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出了名的好面子,他常常以“明君”自居。但就是這位“明君”卻做出了“以言治罪”的事情,也就是“文字獄”。
而且乾隆朝的“文字獄”和康熙、雍正時期不一樣。
康熙、雍正是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屬于不得已而為之。到了乾隆時期,清朝已經坐穩了江山,按理說已經不需要“文字獄”了,但是乾隆卻因為“面子問題”,依然大搞“以言治罪”。
今天說的這個倒霉蛋名叫尹嘉銓,他就是因為得罪了乾隆,被“以言治罪”。不過有意思的是,原本死路一條的他,用了一招,僥幸保全了性命。
大臣想作死,攔都攔不住
尹嘉銓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親尹會一乃是雍正、乾隆時期的理學大家,曾任工部侍郎,深受雍正、乾隆兩位皇帝的器重。
在家學淵源的影響下,尹嘉銓的仕途十分順暢。他很好地遺傳了其父親的優點,無論是做學問還是仕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在學問方面,他雖然比不上其父親,但是在當時也算是小有名氣。他撰寫的書籍就有幾十種,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小學大全》。
《小學》是一部由名儒朱熹編撰的兒童識字啟蒙書籍。而尹嘉銓的《小學大全》則是在《小學》的基礎上添加了大量集注,使得內容更容易被理解。對于此書,就連乾隆皇帝都曾經稱贊過。
而在仕途方面,尹嘉銓做到了大理寺正卿的位置,位列“三公九卿”之一。地位雖然不如其父親,但是也差不太多,依然屬于朝廷重臣的行列。
按理說,他能走到這一步,應該早成“老油條”了。做事滑不留手,一切求穩,絕不會犯錯。
但是他在致仕后,不知道是大腦退化了,還是什么別的原因,總之開始作死起來。而且還是攔都攔不住的那種。
乾隆四十六年,乾隆皇帝巡游五臺山,返回的途中經過保定。尹嘉銓的老家在河北的博野縣,距離保定不算太遠。
皇帝出巡可是大事,尹嘉銓就想去湊湊熱鬧,在皇帝面前露露臉。說不定還能得些賞賜。說白了,他就是想去“拍馬屁”的。
但是沒有圣旨,大臣是不能隨意覲見皇帝的。何況他已經致仕,想去接駕都沒有借口。
他冥思苦想一番,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寫下一份奏章,讓自己的兒子給乾隆皇帝送去。
奏章的內容就兩件事:其一,請求給自己的父親賜謚號。其二,則是請求讓自己的父親能在孔廟從祀。
清朝一直推崇“忠”和“孝”,尹嘉銓此舉無疑是“孝”的體現。按照他的想法,乾隆皇帝一旦看到他的奏章,必定會被他的“孝順”所感動,到時候自然要召見他。
到時候他再感恩戴德的一陣猛夸,皇帝一高興,這賞賜自然少不了。而且到時候皇帝在給他父親賜謚號,他又可以在別人面前吹噓一番。
至于從祀孔廟,他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知道他爹不夠格。他本來就是做做樣子,關鍵是希望能被皇帝召見,其他的都是附帶的。有則更好,沒有也無所謂。
誰知道乾隆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非但沒有召見他,還將其訓斥了一頓:“無論是賜謚號,還是從祀孔廟,都是朝廷的恩典,豈是可以求來的?看在你是為了父親的份上,孝心可嘉,這次就饒過你了?!?/strong>
其實乾隆已經把話說得很明白了,尹嘉銓的請求已經觸碰了皇帝的逆鱗。不過看在尹嘉銓“一片孝心”的份上,加上君臣往日的情分,乾隆才放他一馬。
按理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尹嘉銓也該知難而退了。就當無事發生。可是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竟然一再作死。
乾隆皇帝已經給了他機會,他卻不珍惜,竟然又寫了一份奏章。
這封奏章就更離譜了。他不僅堅持為自己父親求賜謚號,還請求為包括他父親在內的多人請求從祀孔廟。
這就屬于“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如果說尹嘉銓第一次上奏還是“不懂事”,那這第二次就是妥妥地作死了。
乾隆皇帝是什么人?那可是把權力和名聲看得比性命還重的人。在乾隆看來,尹嘉銓的行為已經是在挑釁皇權,這是他無法容忍的。
自古以來挑釁皇權的人,有幾個有好下場的?于是尹嘉銓注定要倒霉了,而且是倒大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當看到尹嘉銓的第二份奏章時,乾隆皇帝第一時間發飆了。他在給奏章的朱批里寫道:“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
足以看出乾隆皇帝當時有多么氣憤?;实酆苌鷼?,后果很嚴重。乾隆皇帝下旨將尹嘉銓關進了大牢,交由刑部處理。
而且乾隆皇帝還特意交代,要“從重治罪”。
刑部的人不敢怠慢,于是全都跑去處理尹嘉銓的案子??墒且毋屵@人只是好虛名,還真沒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情。要實現乾隆皇帝交代的“從重治罪”,有些難度。
刑部尚書不敢擅作主張,于是前去請示乾隆皇帝。
“這種事情也需要問我?那尹嘉銓不是喜歡寫書嗎?把他寫的書還有藏書全都收上來,我就不信找不出問題。”乾隆皇帝沒好氣地答道。
刑部尚書立刻心領神會,皇帝這是要搞“文字獄”呀。
于是乎,尹嘉銓家中的藏書連同他所撰寫的書籍,甚至他作過序的書籍,統統都被運到了刑部。
雖然刑部的人都是進士出身,但是畢竟不是專門研究文字的。術業有專攻,于是乾隆專門派大學士英廉會同數名翰林院的翰林來專門處理這些書籍。
這陣仗,足以看出尹嘉銓闖的禍有多大。
別說,翰林院的這幫人果然專業。短短半個月時間,就將近兩千本書籍,1200份書信、書板全都看了一遍。還真被他們找出了不少問題。
比如尹嘉銓在《近思錄》一書中,將其父親連同張伯行、陸隴其、湯斌稱作“孔門四子”。這對于學習儒家經典的讀書人來說,是“大逆不道”的。因為“孔門四子”一般是指孔子的四名高徒,就這一句話,就足以處死尹嘉銓了。
此外,尹嘉銓在《尹氏家譜》中頻繁使用“宗廟”、“宗器”、“建廟”、“入廟”等字樣。并且稱呼其母去世為“薨”。
要知道“宗廟”等字樣,那是天子或者諸侯才有資格使用的稱呼,而“薨”字也是諸侯才能使用的。尹嘉銓身為臣子,這些字眼都已經逾越了。往大了說,他這是有了不臣之心。
還有,尹嘉銓寫了本《名臣言行錄》。這原本也沒啥,但是里面卻有鰲拜、張廷玉等人。
鰲拜自不必說,那可是康熙朝有名的權臣。此人野心勃勃,早就有不臣之心。這種人怎么能算名臣?
至于張廷玉,乾隆對此人可是恨之入骨??梢哉f,這張廷玉就是被乾隆給整死的。結果尹嘉銓說張廷玉是名臣,豈不是說乾隆“有眼無珠”,不配做“明君”?
光這,就可以給他安一個“誹謗圣上”的罪名。
再就是,尹嘉銓在《多病徒傳》中提到“子欲為帝者師”。也就是說他打算當皇帝的老師。
他一個臣子,何德何能,也敢當皇帝的老師?這是他想當就能當的嗎?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傊@一件件事情加起來,足夠將尹嘉銓處死個十次八次了。
認慫是一門藝術
在這整件事中,乾隆和尹嘉銓的反應都十分有趣。
大學士英廉和刑部尚書建議將尹嘉銓給凌遲,沒收全部家產,其所作書籍盡數銷毀。至于其家人,16歲以上的男子處死,其余人等為奴為婢。
結果乾隆看完,卻將凌遲改成絞立決。這可是比斬立決還要輕的處罰。雖然依舊難逃一死,但是在古人看來,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至于尹嘉銓的家人,乾隆干脆免掉了他們的處罰。
乾隆的重心反而放在了與尹嘉銓有關的文字、書籍上,要求全部燒毀,一本不留。
最后干脆連絞刑都免了,過了陣子就放其回家了。
乾隆為何會這么做呢?這與尹嘉銓的反應有關。
原來,自從被下獄后,尹嘉銓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他是真的怕了。于是他一改當初的做派,開始往死里認慫起來。
甭管問他什么,他都說自己才疏學淺,亂用典故、文字,自己就是個學渣,根本不知道自己寫的東西到底是啥意思。
除了這些,他就只知道磕頭,說自己罪有應得之類的話。
當乾隆聽到這些話,撲哧一聲笑了。他原本就是因為尹嘉銓挑釁皇權才生氣,現在看到尹嘉銓為了活命一個勁認慫,完全不要面子了,心情好了許多。
這尹嘉銓也算是小有名氣的儒士,現在卻完全不要面子了。這對于他們這些讀書人來說,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但是這還不足以讓乾隆徹底放過尹嘉銓。就在臨刑前夜,乾隆特意去了一趟大牢。
當時尹嘉銓正在吃斷頭飯。只見他吃了兩大塊肉,又喝了三杯酒,就放下了筷子。
乾隆好奇道:“最后一頓了,你怎么不多吃點?”
尹嘉銓答道:“回萬歲,一想到不能再為國家盡忠,為陛下分憂,臣就沒心情吃飯了。臣此前是腦子進水了,才會做出如此離經叛道之事。陛下的恩情,臣只能下輩子再報答了。”
乾隆的氣原本就消了大半,聽他說完這話,想起尹嘉銓和他爹當初在朝堂上的一幕幕,乾隆的氣徹底消了。
他當即下旨:免死,放人。
尹嘉銓這才活著走了出去。
看出來了嗎?有時候形勢比人強,要勇于認慫,不要顧及什么面子之類虛的東西,反而能有一線生機。
尹嘉銓就是靠著認慫,才躲過一劫。當然,這其中可能也有乾隆皇帝顧及顏面,想要留下美名的原因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不少場合認慫真的有用。
可惜的是,此事之后,尹嘉銓落下了心病,整天疑神疑鬼,擔驚受怕的。結果不到一年,就把自己給嚇死了。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他要是不作死也就就不會有后面這么多事了。
參考資料:
《保定地方志-尹嘉銓》
百科《尹嘉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