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繳納社保時,官方一直告訴我們“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意思是想要養老金高,那就盡量交的多一點,交的時間長一點。
可是我們來看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基礎養老金=退休時當地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 ×(1+平均繳費指數)÷ 2 × 繳費年限×1%,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余額 ÷ 計發月數。
有人說這個計算公式里面只體現了繳費年限,沒看到繳費金額,那少交一點是不是也可以?
其實,繳費金額在兩個計算公式里面都有體現,個人賬戶養老金就不用說了,你交的多,個人賬戶余額就多。而在基礎養老金里面,平均繳費指數就和繳費金額密切相關。
很多人不知道平均繳費指數是怎么算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年的繳費基數 ÷ 當地上年度的社平工資,然后所有年份的繳費指數相加,再除以繳費年限,就得出平均繳費指數。
我們以廣東省為例,算一下從2021年-2024年的平均繳費指數是多少。2020年廣東全口徑從業人員月平均工資為7647元,2021年第四類地區繳費基數下限是3800.4元,算出繳費指數是0.497。
那2022年-2024年,廣東第四類地區按繳費基數下限來算,得出繳費指數分別為0.457、0.476、0.49,算下來,這4年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0.48。
想要提高平均繳費指數,那就必須提高繳費檔次,意味著繳費金額也要提高。比如2023年廣東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為9167元,按60檔繳費,每個月就是9167× 60%=5500.2元,繳費指數就是0.6。按100檔繳費,那每月就是交9167元,繳費指數就是1。
這么說吧,你繳納的金額越多,平均繳費指數就越高,基礎養老金就越多,當然,個人賬戶養老金也多。
那平均繳費指數0.6和1.0,養老金能相差多少呢?假設兩個廣東職工,都在2024年退休,繳費年限都是30年,就可以算出來繳費指數0.6的職工,基礎養老金是2200元。繳費指數1.0的職工,基礎養老金是2750元,兩個人的基礎養老金相差了550元。
除了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也有不小差距。靈活就業人員個人賬戶金額=繳費基數×20%×40%,企業職工個人賬戶金額=繳費基數×8%,都和繳費金額密切相關。
所以,不要一直按最低檔繳費,在收入不錯的年份,可以考慮提檔,提高繳費金額。
最后說一下怎么提高繳費指數,比如廣東一位職工交了20年,平均繳費指數是0.495,還有10年退休,希望到時候平均繳費指數能夠提高到0.6,該怎么操作?
很簡單,繳費指數總和為30×0.6=18,已繳費指數之和為0.495×20=9.9,待繳指數之和為18-9.9=8.1,8.1÷10=0.81,也就是說剩下的10年,平均繳費指數是0.81,也就是每月要按81檔繳費。
2023年廣東社平工資是9167元,算出來每月繳費基數是7425元。當然,隨著社平工資的上漲,繳費基數也會跟著漲。
社平工資幾乎每年都漲,所以,前面盡量按高的檔次繳費,來提高繳費指數。如果后面才想提檔,那付出的成本就更高。還是那句話,養老保險越早交越好,繳納金額越高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