路卻布滿荊棘:
證據難固定:盜圖者常使用臨時賬號,刪除后難以追溯;
平臺責任模糊:部分平臺對投訴反應滯后,封號后仍縱容換殼重生;
精神傷害難量化:即便勝訴,賠償金額往往與受害者承受的痛苦不成正比。
三、“被偷走的臉”背后
流量至死的畸形生態
有人為博眼球,不惜編造“張愛玲奶奶”“迷藥受害者”等虛假敘事,將普通人推向獵奇狂歡的中心。網友戲謔:“營銷號的文案,比復制粘貼還整齊。”
技術便利與人性之惡的共謀
AI技術讓換臉成本趨近于零,而人性中的窺私欲、暴力傾向,則為黑產提供了溫床。正如被偷拍的高中女生所言:“他們不在乎真相,只想消費我們的痛苦。”
維權者的孤獨戰役
面對盜圖,多數人選擇沉默——怕被二次傷害,怕被貼上“炒作”標簽。而勇敢發聲者即便集結十余名受害者維權,仍要承受“挑起對立”的污名化攻擊。
四、讓每一張臉都有尊嚴
我國《民法典》第1019條明確規定,未經許可不得使用他人肖像,違者需承擔侵權責任;
對于“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如承載個人情感的照片),故意損毀或濫用者可追索精神賠償。
此外還需要多方共同行動:
平臺需擔責:建立盜圖溯源機制,對屢犯賬號實施“連坐式”封禁;
公眾覺醒:遇到可疑信息時,多一份質疑,少一次轉發;
受害者互助:像廣州女生們一樣,用團結固定證據,用法律反擊惡意。
五、寫在最后
這個19歲女孩的遭遇,撕開了互聯網最荒誕的傷疤:
當一張哭泣的臉能輕易淪為商品,當普通人的悲喜被拆解成流量碎片,我們是否正在縱容一個“無臉社會”的誕生?
或許,答案藏在那句樸素的抗爭里——
“我的眼淚,不是你的生意。”
每一張臉都有故事,但不該成為他人劇本的注腳。
拒絕冷漠,從保護自己、尊重他人開始。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