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主辦的“第一期非遺中醫正骨療法傳承培訓班”在承德市舉辦。國家級非遺項目“上海石氏傷科療法”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市名中醫、上海市慢性筋骨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詹紅生教授在培訓班期間接受專訪。
上海石氏傷科百年傳承:從家傳絕學到現代醫學殿堂
“石氏傷科始于清末,從武醫結合的家傳診所起步,歷經150余年發展,如今已融入現代醫學體系,惠及海內外。”談及傳承脈絡,詹紅生如數家珍。
上世紀50年代,第三代傳人石筱山將家傳技藝帶入上海中醫學院(現上海中醫藥大學),牽頭編寫首部全國中醫院校骨傷科教材,首次系統梳理中醫骨傷理論體系,提出“骨折、脫位、筋傷、骨病、內傷”五大分類法。“這一體系至今仍具前瞻性,尤其在退行性筋骨病、骨質疏松癥等領域優勢顯著。”詹紅生說。
第四代傳承人更涌現出國醫大師石仰山、施杞等領軍人物。從秘方研發到技術革新,石氏傷科持續突破:傳統外用藥“三色敷藥”經現代工藝改良為“巴布膏”,大幅降低過敏率;石印玉教授歷時20年攻克骨質疏松癥,研發出國內首個專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的中成藥,填補行業空白。如今,“石氏傷科”品牌已輻射全國,成為中醫骨傷領域的“金字招牌”。
AI賦能:為中醫正骨插上科技翅膀
當千年正骨術遇上人工智能,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詹紅生給出答案:“AI將顛覆傳統傳承模式,讓‘手隨心轉’的技藝走向定量化、標準化。”
他解釋,中醫正骨講究“法從手出”,依賴長期經驗積累,而AI能通過力學傳感器、肌電圖和運動捕捉技術,將手法力道、軌跡轉化為數據模型。“過去學徒需十年磨煉手感,未來或可通過AI模擬加速學習。”目前,團隊已開發出手法教學輔助系統,學生在虛擬場景中反復練習,實時接收反饋,學習效率顯著提升。
對于AI替代人工的爭議,詹紅生持開放態度:“點穴、理筋等簡單手法或率先實現機械化,但整骨涉及復雜力學,仍需人機協作。”他設想,未來AI機械臂可輔助醫生完成重復性操作,而醫生專注診斷與方案制定,“效率提升后,更多患者能享受優質診療服務”。
慢性筋骨病損防治:從“四以相和”到“泰生療法”
面對慢性筋骨病損高發趨勢,詹紅生團隊提出“四以相和”治法和“泰生療法”,形成“中西醫結合、醫患共治”的慢病管理新模式。
“久坐、超重、年齡增長、外感邪氣等都是慢性筋骨病損的誘因。”詹紅生指出,現代人“要么不動,要么暴動”的生活方式,導致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年輕化。針對這一痛點,“四以相和”強調綜合治理:以塑造正確的飲食起居習慣為先導、以手法針灸理療施于外、以藥物飲食調治達于內、以合適的自我導引練功貫穿于始終,四個方面調和運用,有機組合,綜合治理。“比如‘管住嘴邁開腿’,需漸進式培養習慣,而非強行戒斷。”
“泰生療法”則根植于《黃帝內經》與《易經》,倡導“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詹紅生以“泰卦”作喻:“天地交融,氣血暢通,醫患和諧,方能生生不息。”這一理念融入臨床,顯著降低了頸椎病、膝關節炎等疾病的復發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