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長:中國高超音速導彈20分鐘可擊沉所有美航母·】——?
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最近的一番話,確實讓人感到震撼。
這位以強硬態度聞名的軍事高層明確表示,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可能在戰爭爆發后的短短20分鐘內摧毀全部美軍航母,并且強調中國正在打造一支專門針對美國設計的強大軍隊。
這種坦率直白的表達在美國高層中并不常見。
更令人深思的是,赫格塞斯還提到,在過去十年里,五角大樓進行的所有關于中國的模擬戰爭演習中,美軍幾乎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這一連串“完美戰績”背后,反映了美軍對自身在亞太地區軍事優勢逐漸喪失的深深擔憂。
查看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技術資料,就不難理解為何美方如此焦慮。
東風-17作為中國首次公開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統,在2019年的國慶閱兵上大放異彩,其高達音速十倍的速度和1500英里的射程已經讓美國方面坐立不安。
而更加令人震驚的是東風-27,它的射程達到了驚人的5000英里,不僅可以攜帶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還擁有常規反艦和核打擊等多種作戰能力。
2022年問世的YJ-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更是專為克制美國航母編隊量身定制。
這些武器系統的特點是速度極快,至少達到音速五倍以上;機動靈活,可以在飛行過程中自由改變方向;突防能力強,能夠有效規避傳統防御系統的攔截。
美國國防部2024年的報告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在高超音速技術領域已經從追隨者轉變為全球領導者,甚至超越了美俄兩國。
?——【·航母真能被輕易擊沉?實驗告訴你真相·】——?
航空母艦是否真的如此脆弱呢?答案或許可以從一項鮮為人知的美國海軍秘密實驗中找到。
2005年,美國海軍開展了一項代號為"SinkEx"的秘密演習,目標是一艘名為"美國"號的航空母艦,旨在測試這些海上巨獸的真實抗擊打能力。
實驗結果非常有趣:這艘長達1000英尺的小鷹級航母在連續三周遭受多輪猛烈轟炸后,仍然頑強漂浮。
從4月19日開始的持續攻擊,直到5月14日才最終導致航母沉沒,期間整整跨越了近一個月的時間。
究其原因,現代航空母艦出色的生存能力主要得益于其精心設計的雙層船體結構。
這種設計要求任何攻擊武器必須穿透交替排列的鋼板層和空腔,才能對艦體核心區域造成致命傷害。
同時,艦體內部復雜的分隔系統也為其提供了極強的抗損傷能力,即使局部區域受損嚴重,整體結構依然可以保持穩定。
這項實驗為現代航母設計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最新服役的福特級航母已經吸取了許多經驗教訓,采用了更為先進的損害控制系統和加固船體結構,理論上能夠承受更為猛烈的攻擊。
現代航母戰斗群還構建了包括艦載激光器、電子戰系統、先進攔截器和多功能雷達在內的多層次立體防御網絡,可以應對來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全方位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航母從來都不是單獨行動。
一個典型的航母戰斗群通常包括多艘導彈驅逐艦、巡洋艦和攻擊型核潛艇,形成緊密相連的防御體系,這種協同作戰模式極大地提升了航母的整體生存能力。
因此,盡管高超音速導彈技術確實給現代海戰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但認為航母會輕易被擊沉的觀點,顯然過于簡化了現代海戰的復雜性。
?——【·美國如臨大敵急推黃金穹頂計劃,印度專家:此乃王八念經·】——?
面對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快速發展,美國軍方已經開始全面應對。
五角大樓2025財年預算申請中,高達69億美元的高超音速武器研發經費清楚地展現了美方在這一領域奮起直追的決心。
目前,美國正在進行多個高超音速武器項目:海軍主導的HALO系統、陸軍研發的"暗鷹"長程高超音速武器、空軍負責的HACM高超音速攻擊巡航導彈。
這些項目的共同目標只有一個——確保美軍在高超音速領域不會落后于中俄。
在防御方面,美軍也在加緊部署。
海軍的HELCAP項目正積極探索激光武器對抗高超音速導彈的可能性,而特朗普政府推動的"黃金穹頂"防御系統則設想了一個包含三層防御網絡的宏偉計劃:第一層負責區域感知,第二層應對洲際彈道導彈威脅,第三層則針對空中目標,包括巡航導彈。
這些嚴密的防御安排表明,美國已經深刻認識到高超音速武器帶來的戰略沖擊。
然而,美國軍方這一系列緊張舉措卻在國際軍事界引發了不同的聲音。
一些印度軍事專家對美方的過度反應提出了質疑,稱美國的行為自相矛盾——一邊高調渲染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脅,一邊自己也在秘密研發類似的武器,而且用小鷹級航母的例子反駁,否認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殺傷力,仿佛是在唱“獨角戲”。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2024年12月成功測試了自主研發的高超音速導彈,正式加入了掌握該技術的全球精英俱樂部。
與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并列,成為掌握這一前沿技術的第四國。
印度軍事專家評論稱,這一技術突破必定會讓中國“寢食難安”,暗示印度已經成為亞洲高超音速軍備競賽的重要一員。
高超音速武器技術的快速擴散正在悄然改變全球的戰略格局。
這類武器以超過音速五倍的速度飛行,同時保持高度機動性,能夠有效突破傳統防御系統。
它們的出現不僅縮短了戰略預警時間,也模糊了常規打擊與核打擊之間的界限,從根本上動搖了冷戰后形成的戰略穩定架構。
在這場新興的軍備競賽中,各大國都在全力以赴。
俄羅斯已部署"先鋒"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和"匕首"高超音速導彈;中國展示了東風-17和一系列高超音速武器系統;美國則在加緊追趕,試圖縮小技術差距。
這一態勢表明,高超音速武器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新焦點。
航空母艦作為美國全球軍事存在的重要平臺,確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是,簡單斷言它們會在短時間內被全部擊沉,顯然是對現代海戰復雜性的過度簡化。
航母自身的防御體系、戰斗群的協同作戰能力以及美軍的全球情報監控網絡,都使得這種極端情景在實戰中難以實現。
高超音速時代的到來正在重塑戰場規則,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力量已經完全失效。
各國都在積極適應這一技術變革,在攻防能力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在這個過程中,夸大的言論與冷靜的技術分析同樣重要——前者提醒我們警惕潛在風險,后者幫助我們理性評估真實威脅。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