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命的十字路口
37歲的小吳和35歲的小包,是北京朝陽醫(yī)院腎內(nèi)科血液凈化中心的“常客”。每周三次,他們躺在透析機上,用四個小時的時間交換生命的延續(xù)。小吳患病九年,早已習慣透析的疼痛,但母親的決定讓他陷入矛盾——57歲的吳媽媽要將自己的腎臟移植給他。作為媽媽,她經(jīng)營餐館拉扯大兩個兒子,如今面對兒子的猶豫,她堅定地說:“只要能救你,媽一定要給你一個完整的家?!?
隔壁病床的小包同樣掙扎。名校畢業(yè)的他剛步入職場就確診尿毒癥,母親是即將退休的中學教師。私下里,她對兒子說:“如果生命能交換,天臺上一定站滿媽媽。”兩位母親性格迥異——吳媽媽開朗健談,包媽媽理性克制,。但她們站在了相同的命運交叉點:用自己的一顆腎,換兒子活下去的可能。
02
暴走與狂吃的戰(zhàn)斗
手術(shù)前,醫(yī)生給兩人下了“軍令狀”:肥胖的小吳必須減重減脂,瘦弱的小包需要增重補血。小吳開始在病房瘋狂暴走,每天走到大汗淋漓,但體重紋絲不動,他一度崩潰:“堅持不下去了!”醫(yī)生陪他一起走,母親在一旁打氣:“兒子,咱酷酷的!”另一邊,小包強忍惡心吞咽高蛋白食物,吃到反酸仍不敢停。
兩位母親成為最堅強的后盾。吳媽媽把餐館交給別人,全天陪護兒子;包媽媽一邊照顧兒子飲食一邊記錄兒子指標。手術(shù)前夕,節(jié)目組安排母子隔空對話——從未表達過感謝的小吳哽咽道:“媽,我給你第二次生命添麻煩了……”監(jiān)視器前的吳媽媽瞬間淚崩。就在一切就緒時,小包突發(fā)帶狀皰疹,手術(shù)被迫延期。隔著病房玻璃,小吳對他比出加油手勢,兩位母親也緊握彼此的手:“咱們得比孩子更堅強!”
03
手術(shù)臺上的生命接力
4月20日清晨,吳媽媽跳完最后一支舞,被推進手術(shù)室。三組醫(yī)生同步行動:王瑋主任用腹腔鏡精準摘取左腎,胡小鵬副院長在冰水中修整纖細的血管,王偉主任在小吳肥胖的腹腔深處吻合血管。手術(shù)室氣氛凝重——吳媽媽的血管比預想更細,小吳的脂肪層厚達常人兩倍。當腎臟移植完成,所有人屏息等待“生命的信號”。20分鐘過去,尿管依然干涸,王偉主任反復檢查吻合口:“絕不能辜負這位母親!”
終于,尿液如黃金般滴落?!坝心蛄?!”眾人歡呼。術(shù)后蘇醒的吳媽媽第一句話是:“我兒子怎么樣?”而拔管后的小吳看著九年未有的尿液,感慨萬千。術(shù)后四天,母子倆攙扶著復健,吳媽媽指著天空的飛機喊:“等你好了,媽要坐頭等艙!”醫(yī)生們建立長期隨訪檔案,胡院長說:“我們不僅是治病的醫(yī)生,更是愛的傳遞者。”這場生命接力中,兩個家庭、三組醫(yī)生、無數(shù)雙手,共同托起了希望的重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