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戰火延燒到上海,淞滬戰役爆發。從1937年8月15日開始,日軍航空部隊連續對南京進行無差別轟炸,直至南京被日軍占領;為此,中國空軍和地面防空部隊英勇反擊,亦給日軍較大殺傷。這段歷史,構成南京大屠殺前史的一部分。國民政府首都防空司令部副司令黃鎮球肩負著南京防空的重任,從淞滬戰役爆發到撤離南京,他都留有日記,記有這一時期南京防空及中日空戰的大量場景。這可以說是舉國對日抵抗后,中國在空中對抗日本威脅的第一手資料。同時,由于黃鎮球的高級將領身份,他還留下了關于戰爭及戰場的多方面材料,包括對八路軍抗戰的記載。從8月13日到11月22日,黃鎮球這102天的日記,可以看到從空中到大地,中國對日抵抗的全方位場景。
1937年9月28日,日軍轟炸南京評事街后的慘狀
防空
黃鎮球是廣東梅縣松源鄉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畢業。曾長期棲身粵軍,參加過討伐陳炯明、東征及南征諸戰役。1929年參與張發奎發起的反蔣戰爭,失敗后于1931年赴德國學習防空。留學期間,結識國民政府派往國外考察空軍和地面防空的周至柔。1934年1月回國,旋接受蔣介石電,接替徐培根任新成立的防空學校校長。組織指揮連續三天的首都防空大演習,建立中國第一個高炮營,并在大城市和交通要樞建立起防空通訊系統,在各地設置防空監視哨所及防空無線電臺,奠定全國防空情報網的基礎。這一時期,黃鎮球曾寫道:“我們中國人口之多,地方之大,談起防空建設,當然是以民間防空為主體,因為我們國家經濟的困難,和工業技術的落后,暫時那里能夠建設起優越的空軍力量,來與列強一比高低,又那里能夠建設大量的防空部隊,來鞏固廣漠的國防,因此之故,在我國的現實中,要謀防空建設的話,當然是要從民間著手,就是一方面要組織民眾,一方面要訓練民眾,使全體的國民,尤其是重要都市的國民,都能夠普遍知道消極防空一切的要領和行動。”這些建立防空體系的努力,在中日間的戰爭爆發后,顯現了成效。
盧溝橋事變后,黃鎮球在廬山接受蔣介石指令,趕回南京部署防空事宜。7月23日,首都防空司令部秘密成立,南京警備司令兼憲兵司令谷正倫任司令,黃鎮球任副司令,全權處理一切防空事務。防空司令部成立后,隨即建立以南京為中心的中央防空情報所,組織防護團,趕筑避難室,集訓高射炮部隊,全力準備即將到來的對日防空作戰。淞滬戰役爆發,日軍的空中侵略迫在眉睫,防空司令部可謂首當其沖。后來整理面世的黃鎮球日記,選錄的正是黃鎮球一生中的這段高光時刻,日記從8月13日開始,到11月22日黃鎮球撤離南京結束,一共102天。
根據黃鎮球日記的記載,中日間的首次空戰發生于8月14日:“據溫州監視哨報告,于本日下午三時半,發現日本大轟炸機十余架,由南向北。當即令高射槍炮,進入陣地準備,余即來地下室指揮。果然至五點余鐘,我空軍在杭首次開始與敵空軍緒戰矣!我杭州空軍極為勇敢,當場擊落敵機三架。”當天,除杭州外,中日兩軍在上海也有空戰。時在上海的吳聯膺觀察到中日兩軍在上海空中的首次交戰:
午飯后飛機聲有遠遠響來,都在屋頂觀戰,單翼巨轟炸機兩架,出沒于灰云中,自西向外灘方向飛去,不斷盤旋攻擊日軍艦,日艦亂放高頂[射]炮,機關槍,于是響聲震天,滿天都是炮彈炸裂的黑煙,甚至在我們屋頂不高處也有炮彈爆裂,啊!這樣驚險刺激的空戰我是頭次開眼界,日艦上也有三架偵察機出現,中國也有三架偵察機時常來往,天黑時一架去偵察,日艦還發射著亮亮的高射炮彈,可是流彈傷人不少。
次日,日本飛機空襲南京,南京響起空襲警報:“下午零時五十分,據監視哨報告,京滬路方面,有敵機四架,由東向西,平望有敵機十一架,亦由東向西。判斷敵來空襲無疑。于是在首都發放第一次之真正空襲警報,隨發緊急警報,我空軍起飛于京市外之上空。二時半以后,敵機居然來京投彈掃射。我高射槍炮奮勇射擊。”這次發生在中國首都上空的空戰,中方擊落敵機一架。此后,日機頻繁來襲。19日,竺可楨在南京觀察到日機來襲及空戰的情景:“時余與姜亞光、寶堃、溫甫夫婦等均立臺上二層遠矚,忽聞西北方機聲,突見北極閣上之高射炮正在射擊,見三敵機自西北向東南掠山而過,各方高射炮四起,但無擊中。在城外又投彈,同時西北又來三架,更低、更近,高射炮亦無一中者。忽一彈下,中央大學屋頂被毀,所中窗破。”
戰爭真正到來,平時的努力方可顯現,戰前中國建立的防空體系,此時起碼在一段時間內對日軍飛機形成威脅。8月22日晚間,日軍飛機又連續兩次空襲南京,高炮系統實施打擊:“第一次為照空燈高射炮協同作戰,第二次為照空燈空軍聯合作戰。此為我國防空創次使用照空燈之開始。每次照空燈成績甚好,皆能捕獲敵機,惜空軍高射炮未能擊落敵機耳。”中國防空體系發揮的威力讓黃鎮球頗感自豪:“敵機于十五日首次空襲首都南京,我空軍及高射炮即予敵以當頭棒,擊落六架。當時在京許多外國人士初不相信,說中國空軍哪能擊落日本強國之飛機,逞論高射炮。幸擊落敵機墜于南京附近之高橋門,于是各國武官皆趨往看去,有此真憑實據,始相信無疑。昨晚照空燈又相繼與空軍及高射炮協同作戰,聯絡確實,成績斐然。”幾乎在同一時段,在上海的吳聯膺也心情振奮地“看高射炮打飛機,把傻小子駭倒了”。中國有力的空中防御,一度讓日機有所顧忌,以致9月初汪精衛還特地召見黃鎮球,詢問日機為什么有段時間不再來犯,黃鎮球分析:
一、敵驅逐機油量有限,不能掩護敵轟炸機來京轟炸。
二、敵轟炸機,自空襲首都以來,已受教訓,受創甚重,加以無驅逐機掩護,恐遭無謂之犧牲。
三、近來因無月亮,都市實施燈火管制,敵機尋找目標不易。
四、敵在上海,現無飛行場,必須從航空母艦,或其他各處起飛,活動半徑甚大,致驅逐機無法掩護轟炸機前來。
當然,作為倉促建立起來的防空體系,進入實戰后面臨的問題也非常多。防空系統需要高效率的聯絡體系,在這方面,無論經驗還是技術,中國都嚴重不足。因此,防空體系內部,防空單位和空軍間的溝通都亟待加強。黃鎮球日記記載了一個案例:“東海監視哨報告,有敵機六架,由東向西南飛,似有進犯首都模樣。旋淮陰、阜寧、鹽城等監視哨,……亦說發現敵機,情況復雜,無法判斷。只以天長方面,尚無監視哨之設置,深感敵機乘隙由該方向進襲,亦難逆料,于是發出空襲警報。后久無情況,即發出解除警報。事后調查,知東海監視哨所發現之敵機,確為事實,其余各監視哨因得東海監視哨之通知,紛紛直接或間接互相通報,于是滿城風雨,以訛傳訛,致出此誤會。”為此,黃鎮球要求各哨所,“非親見親聽到機聲之確實情況,不得隨意亂報,或互相通報。一有敵情,必須首先直接報告中央情報所,因互相通報,不但以訛傳訛,且阻塞路線,延誤緊要之情報”。
空軍和防空單位相互欠缺溝通,非常危險。根據規定,空軍活動需要報告防空部門,讓防空部門可迅速掌握空軍活動情況,避免混淆敵機和我機。但是,按照黃鎮球的說法,空軍常常忽視通知防空部門這一環節,以致數次釀出險情:“午后一時許,先后據寧國、孫家埠、京蕪路、竹絲港等處報告,發現不明飛機三架,均系向南京方向前進。當詢空軍指揮部及廣德機場,答無我機行動,即發空襲警報。旋據蕪湖及空軍指揮部證明,始知以前三機為我機,系由衢縣飛往蕪湖者。似此情形,實屢使判斷防空情報者,倍加困難也。”當時條件下,高射炮部隊很難準確辨認空中的敵我飛機,如果溝通不暢極易造成誤射。一些技術上的細節不注意也會帶來問題,日記寫道:“二郎廟附近之軍用電話線,落于電燈線及信號線上,于是各警報信號燈自動發亮,警報機關,即發出警報,故知信號線、電信線、電話線,不能架設于一處,以免互相撞砸。”防空可分為積極防空和消極防空兩種。通過優勢的空中力量,掌握制空權,是為積極防空,這當然是最有利的做法,但以當時中國的國力及技術能力,要做到這一點,事實上力有未逮。因此,黃鎮球一直認為,強化消極防空,是中國當時環境下更加可行的做法。不過,既然是消極防空,就注定了中國是被動的一方,既不能予以過高期待,也不得不承受失去制空權帶來的后果。
開戰初期,特別是初始階段中國在空中對壘中取得的局部戰果,讓國人對中國空軍及防空部隊多少有些不切實際的期待。黃鎮球感覺到了這種壓力:“一般人對于空軍與高射槍炮性能不甚明了,多責難高射槍炮擊落敵機不如空軍之多。誠然,歐戰時空軍與高射槍炮部隊所擊落之飛機,為五與一之比。當時高射炮平均發炮彈一萬發,始能擊落敵機一架。后經多方改良,至歐戰末,亦要三千發擊落一架。足見高射槍炮擊落飛機,實不容易。”高射炮更多的是對飛機造成威脅,真正的空中制約力量還應該是空軍。但由于中日雙方實力懸殊,中國空軍的戰斗能力和保養經驗都相當缺乏,經過初期對壘后,中方很快陷于被動。按照黃鎮球的說法:“我空軍訓練不久,而數量有限,在此作戰當中,獲有相當成績,實屬可貴。至損失飛機,被擊落之數甚少,而自己損壞占大部分,可知空軍之訓練,誠宜處處周到之也。”隨著中國空軍逐漸退出戰場,日軍迅速掌握制空權:“本日敵機空襲南京,完全著眼于破壞我空軍根據地,計第一次轟炸大校場及句容,第二次轟炸蕪湖,第三次轟炸廣德及淮陰各飛行場。但因我空軍過少,且航速不及敵機,未與之戰斗,致首都制空,無形操之于敵人,殊堪痛心!”這其實是作為弱勢一方的中國不得不承受的結果。
木更津海軍航空隊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國人科學常識缺乏,習慣聽信和散布謠言,戰爭的緊張氣氛中,這樣的問題更被放大,神經過敏、捕風捉影者比比皆是:“今晚八時四十分許,先后據江蘇、湖北、安徽等省各監視哨報告,在空中發現極強烈光亮,照耀如同白晝,片刻即行消滅,并遺白光一道,亦徐徐熄滅。此當為隕星。然有人疑為敵人無聲飛機投擲照明彈,或其他化學品者,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此亦防空緊張中之神經過敏推測,常識缺乏也。”還有把高射炮發出的光亮誤為漢奸發射信號彈的:“當敵機夜間來京空襲,我高射小炮即予以射擊,在空中發出幾種不同顏色之曳光彈,大家以為漢奸施放之信號,而指示目標。致令傳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炮彈中之曳光彈,為修正彈著偏差,夾用有紅綠黃白各種顏色之曳光彈,致起誤會。”為此,黃鎮球特別撰寫“曳光彈與信號槍其功用以及區別一文,披露于各報”。
謠言起于無知、恐懼以及缺乏信任的社會環境,這一點,在防空中也非常明顯。黃鎮球發現:“自十五日以來,敵機轟炸我首都各地,每次空襲警報發布后,一般市民攜男帶女,跑進防空壕,免遭無謂犧牲,秩序尚好。”但也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說法傳播,比如:“緊急警報發布后,各防空壕皆有人滿之患,因之談笑者有之,啼哭者有之,互相沖突者亦有之。其中膽小之人,則出于干涉,謂敵機上裝有收音機,如聽到防空壕內之聲音,則容易招引炸彈。此種無知市民,實屬可憐可笑。誠不知在防空壕內不準談笑,系為維持公共之秩序,并非畏懼敵機聽到所致。”市民把在防空壕內不準談笑的規定推衍為是怕日本飛機聽見,這里面既有無知,也有不信任,還有基于恐懼的無限聯想,這樣的案例在此后的歷史乃至現實中都可以無數次看到。當時很有影響的雜志《談風》的編輯海戈發現,他的房東一家“家人知識均極淺,喜自作驚惶,有整日不敢上三樓者。大包小裹,搬下提上,聞炮聲起即噤不作聲。為之百般解說,均不能釋然。”還有假借人們的恐懼謀求個人私欲的案例:“有一位有名之某君,謂在空襲時犬吠,即可惹起敵機前來轟炸,請求市府除野狗云云。其實,飛機發動聲音甚大,駕駛員哪能聽到地面上之聲響?諸如此類事件,實表現我國人太無常識。乃后據查其人鄰家有一犬,晚間狂吠不止,不能使之安眠,彼特以此報復耳。”危急時刻,如果缺乏科學理性態度,這樣的行為常常暢通無阻。缺乏科學態度的另一表現是市民對于能保護地方的高射炮,當作神明敬奉:“高二連自駐防五臺山以后,該處從未被炸,且曾擊落敵機二架。附近居民,甚為感謝。曾買豬羊前往祭炮,并將祭后之豬羊等送與該連,以示慰勞。足征民間迷信之深。感慰之余,付之一笑也。”戰爭中,出現一些非理性行為亦可理解,只是無論當事者還是研究者,均不能對此熟視無睹,反思是改變和進步的前提。
觀感
黃鎮球作為高級軍官,不僅掌握防空方面的第一手情報,還可以從多方面獲取戰場信息,他日記里記錄的戰場聽聞,頗可和檔案文獻相互補充,呈現大規模戰爭爆發后,前線的奮斗、犧牲、困難及復雜狀態。
和大多數人一樣,全面抗戰爆發初期,黃鎮球精神振奮,當中國空軍擊落日機后,頗具信心地表示:“帝國主義者,從來瞧不起我國人,現抗戰伊始,且看我將士之英勇!彼必有驚佩我中華民族之一日也。”對淞滬戰場,他也很有信心,9月底,特地記下和白崇禧的談話:“前往白副總參謀長處談天,彼談及自抗戰開始以來,全國軍民一致,上下一心一德,至為喜慰!尤其在朝在野各將領,均愿馳騁沙場,與敵拼命,誠屬難能可貴。”白特別肯定淞滬戰場,認為:“滬戰場自戰端開始以來,各高級將領皆為有名打手,有骨氣者,加以委座督促,可以無憂。”中國軍隊頑強奮戰的態度,可從淞滬戰場日軍士兵日記中看出來。參加淞滬戰役的荻島靜夫1937年10月13日寫道:
大隊長,中隊長和小隊長及以下的干部大部分都戰死或負傷了,兵力減為原有的一半,整個聯隊的精神面貌萎靡不振,完全失去了日本軍隊原有的風采。
不久,至十一日,聯隊長也戰死了,聯隊基本上全部被殲滅了。……哦哦,我們的處境一言以蔽之:悲慘。
稍后,他在追記10月份的淞滬戰場時又寫道:
友軍開始對敵人的反擊能力感到驚訝而嚇破了膽。后方的敵人也顯示出了進攻的態勢。過了一陣,指揮官命令對后方的敵人發起沖鋒,我們的士兵飛躍出戰壕快速前進。
敵人在開槍射擊的同時,手榴彈也像雨點般地向我軍投擲過來,澎澎地炸裂遍地開花,沖在前面的兩三個戰友,連“啊”的一聲也沒有叫出來就倒下了。……敵軍把友軍作為攻擊的目標猛烈地射擊,第三大隊的一位小隊長和幾名士兵幾下子就被他們弄死了。
由于中國軍隊的奮勇作戰,日軍的確遇到了超出他們想象的困難。
經過數月轟炸后的上海北站
但是,隨著戰事深入,中國的弱點日漸暴露,黃鎮球日記的調子亦轉而沉郁。9月中旬,他在日記中寫道:“最近平綏津浦兩路作戰之失敗,各方部隊,均漠不相關,視若無睹,其指揮之不統一,組織聯絡之不健全,確為事實,使敵人坐大,被其各個擊破,長此以往,前途不堪設想矣。”作為防空方面的專家,他對華北戰場的防空設施尤其憂心:“平漢正太兩路地下室之構筑,均未用鋼骨水泥,為求節省費用,全以磚頭砌,非特無抵抗炸彈之力,即炸彈落于地下室近旁,亦因土松磚脆關系,不知倒塌多少。于是地下室愈深,活埋之人愈多,其狀甚慘!且地下室出入口甚少,縱遭不測而未死,亦無辦法脫險。”盡管如此,他對上海方面戰事還是頗具信心:“晚往何部長公館會報,得悉滬戰場敵之第四次總攻擊后,我防線未稍移動,足見前方將士,忠勇為國,日本之紙老虎,被我國揭破無余矣。至北戰場自第八路軍加入戰線,運用其特長之游擊戰術,擾亂敵人后方,使疲于應付,不敢輕進。”
然而,前方傳來的消息并不樂觀,特別是戰爭中的軍民關系讓黃鎮球痛心:“某報載某將官在前線談話,據云:此次經過京滬一帶,各地居民,均逃走一空,所剩余未走者,悉為漢奸,非特無益于我軍,抑且有破壞我軍之虞。回憶北伐之時,各地居民,皆愿作向導,攻擊敵人,或送茶食以供部隊之需,至今思之,不勝今昔之感!……京滬為全國文化最盛之區,尚有此不良現象發生,其他各地,當不言而喻,由此可以證明敵人特務工作之盛也。”
黃鎮球出身粵軍,和粵系的李濟深、陳濟棠、張發奎等過從較密,他的判斷多少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因此,他的視角不會完全拘泥于政府立場,一味為國民政府辯護,而是能實事求是看待中國在戰場上的優與劣。當然,地方實力派的態度也會有立場的預設,這是觀察黃鎮球的日記應該注意的背景。他在和李濟深聊天時,李談道:“自廣州出發,經過各省各地,一直到南京,所見一班人大都驕奢淫逸,實無有能擔當恢復民族國家之氣象,即在首都而言,亦逃不脫此種現象。”這固然可能是李濟深觀察到的事實,但抗戰初期,各方面力求振作的態度,也為當年的記載普遍認可,似不可一概而論。
悲觀聲中,也有亮色。9月下旬,黃鎮球在日記中寫道:“閻副委員長在靈邱轉移攻勢時,在雁門關外十五里地之某處,立下遺囑,說失去大同,已對不住國家,如再失利,決不入雁門關。而抱定必死之志,宣示于各將領,將士奮勇,大獲勝利,斃敵二千余人,俘敵亦兩千,奪獲槍械無算。”無獨有偶,吳聯膺日記同一天也記有:“聽說平綏線空前大勝,殺倭三千余,俘二千余。”兩份日記中說到的戰斗,很難確定是哪一場,幾天后的《申報》將之算到了八路軍的賬上:“在平綏線戰事失利的沉悶空氣中,傳來了晉北八路軍的捷報。八路軍自奉命北上以后,即在晉北平型關一帶攔殺南侵的日軍。二十三日首先將坂垣部屬鈴木師團大部殲滅,斃敵二千人,俘虜二千五百人。二十五日又驅軍直前,截斷靈邱到廣靈的大道,阻敵去路,奪獲軍械無算。這是華北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勝利,也就是國共宣布合作以后的第一個喜訊。”24號日記記載的這場勝仗,顯然不是25號才打的平型關戰斗,不過,在當年需要勝利時,消息是不是完全準確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鼓舞人心,平型關戰斗的勝利確實是久旱甘霖。在和白崇禧聊天時,白告訴黃鎮球:“敵軍裝備較我國為優,若全以正面與之交綏,難期取勝,故必須使用游擊戰術,聲東擊西,乘隙突破,使敵疲于奔命,不擊自潰。縱使敵挾精銳大炮飛機,亦成無用武之地。現第八路軍擅長此道,似應使之能盡發揮其所長也。”10月下旬,李濟深專程赴山西了解情況,回到南京后,告訴黃鎮球更詳細的信息:
第八路軍加入戰線后,應用其游擊戰術,深得當地民眾贊助,故戰無不利。例如敵以一聯隊駐于平型關,而該軍有一部分潛駐附近,與敵僅隔二三十里之地。不但始終未被敵人發覺,且將敵情偵悉無遺,故遂得乘隙攻擊。計斃敵一千以上,俘虜亦達數百,而占領平型關。查軍隊能與民眾合作,所有我方消息,不致泄露與敵人,而敵人消息,可由民眾供給于我也。……晉省民氣不開,對當兵多視為畏途,今則自動組織民眾,并幫助軍隊搗亂敵之后方,使敵咸具戒心,無所措手足。
李濟深注意到八路軍進入山西后帶來的新局面,這個觀察的確非常到位。不過,實事求是地說,李濟深的估計也有過于樂觀之處,比如他說:“現敵人利用平漢正太兩路運輸軍隊及軍需品,對于補充,極感便利。故晉東方面,戰事甚為可慮!至晉北,則敵人一切運輸,全仗汽車為敵人之唯一交通器具,且多山地,我軍利用游擊戰術,擾其后方,故敵時有緩不濟急之虞,我方可以從容突破之。”實際上,中方利用游擊戰術,可以遲滯和打亂日軍的進攻部署,并對其后方形成威脅,但要突破日軍的攻勢,在晉北完全阻止日軍的進攻,還力所難能。當事者的觀察總是帶有自己的立場和期冀。
無論是正面還是敵后,應該說,全面抗戰初期中國還是表現出了堅決抵抗的態度,體現了一個落后國家面對強大敵人的頑強。淞滬會戰后期,中國空軍還組織了對上海日軍的轟炸:“昨晚轟炸成果極好。計毀敵機十二架,傷亡敵人在五百以上,其他損失亦巨等語。此次向上海工作之機,所攜帶之炸彈,每個重量為一千磅。當投下時,全市為之震動,我空軍之神威,敵當為之失色。”中國在戰爭中也在不斷學習戰爭。戴季陶到黃鎮球主持的中央防空情報所時,談及他聽到的一位四川軍官的感想,頗具參考價值。這位四川軍官談道:“此次抗戰官兵,抱必死決心,一一師官兵六七千人,今生還者僅數百人,而官兵仍無怨恨之聲,及氣餒之象。”不為慘重傷亡所打倒,這就是這次抗戰的新氣象。尤其是面對現代化的日軍,中國軍隊得到了一些現代戰爭的寶貴經驗:
以前參與內戰時,一味盲沖,所用者大都是步槍交綏,而絕無重兵器及研究各種工事等。今所見者,敵軍動輒以陸海空協同,求速戰速決,而我等對之,宜如何注重于陣地戰、消耗、疏散、工事、偽裝,及縱深配備等。此不但以前未曾學習,連名詞亦系初聞。更以為奇者,以前內戰時,在戰場上只分為前線與預備隊,當前線被敵突破或傷亡過重時,即以預備隊為之增援或補充,死傷只有前線耳。但現在戰爭則絕不同,有前線尚未遭到損失,而預備隊已遭敵機炸彈及大炮犧牲殆盡者。故知平日教育訓練墨守成規,官兵未能灌輸現軍事常識所致。如我國部隊能講求現代陣地戰,及知新式兵器之配備方法,至少可以減少死傷三分之二,而戰事當能延長三分之二的時間,所謂愈打愈有經驗,遂至愈感學識不足。
能感覺到自己的不足,正是進步的起點,中日戰爭給中國軍人帶來的刺激,很可能是值得后世研究者反復討論的問題,本文只是依據黃鎮球日記予以提出。這場戰爭中,還有一個普遍體認到的問題就是要重視民眾。白崇禧認為:“長期抵抗,固應著眼于前方將士,冀其奮斗到底,而后方組織民眾,訓練民眾,尤不可疏忽,以養成多量之后備軍,為他日持久戰爭之用。”前線將領在寫給黃鎮球的信中也說:“前線的將領,有士兵,更須要民眾,如長短民夫(受雇傭的),工友,農友(盡義務的)。不然,僅有士兵,而無民眾,前后之氣息,無法貫通,生命力量,無法延長表現,戰果獲得,無法繼續保存。”這是抗戰的民族性予各方的刺激。只是,國民政府中的很多人雖然知其理,卻拿不出有效的實施辦法,很多時候,真是知易行難。
撤退
1937年11月初,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撐后,淞滬方面中國守軍力竭難支。日軍對守軍形成大包抄之勢:“今日敵機在昆山、蘇州、嘉興、平望一帶,大肆投彈。察其用意,固然在破壞京滬鐵道,使滬戰場接濟更加困難,而同時轟炸蘇嘉鐵路,則在使我杭州灣作戰之部隊,成為孤立,增援部隊,不能迅速到達,以便金山衛登陸之敵,威脅我側背。此即為敵陸空軍協同之動作。”淞滬戰場守軍終于不得不全線撤出,呈崩潰之勢。淞滬潰敗,首都南京立即面臨撤退,中國的抵抗至此遭遇巨大挫折,弱勢的一方終究未能在正面的對抗中創造奇跡。
勝敗是決定歷史走向的樞機,人們的觀感也難免為勝敗所轉移,敗局已定時,黃鎮球聽到、記下的關于淞滬戰役的評價也發生變化。他的談話對象包括陳濟棠,以及前些時間還對淞滬戰場頗具信心的白崇禧,他們都認為:“以上海戰場而言,簡直為一座大熔爐,不但人員犧牲于炮火及工事之下,即所有武器,亦同埋于地下,顧前線將士之壯烈犧牲,確無復加,而物質消耗,亦為一樣”;“我陸軍因無飛機協助,日間簡直不能行動。夜間攻擊,只能擾亂其警戒陣地。至其本陣地,則皆置有鐵絲網及其障礙物。因我無飛機掩護及炮火之破壞,縱使前進攻擊,徒招犧牲,葬送于敵火網。故其攻本陣地,殊非易事。”如果說陳、白的表態還比較克制,接下來,黃鎮球記載的從上海回到南京的某將領的批評就直接得多:
一、此次我方部隊撤退,因戰略受政略之影響,未能有整個計劃,左右翼兵力配置不妥。
二、敵人利用裝甲汽艇,出入沿海及沿河一帶之湖沼襲擊,擾亂后方,搖動軍心,莫此為甚,我方因此受其損失甚大。……故于軍事觀點言之,凡在地形上小至一湖一池,平時須得研究清楚,等到戰時布置陣地,始不致疏忽。更以科學發達,兵器進步,從前人們認為不能解決者,現在均可以科學方法征服之。
三、在松江防守之部隊,毫無戰斗意志,見敵即退。
四、高級司令部,必須組織健全。在外國一切計劃即情報接收判斷等,皆由幕僚為之,主官不過決策。
尤其令人喪氣的是撤退中的亂象。軍事失敗,首都遷移,難免人心惶惶,如黃鎮球所寫:“近日因政府西遷,人心惶惶,不可終日,致下關舟車及通蕪湖道上,均擁擠不堪。”這尚屬失敗時的常態,放在任何地方大概都難免。不過,接下來,黃鎮球記錄的一些情形就不免讓人啼笑皆非:“政府花費一千幾百萬構筑之國防工事,多未使用。因從前構筑工事之部隊,完全使用于他方,而工事地點,又無詳細地圖,故使用于工事方面之部隊,竟找不到工事!縱使找到,又無鑰匙開工事上之門戶!(如福山陣地附近)若門戶已開,則工事多機關槍掩體,而該部隊之裝備,則無機關槍!(如嘉興方面)故軍隊配備,倘無整個計劃,所費之錢,直同虛擲,且貽誤大事,此極可為吾人最大之教訓。”關于上海后方國防陣地找不到工事鑰匙的說法,學界有所質疑,認為這一說法來自回憶錄,不盡可靠。黃鎮球記下的情形雖亦非親見,但畢竟是當時的記載,且以黃鎮球的消息來源,恐非簡單的道聽途說。
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站被日機轟炸,一個幼兒在被日軍轟炸后的斷壁殘垣中號啕大哭
敗退之下,部隊軍紀堪憂,黃鎮球日記記載了屬下遇到的一件事情,應屬可信:“據四十一團李團長電告,該團步炮營營長封成林,前往太倉指揮部隊,因所乘三輪車請讓路關系,發出喇叭聲,適第十六師潰兵數十名,誤聽為飛機聲音,迫至接近,知為車輛,乃欲搶車,不用分說,初則毆打,繼以開槍,該營長及傳令兵當場殞命,駕駛兵因躲于路側,得免于難等語。”這樣的慘案,可以看出軍紀混亂的程度。所以前方將領直言:“前方部隊自經撤退,軍紀廢弛,不可諱言。一級一級之官長,無法掌握部下。各高級將領,意志不一,以致上下不能親愛精誠,難收通力合作之效。……指揮官調動頻繁,不特士兵未認識清楚,即官長亦同。同時士兵知識幼稚,感情全無,極難打成一片。”
黃鎮球的防空部隊是機械化部隊,撤退中遭遇的問題更多機械化部隊有反應快、機動靈活的特點,但這樣的特質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的配合,需要多種部門的協調。中國在這方面顯然十分薄弱,特別在戰時,且是退卻的混亂時期,問題更暴露無遺。黃鎮球寫道:“現在當軸不以物件貴重與否,訂立運輸日期先后,全視衙門大小為標準,而訂運輸日期先后,故大機關不緊要或甚至無用之物,如私人家具,均得先行運去,竟將國家貴重武器,遲遲不派車輛,余真不知抗戰御敵,是否要槍炮也。”官僚主義,按照衙門大小為標準是原因之一,另外,按照一般人的望文生義,機械化部隊機動性強,自身理應具有機動能力,不需要占用太多資源,因此機械化部隊移動時要尋求配合異常困難:“照測第二隊隊長周競進,率領照測器材九付,在下關上車,因缺乏牽引車輛,車站又無上車設備,費時三天兩晚,日夜不停,始告完畢,于今晚開車。對此種機械化部隊,不能予以充分車輛,遂致運動遲滯,旁人固不能察知此種情形,只有身臨其境者,始能明白機械化部隊,非國家經濟設備完全,誠不容易也。”機械化需要道路交通、后勤維護、信息傳遞多方面的協調,失去其他部門的配合,機械化反而有可能成為笨重的代名詞,這是當年主事者難以了解,也是后發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無法避免的困難,戰爭又把這種困難放大了無數倍。
不僅如此,因為機械化部隊投入大、花費高,大家覺得其理應承擔更多責任,常常會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顧問鄂達和由前線返校,報告此次高一連出發前線,全體官兵極為努力,惟所帶汽車牽引車,均因使用日久,時生故障,運動極感困。但同時在前線高級指揮官,因不明了機械化部隊運動困難,及進入陣地撤收陣地等等事宜,若與命令時間稍有出入,則表示不滿。”國人對于新事物常常求全責備,背后倒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期待,一旦新事物不能滿足愿望,就由希望驟然轉為失望,隨意加以否定、打入冷宮,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不獨機械化部隊為然。所以黃鎮球不惜長篇大論地解釋道:
一、機械二字,顧名思義,乃為死物,非同人類,可以叫喚,令之隨時改善其動作者。在運動時,必須人員操縱,損壞以后,務必技術人員修理。且機械愈精密,而發生故障時機愈多,非養成多量之技術人員,實難運用自如。
二、有技術人員后,尚需有修理工具,除修理工具外,尤須有野戰游動修理工廠等。因野戰機械化部隊,并非固定一地,機械發生故障,必須能隨壞隨修,以赴戎機。
三、人員及工具準備齊全后,更須有修理材料,不然仍無法修理,……現我國購辦火炮器材車輛人員,不明此理,常不購備零件,于是機械損壞,無能修理,常以一萬數元之器材,因缺一二零件而廢置之,可惜孰甚。
四、其他各種油料之補充,道路之狀態等等,于機械化摩托化之部隊,有莫大之關系,更不可不注意也。
但這些當事人的痛切之詞,也多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黃鎮球的反思還涉及更深層面。他在和某總指揮談論時,談到黨政工作專重高談闊論,做表面文章,軍民痛苦如何,絕不加以實地調查與解決,這個總指揮進而直言:
甲、外國政府,對于該國人民,莫不為之謀實際利益,故其人民始感覺著國家政府之需要,如一旦無國家政府,人民即將失去生存生活之保障。至國家對于該國軍人,亦特別尊重,待遇優渥,并給與精良武器,故國家與軍民關系之密切,生死相關、軍民非擁護國家不可。
乙、試觀我國情形如何,平素不但不為民眾謀利益,且貪官污吏,層層剝削,至黨衙門,在平時不知喚起民眾,激發其愛國心,政府復不知組織民眾,提倡軍事化,(雖有保甲,亦徒有其名,等于零。)一到戰時,則拉兵拉夫(萬里長繩、城)!并攤派公債。對于軍人平時待遇惡劣,幾至餓無以為食,寒無以為衣。一到戰時,手無精良武器,若不幸傷亡,醫葬無著。以此情形,軍民安能信仰擁護國家?
這里談到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已經觸及中國政治的核心,和后來國民政府的失敗亦有相當關聯。看來,看病不一定那么難,治好一個頑疾卻是難上加難。
結語
1937年8月13日到11月12日,時令恰為從盛夏到深秋,也是中國人從激昂漸漸趨于沉郁的日子。開戰初期的希冀,隨著淞滬戰場的崩潰,南京方面的撤退,都慢慢化為烏有。南京防空司令黃鎮球的日記,處處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從希冀到幻滅的過程。不過,撤退不意味著完全的失敗,中國人,無論南北,都還在繼續戰斗。在中國人的頑強抵抗下,抗戰不可避免進入持久,黃鎮球的防空事業也還在繼續。不過,黃鎮球日記記錄的許多問題,在日后的日子里,起碼在他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并沒有根本性的好轉,倒是他已經觀察到的另一部分力量,正在敵后茁壯成長。這樣的結果,對于黃鎮球來說,很可能是喜憂參半,但不管黃鎮球怎樣想,歷史終究順著那股地底下的潛流在前行,在奔騰,在影響著所有人的命運。
(本文首發于《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2025年第1期,作者黃道炫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原文注釋從略。)
來源:黃道炫(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