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樓市仍在冰點徘徊。數據顯示,全國二手房掛牌量已突破200萬套,重慶、成都等城市的庫存積壓超過20萬套。
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老舊高層住宅掛牌周期長達兩年以上,成交價普遍低于市場價15%-30%。
更扎心的是,那些曾被視為“城市天際線”的二三十層電梯房,正以更快的速度貶值。
玻璃大王曹德旺幾年前拋出的論斷——“房子不過是一堆鋼筋水泥,未來會一文不值”,如今正在殘酷兌現。
若把時間倒回十年前,高層電梯房還是“搶手貨”。
開發商賣房時總愛強調“站得高看得遠”“私密性好”,購房者則沖著“升值潛力”和“現代化生活”蜂擁而至。可如今,這些房子卻成了燙手山芋。
一位重慶業主在論壇吐槽:“30層的房子掛了一年多,價格從180萬降到120萬,連看房的人都沒有。
物業費還按28%的公攤收,每月多花幾百塊冤枉錢。”這背后,是高層住宅與生俱來的“硬傷”。
公攤面積大,是高層住戶的第一道坎。
同樣買100平米的房子,多層住宅實際能住85平米,高層卻只有70平米,多出的25%-30%全給了電梯井、消防通道和承重墻。
更憋屈的是,物業費、取暖費還得按建筑面積算,相當于為“空氣”買單。年輕人算筆賬就懂了:同樣的預算,買小高層能多出一個房間,誰還愿意為虛無的“視野”掏空錢包?
設備老化,則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電梯壽命一般在15-20年,但超負荷運轉下,8-10年就得大修。
北京某28層小區,一臺用了15年的電梯每年維修17次,單次費用超5000元,攤到每戶頭上堪比三個月物業費。管道漏水、電路老化等問題更是層出不窮。
維修基金早被掏空,物業和業主互相扯皮,最后只能“誰住誰倒霉”。有業主苦笑:“電梯一壞,爬樓半小時,住30層不如住山洞。”
安全隱患,則是高層的致命弱點。火災時電梯停運,樓梯擠滿逃生人群,消防云梯最高只能到17層,20層以上的住戶基本“聽天由命”。
2023年全國電動車火災超2萬起,高層住宅占了大頭——有人為省充電費把電瓶拎回家,一根飛線就能點燃整棟樓。
更諷刺的是,許多高層連消防連廊都沒有,逃生通道形同虛設。一位消防員直言:“救高層火災,三分靠技術,七分靠運氣。”
如果說上述問題還能“忍”,那“拆遷無望”則徹底堵死了高層住宅的退路。
拆一棟30層的樓,賠償上百戶業主的成本遠超開發商利潤,政府也無力兜底。相比之下,拆多層老樓只需對付幾十戶,利潤空間更大。
于是,高層住宅成了“夾心層”——不夠新,享受不到現代化服務;不夠舊,等不到拆遷重建。
北京某2005年建成的28層小區,業主們從十年前就開始盼拆遷,如今只剩一句自嘲:“熬到變危房,或許還有戲?”
市場的選擇早已說明一切。2025年,一線城市電梯房均價同比跌12%,步梯房卻逆勢漲5%。年輕人寧愿買“老破小”,也不碰高層二手房。
銀行更是“看人下菜”:房齡超20年的高層住宅,貸款額度直接砍半,全款買房成了唯一出路。
中介老王透露:“去年掛出去的30套高層,只成交了2套。買家一聽樓齡超15年,轉頭就走。”
當房子既賣不掉又租不出去,結局只剩一個——淪為“貧民窟”。
有能力的人早已搬離,剩下的多是老人和租客。物業收不上費,保潔、保安相繼撤場,電梯壞了無人修,垃圾堆成山。
深圳某2010年建成的33層小區,業主群里每天都是罵戰:“鋼絲繩5年就斷,物業裝死!”“樓道燈壞了三個月,黑得能拍鬼片!”
更糟的是,惡性循環一旦開始便難以逆轉。環境越差,房價越低;房價越低,住戶越窮;住戶越窮,環境更差……最終,這里成了城市角落被遺忘的“水泥森林”。
曹德旺的話雖刺耳,卻揭穿了樓市最赤裸的真相:剝離金融屬性后,房子終究要回歸居住本質。
當電梯停運、管道銹蝕、鄰居逃離,那些曾讓人心潮澎湃的“天際線豪宅”,不過是一堆冰冷的鋼筋水泥。
買房從來不是一錘子買賣,與其為“升值幻覺”買單,不如記住一個樸素的道理——安全、便利、住得踏實,才是家的底色。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