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紅軍第三次反圍剿期間,在江西中央蘇區,夜色籠罩著崇山峻嶺,紅軍戰士隱蔽在密林深處,遠處國民黨三十萬大軍的火光若隱若現,生死存亡之際,毛主席走進一間簡陋的土屋,面對一群年輕的報務員,講起了一個“魯班石”的故事:
毛主席講的這個故事里面,曾經有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卻能在關鍵部位發揮作用,讓整座橋連為一體,改變命運。
說完了這個故事之后,他注視著這些手握電鍵的年輕人,微笑著說:
“你們就是紅軍的魯班石?!?/p>
也是毛主席的這番激勵?,這些報務員沉住了氣?,并且?守著從敵人手中繳獲的半部電臺,日夜監聽,捕捉國民黨明碼電報的每一個信號。
就是這些情報工作者們,他們的付出,讓紅軍在絕境中窺見生機,接連打破蔣介石的三次軍事“圍剿”。
也是對情報和信息的提前應用,讓毛主席率領著中央紅軍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勝仗,規避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陰謀。
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嚴密封鎖,紅軍獲取外界信息的途徑極為有限。如此一來,紅軍領導人不得不派遣武裝小分隊潛入敵占區搜集報紙,或派出偵察員刺探軍情,常常需要冒生命危險。
在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攻打長沙之后,紅軍在國民黨部隊中繳獲國民黨九部無線電臺,但一開始,因為一些剛加入部隊的戰士們因不識其用途,將電臺全部砸毀。
在他們召開電臺之后,毛主席與朱德得知此事,深感痛惜,當時的戰爭形勢已經發生改變,誰先獲得情報,誰就能掌握先機,所以毛主席和朱德立即意識到電臺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扭轉戰局的鑰匙。
于是乎?,毛主席迅速采取行動,下達命令:
今后繳獲電臺,未經高級長官許可,不得擅自破壞。
他指示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參謀長郭化若,在作戰命令中明確
1930年10月,蔣介石調集十萬大軍,任命魯滌平為南昌行營主任,發動第一次“圍剿”。毛主席與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四萬人,采取“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的方針,退至龍岡設伏。
戰前,毛主席再次重申:
無線電設備不得破壞,并要求各部隊將俘獲的電臺及技術人員完整移交。
12月30日,國民黨第18師師長張輝瓚率部進入紅軍包圍圈,國民黨部隊踏進了我軍的包圍圈之后,紅軍隨即?發起猛烈攻擊,全殲該師九千余人,活捉張輝瓚。
在?這場戰役中,紅軍繳獲一部電臺,雖然發報機已損壞,但是?收報機與充電機完好無損,所以這被稱之為“半部電臺”,但在這次繳獲中?更重要的是,紅軍俘獲十名國民黨無線電技術人員,這些無線電技術人員,他們隸屬國民黨交通兵團無線電第一大隊第五分隊。
得知了他們的存在之后,毛主席與朱德高度重視,親自接見技術人員王錚與劉寅。毛主席向他們闡述紅軍為工農大眾奮斗的理想,歡迎他們加入革命隊伍。
朱德則鼓勵道:
“你們先把工作搞起來,紅軍現在雖無完整電臺,但敵人有的,我們遲早會有。你們要好好干,這件事就交給你們了?!?/p>
為激勵技術人員,紅軍在物質上給予關懷,制定技術津貼制度,每人每月發放30至50塊大洋,并為吸煙者提供香煙。
而這?十名技術人員,包括王錚、劉寅、吳如生、韋文官等,全部選擇加入紅軍。
從此,紅軍擁有了第一部“半電臺”,邁出了信息革命的第一步。
王錚也在毛主席的帶領下成為了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
1931年1月上旬,毛主席與朱德批準成立紅軍第一支無線電隊,任命王錚為隊長,歐陽毅為政委。
緊接著,整個中央紅軍以及無線電隊,都以這臺不完整的電臺,開始了革命人生的逆襲,此后被稱之為“半部電臺起家”。
王錚是正規學校培養的技術人才,精通報務與機務。他帶領隊員在紅一方面軍總部參謀處的院子里架設天線,調試設備。
1月6日,電臺首次試機成功,抄收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的新聞,毛主席看到電報稿,欣喜地說:
“你們送來的材料太好了,這是沒有紙的報紙??!”
部隊成立后,無線電隊的主要任務有二:
一是抄收國內外新聞,油印成“參考消息”,供紅軍領導人參閱。
二是偵聽國民黨軍隊的電臺通信,搜集軍事情報。由于缺乏完整電臺,紅軍無法進行異地通信,但偵察工作已初見成效。毛主席對此極為重視,經常到電臺了解情況,與報務員談心。
為了?培養技術人才,毛主席與朱德于1月28日簽發命令,選調12名優秀青年到無線電隊學習,成立紅軍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朱德親自動員,鼓勵學員克服困難:
“在紅軍字典里,沒有‘困難’二字?!?/p>
訓練班條件簡陋,樹蔭為課堂,石板當桌子,電鍵不足,學員用左手大拇指練習發報。盡管如此,學員們刻苦鉆研,培養出一批政治堅定、業務熟練的技術骨干。后來,紅軍在瑞金成立通信學校,并建成通信材料廠,為無線電事業奠定基礎。
1931年2月,蔣介石調集二十萬大軍,以何應欽為南昌行營主任,采取“穩扎穩打”戰術,進攻中央蘇區。國民黨軍誤以為紅軍不懂無線電技術,各部隊間常用明碼通信,暴露行蹤。紅軍無線電隊晝夜監聽,掌握敵臺的開機規律與報務特點。
5月15日晚,王錚值班時偵聽到公秉藩第28師師部電臺與吉安留守處電臺的明語對話。留守處詢問:
“你臺在哪里?”
師部回答:
“現駐富田,明晨出發?!?/p>
留守處再問:
“到哪里去?”
師部答:
“東固?!?/p>
王錚立即將電文上報,與此同時,紅軍主力早已在東固隱蔽集結,毛主席與朱德接到情報,迅速下達命令:
“夜零時起床,一時吃飯,一時半集合,二時出發,拂曉前占領東固有利地形,消滅來犯之敵?!?/p>
5月16日清晨,我軍?先于?敵軍?到達指定地點,國民黨的公秉藩師進入紅軍伏擊圈,在他們到來之后,紅軍發起突襲,蔣軍倉促應戰,損失慘重。而?公秉藩電臺向王金鈺第47師求援,王金鈺派一個旅增援,卻被紅軍分割包圍,下午3時,蔣軍再次求救,電文被紅軍截獲。
紅軍趁勢猛攻,全殲公秉藩師,雖然?沒有?俘虜師長,但繳獲100瓦大功率電臺及全體技術人員。此役后,紅軍利用該電臺與上海黨中央建立聯系,接下來的15天,紅軍依托電臺情報,從富田打到建寧,橫掃700里,五戰五捷,徹底粉碎第二次“圍剿”。
毛主席感嘆:
“紅軍有了電臺,就有了主動權,部隊撤得開,收得攏?!?/p>
第三次“圍剿”中,敵我雙方信息的價值進一步升華。
1931年7月,蔣介石親率三十萬大軍,采取“長驅直入”戰術,試圖將紅軍壓迫至贛江邊圍殲。6月30日,紅軍電臺偵聽到何應欽從南昌進駐撫州,蔣介石發出密電,命令各部隊迅速進攻。毛主席以總前委書記名義電告紅12軍與紅35軍,指示部隊提高警惕,準備作戰。
7月22日,蔣介石判斷紅軍主力在興國,命令何應欽分路進逼。
7月23日下午,紅三軍報務員曹丹輝截獲何應欽總部發出的機密電報,電文324字,揭示“限10天撲滅共匪”的企圖及各路兵力部署。曹丹輝迅速將電文送交軍長黃公略,黃公略派人火速送往總部。
毛主席閱后贊嘆:
“黃公略真是及時雨!”
面對10比1的兵力懸殊,毛主席與朱德決定:
“避敵主力,迅速轉移。”
紅軍從富田急行軍至石陂,擺脫追擊。
8月4日,紅軍集結于高興圩。電臺偵聽到蔣軍從東、南、北三面逼近,西面贛江對岸有三個半師把守。關鍵時刻,紅軍獲悉崇賢至興國間兩路蔣軍存在20公里縫隙。毛主席抓住時機,派紅35軍佯攻吸引敵軍,親率主力從縫隙突圍。
8月5日夜,紅軍沿山間小路東進。毛主席通過望遠鏡觀察到蔣軍被紅35軍牽制,向贛江追擊。8月6日,紅軍抵達蓮塘,脫離險境,當晚殲滅蔣軍第47師一個旅又一個營。8月11日,紅軍在黃陂全殲蔣軍第8師,三戰皆捷。
蔣介石得知紅軍在君埠,命令何應欽多路圍殲。
蔣軍五個先頭師與紅軍警戒部隊交火,但包圍圈留有10公里空白山地。毛主席與朱德、彭德懷商議,由紅12軍偽裝主力,向樂安進兵,頻繁使用電臺制造假象。
8月中旬,蔣介石誤以為紅軍主力在樂安,命令各路追擊。紅12軍在樂安周旋半月,為主力爭取時間,不久之后,蔣介石獲悉紅軍在均村,重新部署包圍。毛主席則是?與?與朱德率部西移,蔣軍追擊一周無果。
9月6日,紅軍電臺偵聽到蔣軍撤退命令,毛主席下令反擊,擊潰蔣軍七個師,共殲敵三萬余人,繳槍兩萬余支,徹底粉碎第三次“圍剿”。
在此后的歲月里,電臺和信息在毛主席的手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伴隨著紅軍完成了長征,無線電部隊在隨后的戰爭歲月中不斷壯大,讓人民解放軍完成了解放戰爭。
而王錚后來也成為了開國中將,被毛主席點評:
紅軍通訊開山鼻祖。
后來擔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也評價他:
半部電臺起家,一生征戰為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