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傷科,湖南省名中醫、“張氏正骨第七代傳承人”王勇教授已在這里深耕42年,經歷了中醫傳統正骨手法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跌宕起伏,從逐漸式微到重新煥發生機的轉變過程,見證了傳統醫學在現代社會的堅守與創新。
接棒“張氏正骨”
湖南骨傷科界素有“南詹北張”兩大學術流派,其中“北張”指的是張光靖始創的“張氏正骨流派”,以“先識骨骼辨體形,察形摸骨認得清,臨證整復施以法,手隨心轉接骨靈”為秘訣。
張光靖的后輩將張氏正骨代代相傳,到玄孫張紫賡手中已傳至第五代。1954年,張紫賡創辦“湘一傷科聯合診所”(長沙市中醫院前身)。1958年,張紫賡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到湖南省立中醫院(即湖南省中醫院)工作并創建了骨傷科,因此被業界譽為“湖南骨傷科泰斗”。
張氏骨傷流派人才輩出。其第六代傳人中,尤其以在骨傷界有著“四大金剛”之稱的孫達武、張祿初、張茂珍、詹經山4個弟子最為出名,他們4人師從張紫賡學習中醫骨傷科,畢業后來到湖南省立中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前身),發展壯大了張紫賡開創的骨傷科,令其享譽省內外。
1978年,王勇考入湖南中醫學院(現湖南中醫藥大學)醫療系。1983年畢業后分配到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傷科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那時的骨傷科在“四大金剛”的發展下已名播四方。
在這里,王勇與張氏正骨結緣,參與并見證著湖南中醫骨傷的探索與發展。在孫達武教授的指導下,王勇運用中醫正骨手法和中醫辨證論治療骨傷科各種常見病、多發病,運用中西結合治療骨關節退行性變、人工關節置換,為治療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骨性關節炎、骨髓炎及頸肩腰腿痛等疾病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2010年,王勇成為衛生部“全國名老中醫”孫達武的第三批學術經驗繼承人,也因此正式成為了“張氏正骨第七代傳承人”。
1982年4月,衛生部在衡陽市召開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藥院校建設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突出中醫特色,發揮中醫藥優勢,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指導方針,史稱“衡陽會議”。此后的10年,為貫徹落實會議精神,許多中醫院逐步取消了西醫手術室,堅守中醫特色療法。
“那10年,我們醫院依靠中醫手法復位、夾板固定、中藥外敷等傳統中醫療法,讓骨折患者做到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患者絡繹不絕到醫院來,走廊都住滿了病人。”王勇回憶,那段時間,隨著中醫手法在實踐中不斷成熟,自己也深刻體會到傳統醫學的魅力和百姓對中醫的認可。、
中西醫結合開創性治療
隨著時間推移,王勇開始逐漸認識到中醫傳統手法并非能解決所有問題。隨著現代社會高能量損傷的日益增多,復合損傷、多發性骨折等重癥急癥的救治成為擺在中醫骨傷科面前的緊迫課題。以中為主、中西結合成為破題的必選項。
1992年,在大環境和政策影響下,醫院開始“兩條腿走路”,逐步開展必要的手術和西醫治療。王勇等人被派至西醫院進修學習,這也推動了醫院手術治療技術的提升。
學成歸來后,王勇在醫院開展了多項開創性的治療方法:率先在醫院開展椎弓根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脫位,開展第一例髖關節全髖置換手術,首創空心釘減壓加植骨術治療股骨頭壞死、篩狀夾板外固定配合電針治療四肢閉合性骨折等方法。
在診療過程中,王勇始終堅持以中為主、中西并治,能用中醫解決的病癥就不開刀。王勇說:“中醫西醫各有長處,誰的辦法對患者最有利就用誰的。比如關節內骨折、脊椎壓縮骨折,西醫手術更有優勢;而對于四肢閉合性骨折、慢病治療,中醫手法創傷小、痛苦少。所以中西醫結合才是最好的。”
中西醫結合的理念也始終貫穿王勇的臨床實踐中,他舉例說,骨折手法復位不穩定時,可在透視下手法復位,打鋼針,切個小口固定,既避免開大刀又保證穩定,這就是中西結合的微創手術應用。
在職業生涯中,有許多讓王勇印象深刻的病例。其中,來自寧鄉流沙河鎮的一位50多歲的骨關節炎患者讓他印象頗深。患者左邊膝關節不能伸直,被某醫院建議換人工關節,但是作為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患者不愿手術,于是輾轉找到了王勇。
“通過經驗方內服,患者堅持服用3個月,基本恢復了正常的勞動和生活,患者也非常感激。有一次,一下子來了五六個流沙河鎮的患者,一問才知道是那位患者介紹來的。”王勇感慨,中醫用得好,見到療效,老百姓是真歡迎。
如今,隨著國家對中醫的重視,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中醫骨傷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王勇希望有更多人學中醫、用中醫、愛中醫,同時政府在頂層設計、政策支持、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更多重視。他相信,在守正創新的道路上,中醫骨傷科會走得更穩更遠,為更多患者帶來健康和希望。
在守正中開拓創新
“以筋束骨,以骨張筋,筋骨并重,內合肝腎。”作為張氏正骨傳承人,王勇始終銘記流派的思想內涵。
在王勇的診室,懸掛著前輩張紫賡的一段話:“跌打損傷氣血主,三期分治破和補;初期用藥宜表散,傷及全身把證辨。”
“中醫講氣為血之帥,活血同時要補氣,才能推動血液運行。”王勇以此為基礎,在傳承中堅持創新,針對傷后腫脹、血栓問題,他摸索出以黃芪、桂枝、芍藥等組方而成的“消栓飲”。他解釋:“這個方子利水消腫、行氣止痛,一般三五天就能讓腫脹消退,還減少了手術后血栓的幾率,算是對張氏正骨理論的發展。”
在眾多的中醫治療手法中,夾板固定法是王勇認為最應好好傳承發展的。“夾板固定法是用前后左右4塊夾板,通過帶子捆扎,利用肢體張力和夾板擠壓力固定骨折處,同時添加壓墊精準擠壓骨折斷端,以糾正手法整夏后的殘余移位,使骨折斷端更好對合。在此基礎上做到每日調整扎帶松緊度。”在王勇看來,比起石膏,夾板固定法的優勢很明顯,石膏擠壓力不夠精準,消腫后容易留有空隙,束縛力不足,而夾板適用范圍能覆蓋95%以上的閉合骨折情況。如今,夾板固定法通過技術改進還能拐彎,塑形效果更好。
談及夾板固定法的傳承,王勇坦言還存在諸多困難,目前只有中醫院用夾板,西醫院不用。中醫要傳承發展,需要得到更多人認可,不能簡單地分中醫西醫。
對于中醫的傳承與創新,王勇有著深刻理解:“傳承和創新相輔相成,得先理解老祖宗的東西,再結合現代醫療技術和理論進行創新。張仲景的方劑剛出來也不是經典方,是經過歷史沉淀而成經典。現在要敢于創新,經驗方只要療效好、經得起考驗,以后也可能成為經典方。要有學習古人的謙虛,更要有超越古人的勇氣和自信,醫學沒有天花板。”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彭叮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