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波塞冬”核魚雷那么厲害,美軍為什么一點都不怕?
俄羅斯在近幾年最新研發了一系列“末日武器”,尤其是“海燕”核巡航導彈和“波塞冬”核魚雷很嚇人,因此得到了媒體和軍事專家們的熱烈吹捧。
按理說,如果核巡航導彈和核魚雷是一種顛覆式的核武器,那么美國一定會自己也跟進研制,并且取得某種意義的核平衡。然而,北約方面尤其是美軍似乎并不是很擔心。目前美國方面無動于衷,并沒有表現出針鋒相對的意思。這說明美國對自己的核打擊體系很有信心。
第一,美軍目前還是認為俄方明顯夸大了“海燕”核巡航導彈和“波塞冬”核魚雷的性能。而且核巡航導彈和核魚雷都并不是什么特別新鮮的武器,在冷戰時期都有過研究,之所以沒有開花結果,還是這兩種核武器有多重缺陷,發展潛力不大的緣故。
俄羅斯對“波塞冬”核魚雷的性能,有點吹噓的過頭了。本文從武器設計的邏輯,戳破俄國人的牛皮。
俄羅斯人對“波塞冬”核魚雷的性能描述是,最大航行速度達到100節(每小時185公里),能在1000米深度的水下航行。號稱顛覆了現有一切作戰形態,幾乎是無法攔截的。
很顯然,俄方夸大了“波塞冬”核魚雷的性能。這些年俄羅斯方面策劃了太多橫空出世的新武器,但絕大多數到現在也還沒有出世,或者在俄烏戰爭的實踐檢驗中露了餡。
從工程技術角度看,一枚主要用于打擊敵人水面艦隊和敵方海軍基地的核魚雷,完全沒有必要同時具備100節的超級航速和1000米的超級潛深。從邏輯上講,一件武器如果同時具備這兩種性能,那么在技術上付出的代價應該是極大的。
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能不能讓殲-20戰機同時具有隱身外形、5馬赫的高超音速和20G過載的超級機動能力?攻城獅馬上就會反問:我們分別搞一架殲-20隱身戰斗機,一枚高超音速導彈和一架高機動無人戰斗機不好嗎?
無人潛航器若想達到100節航速,就需要采用超空泡技術,那么如何解決對外探測和通訊聯絡,會有極大的技術困難。而且,一枚100節航速的核魚雷的噪音十分巨大,不利于隱蔽潛航。
無人潛航器要想達到1000米的潛深,對艇體設計和材料應用有極高的要求。對于一款主要用來攻擊水面和海邊陸地目標的潛航器來說也完全沒有必要。目前,先進核潛艇和魚雷的作戰潛深也就不過二三百米,極限潛射有六七百米的,但這不是普遍應用場景。
“波塞冬”以敵方大型水面艦隊和海軍基地為打擊目標,那么,從設計邏輯看,只需要維持幾十米或百米左右的潛深就完全夠用。要知道,目前各國最先進的無人潛航器的作戰深度也就不過幾十米。因此,俄方對“波塞冬”的描述,大概率是吹牛。
第二,核軍備專家提出了一個十分簡單的對抗方法,那就是“根本不防御”。這個道理很簡單,與有核國家對付洲際核導彈的思路是一樣的。核武器和遠程洲際核導彈已經面世數十年,反導系統實際上效率比較低,最有效的防御方法,仍然還只有一個,那就是用核威懾來反威懾,“根本不防御”,也就是以洲際導彈核進行反威懾,使得對方不敢輕易使用。
對方任何使用核武器的行為,都會遭到我方全部核力量的二次核反擊。在相互確保摧毀的“大規模核威懾”理論下打造的核武器庫,實際上就是一種“永遠放在發射架上”的武器。這就是美軍不擔心的主要原因。
第三,俄羅斯搞的所謂的核魚雷和核巡航導彈,都是走野路子,屬于撈偏門。這種核武器只能用“雞肋”二字來形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由于美國的戰略威懾力量搞得比較厲害,包括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和洲際導彈,俄羅斯自己是知道沒法跟美國進行全面核競爭,只好搞一些讓美國懵圈的玩意,試圖劍走偏鋒,以便增加籌碼,還能豐富打擊體系,歸根結底是為了增加話語權。這其實還是俄羅斯國力和經濟衰弱,導致其戰略武器威懾力量下滑的標志。
俄羅斯核魚雷和核巡航導彈并沒有多么逆天,如果有足夠的核戰略需求,中國和美國也照樣能很快搞出同樣的核魚雷和核巡航導彈,這玩意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東西。相比研制新一代洲際導彈的難度低多了。
中國近幾年踏踏實實地大力發展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才是美國最擔心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