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一篇涉及子宮肌瘤手術的論文中,出現了55例男性對照觀察患者,令人啼笑皆非。然而據北京日報報道,類似“男女不分”的婦產科領域論文不說比比皆是,也絕非罕見。記者在知網查詢發現,多篇婦產科領域的論文中,在實驗對照組和觀察組中提到有男性患者,他們患的疾病包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產后出血等等。
發表在核心期刊的婦科論文,竟然頻繁鬧出“性別烏龍”,真是離了大譜!有人曾調侃職稱論文僅有編輯和作者看過,然而如此離譜的錯誤讓人不禁懷疑,作者的論文自己看過嗎?有人怒斥學術誠信何在,其實這么荒誕的錯誤都不能稱之為學術問題,就是明目張膽的造假糊弄事兒。醫護人員晉升與論文發表掛鉤,如果不擅長寫理論性文章,只能摘抄、造假甚至尋求中介代寫代發。有網友說:“我一普通護士,晉個中級還得最少發一篇國家級三類以上論文,市場價兩萬,問題是我一個月才掙四千塊,我也不會寫我也買不起。”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涉事護士被記過處分、降級處理,且5年內不得晉級晉升。然而,輿論認為這遠遠不夠,多個國家級或部級刊物均發表過“男女不分”的醫學論文,有的刊物上同樣的奇葩論文不止一篇,這些審稿者為何會集體患上“性別色盲”,對性別矛盾、實驗設計漏洞視而不見?到底是審稿放水,還是“花錢就能發”的潛規則作祟?背后是否存在“論文工廠”灰色產業鏈?
不僅是醫學領域,這些年“為發論文而發論文”的怪象太多了——有人編數據,有人抄文獻,甚至出現這種反常識的“文盲論文”。沒有論文就無法畢業、無法入職、無法晉升。有需求才有市場,當評價體系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只重理論不重實績,垃圾論文自然批量生產。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治理“唯論文”等問題,但要徹底扭轉為職稱、晉級“水論文”的風氣,必須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評論員 陳永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