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64
“賣了房子把錢給我,我要開個人演唱會。”26歲的自閉癥女孩小辰(化名)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全家人都哭笑不得。
小辰的媽媽林娟(化名)則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努力了這么久,為什么在女兒眼里,無論多少錢,都只有“花掉”一個功能?
小辰3歲半時,在沈陽當地醫院被診斷為“自閉癥傾向”,在接受干預后,順利入讀當地的小學、中學和大學,今年6月,小辰即將大學畢業。
從小到大,小辰對錢的認識基本上都停留在可以買東西層面。林娟嘗試了很多種方法,想要讓女兒明白“錢不只是用來花費,還可以存起來。”卻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今年,小辰大學畢業后即將邁入社會。林娟不敢想象,如果她找到工作,她的工資會以怎樣的速度“蒸發”。作為普通的工薪家庭,林娟擔心當他們老去,甚至離去后,只會花不會攢的小辰該怎么辦?
采寫|秧子
編輯|Jarvis
“只花錢,不攢錢,以后怎么辦?”
去年11月,小辰奶奶跟家人提起,準備賣掉一套舊房子。小辰就念叨著說“奶奶賣房子,賣了房子把錢給我,我要開個人演唱會。”
這件事讓林娟意識到兩件事,一是小辰對多少錢能買多少東西、做多少事情,是有基本概念的;二是她根本存不住錢,多少錢她都有辦法花掉。
這從她日常的消費習慣中也能看出端倪。
成年后,小辰學會了手機支付。林娟會每天給她的微信錢包里轉20-50塊零花錢,用作交通等基本開銷。無一例外,這些錢都會被小辰全部花完。
每天除了基本開銷,她會把剩余的錢在網上買各種自己喜歡的東西,識字卡、玩具、演出服裝……“就沒有過夜的錢”,林娟對小辰的“豪爽”倍感無奈。
有時,在路上看到餐館里有自己想吃的美食,她就徑直走進店里點餐,結賬時錢不夠,就會打電話給林娟,讓她轉錢支付。
放假小辰在家的時候,林娟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小辰手機上傳來 “叮叮……”的支付提醒。小辰則盯著手機屏幕,手指飛快地在屏幕上滑動,嘴里念念有詞:“要這個識字卡,家里沒紙了要買,這件演出服好看……”
“自閉癥孩子眼里,錢是什么?是紙幣上的花紋,是手機屏幕上的一串字符,是無意識的行為……”林娟對此非常抓狂。
“在她的意識里,錢不是用來存的,而是用來花的。對她來說,錢的價格、價值都無關緊要,錢唯一的定義就是花費。”
雖然每次金額都不大,但這種“無所顧忌式”的花錢方式還是讓林娟心中的警鈴大作。夫妻倆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平時消費也很節省,為什么女兒沒有任何攢錢的意識?
她更擔心的是,小辰這樣“只花錢,不攢錢,以后怎么辦?”
屢敗屢戰的“理財”訓練
為了培養小辰的攢錢觀念,林娟夫婦也想了不少辦法。
面對女兒的行為,小辰爸爸提出了一個想法:讓孩子通過勞動來賺錢,她感受到賺錢不易,說不定能提升她對錢的認知,慢慢學會省錢。
他們跟小辰商量“擦一次地,或者洗一次碗,就能獲得10塊錢報酬。”
聽到有錢,小辰還挺開心,她會認真地完成每一次勞動任務,每次完成后就立馬跟媽媽說“錢,給我錢。”
一開始,林娟會開心地支付“勞動報酬”,但她發現,小辰拿到“工資”后會很快花完,“賺多少花多少,完全沒想過省一點。”
“既然她不能攢,我們就幫她攢。”每次完成勞動后,她不再立即支付報酬,而是攢到5天或7天后,再一并給她。拿到錢的小辰并不懂媽媽的用心良苦。還是很痛快地花完。
眼見這招不靈,林娟轉換思路,試著通過獎勵的方式來干預,“這次媽媽給你的錢,你先留著別都花了,這周攢50塊,下周再攢50,要是你能攢到100塊,媽媽就再獎勵你100塊,這樣你就能掙200塊。”
無奈的是,女兒面對“高額獎勵”根本不動心。如果林娟沒有按時支付報酬,她就像個復讀機一樣,不斷念叨“錢,還有××塊錢,給我”。
最初林娟以為小辰是對價格沒概念,后來發現小辰買東西時,也會比較價格高低。她買的東西也不全是考慮自己,也會買一些家里缺的日用品。
“她單純就是攢不住錢”,林娟說,錢在她眼中,唯一的屬性就是“花掉”,存續、增值這些概念,似乎從未進入她的認知系統。
林娟認為,缺乏的這部分認知,可能跟她成長的過程有一定的關系。
小辰3歲半時因高燒導致語言退化,后被診斷為“自閉癥傾向”。幸運的是,她的認知能力尚可,記憶力好,對藝術充滿興趣,并在干預后順利入讀普校。
在小學的數學課上,小辰初次接觸了錢幣的概念,知道了數值和基本用途——錢能買東西。林娟曾為此高興,認為女兒的認知在進步。
但直到上大學前,小辰都沒有獨立購過物,林娟認為“她的能力還是不夠,所以很少有讓她獨立花錢的機會。”
小辰上大學后,林娟才發現她無法內化金錢的價值與意義。對她而言,手機錢包里的余額,更像是一種可以即時兌換物品的工具,而非需要規劃和珍惜的資源。
分階段撥開金錢迷霧
小辰并非個例。
在譜系家庭中,教會孩子理解并駕馭“金錢”這個抽象而關鍵的概念,是一道普遍的難題。
大米和小米高級督導盧艷芬認為,金錢觀念和理財能力是青少年期發展的重要技能,更是未來獨立生活的基石。
但是,對于自閉癥人士而言,理解金錢涉及復雜的認知(如價值判斷、未來規劃)和執行功能(如延遲滿足、預算控制),這些恰恰是他們普遍面臨挑戰的領域。
盧艷芬建議,金錢教育需要根據孩子的能力,拆解成不同階段進行:
01
學齡前:理解“交換規則”(付錢才能拿東西);
02
中小學階段:理解“價值與有限性”(錢會花完,懂得節省);
03
進入青年期或就業前:學習更復雜的理財知識(工資分配、儲蓄等)。
但她也坦言,普通孩子可能很早就能理解‘錢會花完’這個概念,但對于部分特殊孩子,這可能是要在不同年齡段下,拆解目標,不斷練習的具體技能。
一些自閉癥家庭的做法也值得借鑒:()
實踐演練派:自閉癥打工人小黑的母親,從教他認識錢幣面額開始,就帶他去超市反復演練購物流程:選商品、看價格、排隊結賬、付錢、等待找零。通過大量實踐,小黑最終能獨立購物,工作后也能與父母約定,自行規劃工資(雖然有時仍需借款)。
后果體驗派:娘閏媽媽則采用了更直接的方式。面對同樣喜歡“買買買”的兒子,她將生活費按周發放,一旦提前花完,之后全家就只能吃素面。幾個月的“素面懲罰”后,娘閏開始關注菜價,主動提出“明天吃便宜點”,逐漸學會了控制開銷。
游戲啟蒙派:森媽則在森森小學時,通過在家玩模擬購物游戲的方式,讓兒子先熟悉流程,再帶他去超市實戰。她還逐步引導森森學習不同面值的組合支付,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具體的生活場景。
這些方法并一定適合每一個自閉癥孩子,但我們希望可以大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思路。家長們需要弄清孩子花錢時存在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找到解決方法。
文末互動
您或您身邊的人,在教孩子(特別是特需孩子)認識和使用金錢時,
遇到過哪些困惑?
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小妙招?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故事和智慧。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征集線索/稿件,一經采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系:contents@dmhxm.com。
點擊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