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國上將的隊伍里,教員曾戲稱楊成武、楊得志和楊勇三人為“三羊開泰”。這其中,楊勇無疑又是最具傳奇色彩的那一位。
從抗戰初期的平型關大捷到解放大西南主力軍,再到朝鮮戰場最后一任志愿軍司令員,楊勇總能在歷史轉折關口有著不俗的表現,以至于在他出征朝鮮戰場前,教員信心滿滿的對他寄語:
同樣,從朝鮮戰場歸來后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楊勇,在接待國外來客——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時的表現,依舊令教員津津樂道,并給出了“楊勇上將,上將揚勇”的高度贊譽。
1959年底,已從英國陸軍退役滿一年的蒙哥馬利主動聯系到新中國駐印度大使潘自力,懇切表達了希望來華訪問的請求。
雖然對這位曾經高呼“中國是世界威脅”口號的英國老將抱有一絲懷疑態度,但潘自力還是將這一消息通報給周恩來總理并詢問答復意見。得到明確指示后,潘自力也在第一時間給了蒙哥馬利答復。
此時的中英兩國尚處在代辦級外交關系階段,因而蒙哥馬利也只好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訪問愿望。不過,包括潘自力等人在內的一眾外交官都感到好奇:蒙哥馬利的訪華背后究竟是偶然選擇還是有備而來?
提起蒙哥馬利,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二戰中那個指揮阿拉曼戰役并打敗“沙漠之狐”隆美爾的英國名將,畢竟在戰斗力乏善可陳的行軍中,能走出一位像蒙哥馬利這般“硬漢型”戰將確實難得。
當然,他的這次訪華初衷也并非出于偶然,更多的是在對戰爭與和平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力求在中國找尋到一絲答案。這一點,從他退役后說出的“未來世界和平的關鍵可能在中國”論斷也不難看出。
之所以將目光聚焦在新中國,既有在當時的冷戰格局下蒙哥馬利對東方紅色大國的好奇心驅使,也有他對中國軍事力量評估的濃厚興趣。
尤其是朝鮮戰場上志愿軍以劣勢裝備擊敗“聯合國軍”的現實戰例更令他深感震撼,以至于朝鮮戰爭后他時常向身邊同僚提及這樣一段話:
帶著這樣的疑惑和興趣,蒙哥馬利做了相對充分的訪華準備。除了將我軍從土地革命戰爭至抗美援朝時期的經典戰例仔細研讀掌握外,對教員本人在四渡赤水和三大戰役期間的戰術布局和決策藝術進行了重點解讀。在他的日記中,也毫不掩飾對教員這次會面的期待:
1960年5月24日,蒙哥馬利正式踏上了新中國的熱土,也見到了神交已久的教員和周恩來等人,并由此留下了一段終生難忘的軍事考察之旅。
到訪北京的次日,蒙哥馬利便在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李達和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的陪同下進入北京軍區的一處開放軍營內觀看現場演習。
對“東道主”楊勇來說,這不是一場普通的軍事演習,而是一場涉及兩國外交關系的“軍事名片”展示機會。說得再嚴肅一點,這是新中國向國際上展示軍隊現代化成果的重要窗口。
為此,楊勇精心準備了“翻字靶射擊”、“氣球靶速射”和“擒拿格斗與刺殺操練”等獨具特色的戰術項目,著實讓蒙哥馬利大開眼界。
不過,在頻頻拍手稱奇之余,蒙哥馬利這位沙場名宿的“職業病”也旋即暴露出來。73歲的他突然提出要接近士兵隊列“檢查訓練細節”的想法。同為職業軍人出身的李達和楊勇也不便失了禮節,索性直接答應了對方請求。
而蒙哥馬利隨后的舉止也頗意味深長,他讓現場的500余名戰士脫帽,隨后仔細觀察著士兵們光潔亮堂的額頭,并緩緩道出一句由衷感嘆:
真正的轉折時刻還是接下來的射擊比試環節。蒙哥馬利習慣性的從士兵手中接過半自動步槍,以立姿擊倒一塊鋼板靶,而后又毫不猶豫的將槍遞給陪同參觀的楊勇。看似是漫不經心的隨意之舉,實則是蒙哥馬利對楊勇的一次實力試探。
在此之前,這位曾在抗美援朝期間曾令英軍折戟沉沙并指揮最后一場金城反擊戰的楊勇將軍鼎鼎大名便縈繞在蒙哥馬利耳畔,此刻正是現場驗證“對手”實力的最佳時機。
蒙哥馬利的心思楊勇自然心領神會,接過步槍后的他以標準軍姿佇立,連發九槍后,九塊鋼板應聲倒落,立時引來現場一片喝彩聲音。時刻多年后,現場親歷士兵回憶起這一幕來,仍難掩對楊勇的贊嘆之情:
一場無分勝負的“競賽”就這樣戛然而止,仿佛什么都沒講,又仿佛什么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成為中英軍事外交史上的經典瞬間。
實地參觀后的第三天,即1960年5月27日,蒙哥馬利在上海見到了專程前來接待他的教員。雙方從軍事談到政治,從戰爭經歷談到國際形勢,雙方津津樂道卻又都意猶未盡。
在中國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訪問后,蒙哥馬利于5月28日動身前往香港,而后返回英國。在香港,他公開舉辦了一場記者招待會,對訪華期間的所見所聞以及個人的感受進行了坦誠分享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蒙哥馬利在招待會上著重提到了他“請求中國士兵集體脫帽”背后的深意,即透過士兵的年齡來檢驗我軍的現代化建設程度。
當一個個年輕且富有朝氣的士兵整齊劃一的站在自己面前時,這位歷經戰場百煉成鋼的老將似乎在一瞬間感受到這支現代化軍隊鐵的紀律和過硬技能,更理解了教員口中那句“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深刻內涵。
招待會進入尾聲之時,蒙哥馬利鄭重其事且又意味深長的道出這樣一句肺腑之言:
很快,蒙哥馬利記者招待會以及訪華見聞一并在報紙上刊登發出,當得知蒙哥馬利與楊勇軍營比試槍法的軼事后,教員隨即脫口而出八個字的精辟評價:
這其中,不僅有巧借“楊勇”之名來肯定對方堅毅勇武和中國軍隊昂揚斗志之意,更有借蒙哥馬利來訪向國際社會表達中國在軍事和外交上獨立自主、不可戰勝的強大立場。
當然,在更深層次上,教員的這個贊譽也是對全軍各級官兵的一種激勵,向人民子弟兵們揭示出現代戰爭的本質、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僅是裝備與技術,更是人的意志與智慧。
如今,距離蒙哥馬利首次訪華已過去65年,兩位重要歷史時刻的見證人也都作古近半個世紀。但蒙哥馬利那句“勿與中國陸軍交手”的忠告仍被西方軍界奉為箴言,而“上將揚勇”的插曲,也成為如今歷史學家們侃侃而談、津津樂道的話題。兩者似乎都在提醒著世人:
能戰而不嗜戰,不僅僅是一個東方大國的實力彰顯,更是一種基于人道主義的責任擔當。中華民族歷來如此,人民軍隊亦是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