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全民族的熱血抗戰當中,國共兩黨團結合作,譜寫了共同抗戰的偉大史詩。在與鬼子作戰的過程中,國民黨軍隊涌現出許多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如趙登禹、張自忠、郝夢齡等等。但是,也有國民黨將領,在抗戰期間發國難財,積極制造摩擦,面對日軍的時候卻膽小如鼠,放棄陣地,受到人民群眾的唾罵。我們今天的主角湯恩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那么,湯恩伯在對日作戰中的表現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回到當年的歷史現場,一探究竟。
01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入最后階段,在全世界的各個戰場上,軸心國開始顯示出明顯的頹勢。日本帝國主義在太平洋戰場和緬甸戰場,遭到孟軍的瘋狂進攻,一退再退。為了挽救不利的局面,日軍計劃在中國開展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戰役的目標,是打通中國大陸的鐵路線,將東北的關東軍與東南亞的部隊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次作戰,日本方面將其稱之為一號作戰,可見日方對此的重視程度。然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以為有英美援助,抗戰可以“躺平”,專注于同八路軍和新四軍搞摩擦,放松了對敵情的監測,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44年3月,河南境內的日軍,將原來轟炸毀壞的鐵路和黃河鐵橋修復,并在豫北的新鄉等地集結部隊。日軍的這一系列行動,是即將發起進攻的訊號。但國民黨方面文恬武嬉,誰也沒有在意。4月,日軍正式展開大陸交通線作戰,第一階段的戰場設在河南。不到兩個月時間,日軍占領了河南大部分地方,打通了平漢鐵路。而在這場被中方稱為豫中會戰的戰役中,國民黨湯恩伯部毫無斗志,一潰千里,消息傳出,舉國震驚。然而,河南人民早就受夠了湯恩伯及其部隊的折磨,湯恩伯部離開河南,對河南百姓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02
其實,湯恩伯和他的部隊一開始不是這個樣子的。湯恩伯是浙江人,年輕的時候,為了尋求救國的道路,他曾經到日本留學。在軍界的同鄉前輩陳儀保薦下,湯恩伯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并順利畢業。回國以后,湯恩伯先是在浙江地方軍隊干了一陣,北伐推進到長江后,湯恩伯就進入南京的軍校當教員。因為與蔣介石是浙江老鄉,又有留日經歷,湯恩伯在國民黨軍中升遷的速度很快,30年代初,他擔任第2師師長,僅次于第1師師長胡宗南。
1936年,綏遠地區受到日偽進攻,作為中央軍的精銳,湯恩伯率部前往抗戰,與當地的傅作義部配合,取得了綏遠抗戰的勝利,之后便駐防在北疆。七七事變后,日軍一部沿著長城入侵,在南口這個地方與湯恩伯的部隊相遇。湯恩伯受民族大義鼓舞,在南口頑強抗敵,阻礙了日軍前進的步伐,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聲威,成為被傳頌一時的抗日名將。
03
然而,隨著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湯恩伯的抗戰意志逐漸消退,追求名利的思想在他的意識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湯恩伯在抗戰期間,長期駐扎在豫皖蘇三省交界地帶,他認為,這里是古代英雄豪杰必爭之地,自己現在控制這里,今后可能會有更大的發展。為了牢牢把控住這塊地盤,他對真正抗戰的共產黨軍隊毫不客氣,長期制造摩擦。為了保證部隊的給養,他開始讓軍隊從事商業貿易,以此賺取軍費。
我們知道,軍隊做生意,對戰斗力的傷害是巨大的。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手下八成的人都在做生意,他的部隊也是宋軍戰斗力最差的。湯恩伯不沾染了經商惡習,戰斗力自然一落千丈。加上湯恩伯的部隊對百姓的剝削,當地百姓把湯恩伯與洪水、旱災、蝗蟲并列為四害。當日軍打過來時,有些地方不僅不幫助湯恩伯,反而幫助日軍,湯恩伯部的失敗,也就理所當然了。
結語
國民黨在河南戰場大敗虧輸,喪師失地,統帥部的戰略誤判當然難辭其咎,但是像湯恩伯這樣的軍事指揮官統領大軍,國民黨軍隊很難不跌入失敗的深淵。今天我們回望這段歷史,從中或許可以窺見國民黨軍不如人民子弟兵的地方,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國共成敗背后的人心向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