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時強調:"'賣臺引戰'必定失敗"。簡短表態引發島內外高度關注。
半導體產業近期成為觀察兩岸關系的特殊窗口。臺積電公布的2024年度報告顯示,其位于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在去年虧損達143億新臺幣,相當于32億元人民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京工廠實現凈利潤260億新臺幣,折合58億元人民幣。這兩組數據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企業經營差異,更暗含深刻的地緣政治博弈。
工廠資料圖
美國工廠的巨額虧損絕非偶然。當地勞動力成本比臺灣地區高出兩倍有余,基礎建設配套存在明顯缺口,僅環保合規支出就占運營總成本的18%。反觀南京工廠,依托長三角地區完整的電子產業鏈,原材料運輸半徑不超過100公里,綜合成本較美國節省近四成。這種經濟賬本上的懸殊差距,暴露出某些勢力推動"產業脫鉤"的非理性。
臺當局某些政治人物似乎陷入難以自拔的戰略誤判。臺積電五年內向美國累計投資超千億美元,相當于臺灣地區年度財政總收入的四分之一。這種將核心產業資源向外轉移的舉動,被島內輿論質疑為"變相抵押戰略資產"。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商務部近期修訂的《芯片法案》實施細則,明確要求接受補貼的企業必須共享關鍵技術參數,這無異于對臺灣半導體優勢的釜底抽薪。
當臺積電的工程師在亞利桑那沙漠里調試設備時,洪秀柱率領的訪問團已降落在南京祿口機場。這場跨越海峽的會面透露出重要信號:在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的背景下,仍有相當規模的臺灣同胞清醒認識到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訪問期間,大陸方面重申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明確反對任何形式的分裂行徑,展現出維護國家主權的堅定意志。
臺灣資料圖
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布局變化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某些外部勢力正試圖通過經濟手段實現其地緣政治圖謀。美國新建的六座晶圓廠中,臺積電技術人員占比高達72%,這種技術轉移正在掏空臺灣地區的產業根基。而大陸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則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選項,僅2023年就有超過200家臺灣科技企業在大陸新增投資。
面對復雜局勢,大陸方面始終保持著戰略定力。在南京會談中,宋濤特別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根本事實,強調融合發展才是正確道路。這種既堅持原則又務實靈活的態度,與某些勢力動輒揮舞制裁大棒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大陸宣布新增四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為臺灣企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從臺北飛往南京的航班上,裝載的不僅是訪問團成員,更承載著對兩岸關系未來的思考。當某些政治勢力沉迷于制造對立時,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開始用腳投票——2023年兩岸貿易額逆勢增長12.7%,臺灣對大陸順差突破1700億美元,這些數字無聲訴說著經濟規律背后的政治現實。
美元資料圖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那些妄圖割裂民族血脈、破壞國家統一的行徑,終將被時代洪流所吞沒。正如南京會談釋放的清晰信號:兩岸同胞攜手共創民族復興,才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正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