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態
觀察商業榜樣,輸出榜樣觀察
作者 | 石燦
圖片 | 騰訊視頻
全球經濟變局如暗流涌動,墨西哥關稅政策讓中企建廠成本陡增,中美貿易摩擦撕開供應鏈的脆弱性,新能源車企在補貼退坡后陷入生存博弈——這些片段拼湊出2025年中國商業的真實圖景。
當“成功學”敘事逐漸失效,人們開始追問:普通人如何穿越激流?企業怎樣在不確定性中求生?
騰訊視頻《激流》第二季(以下簡稱《激流2》)以冷峻的鏡頭給出答案:這不是一部教人賺錢的指南,而是一面照見時代褶皺的鏡子。從《十三邀》對精英思想的解剖,到《激流2》對普通人命運的凝視,騰訊視頻尤里卡工作室延續了人文視角的銳利。
我坐在椅子上看《激流2》,腦海中浮現出一個詞“視頻特稿”。不同于普通商業紀錄片,視頻特稿強調用更細膩、更現場、更具故事性的手法挖掘事件背后的大量細節與深層邏輯。
導演吳學競帶著團隊扎進工廠、港口、談判桌,用約40分鐘一集的篇幅,將出海建廠的資本博弈、硬科技研發的孤注一擲、跨境電商的流量暗戰,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人的故事。
相比第一季偏重行業分析,第二季更像“生存指南”,是商業版的《活著》——這里沒有雞湯,只有活生生的傷口和結痂。
正如片中那句臺詞:“大海里沒有無名之輩”,每個在激流中沉浮的個體,都是解碼這個時代的密碼。
01
個體的倔強,也是時代的注腳
深夜打開騰訊視頻,首頁推送的《激流2》封面透著股冷峻感。抱著打發時間的心態點開,卻沒想到被第一幀畫面拽進了真實的商業戰場。
沒有華麗的轉場特效,沒有激昂的旁白,鏡頭直愣愣地懟在墨西哥圣路易斯波多西郊區。劇情慢慢推進,來到蒙特雷的工地上,鋼筋水泥工地拔地而起,工人忙忙碌碌,電鋸火光閃現。這火光,恰似時代浪潮奔涌的信號,裹挾著無數個體的命運,在商業的浪潮中跌宕沉浮。
墨西哥,因貿易壁壘成為中國企業出海建廠的新陣地,第一集內容《闖關墨西哥》便聚焦于此。作為中企聚集地,蒙特雷被稱為“北美新東莞”,地價三年翻倍,特斯拉入駐后更引發“搶地潮”。
蘇秀勇作為外派員工,展現了“獨闖異國”的孤獨:他常年奔波于墨西哥各地,沒有固定住所,前期采訪甚至只能在車上進行。更耐人尋味的是,他坦言壓力很大,但為了生活,卻最終選擇堅持,這反映出中企管理者在海外“既要扛業務,又要抗情緒”的雙重困境。
到了第二集的新能源汽車板塊,極越汽車的興衰讓我心頭一緊。夏一平與CFO因融資責任爆發沖突——CFO要求CEO親自找錢,夏一平怒斥:“你是CFO,我管業務!”爭執背后,是初創公司高管在壓力下的職責模糊與信任崩塌。
第二集節目《極越閃崩之后》,李翔與夏一平在極越汽車辦公室的一面墻前
也是在節目里,夏一平首次公開承認,2023年4月公司賬上資金僅夠支撐兩個月,卻因“愛面子”未及時向百度求援。品牌更名成為致命轉折——從“集度”到“極越”導致首款車型極越01延遲上市,銷量慘淡。為挽救頹勢,夏一平親自掛帥營銷,每月砸1000萬元投流,供應商李紅星墊資3700萬元卻未能回款。夏一平在鏡頭前的獨白——“我只能說,我還在”——既是個體的倔強,也是時代的悲情注腳。
跨境電商領域,TEMU平臺規則的變動,像一只無形的大手,攪動著從業者的命運。在面對美國加征關稅的情況下,賣家廖登科資金壓力巨大,只能向親戚朋友借錢周轉,甚至被家人擔心是遭遇詐騙,反映出跨境電商賣家在政策沖擊下的艱難處境。而隨著更多商家涌入跨境電商行業,低價內卷嚴重,普通工廠成本難以壓縮。賣家們感慨以前一個東西賣五塊錢,現在只能賣三塊多錢,平臺規則的每一次變動,都在重塑著數百萬從業者的生存空間。
這些細節交織出一幅跨境電商的浮世繪:政策鐮刀下的靈活騰挪、平臺與賣家的控制與反制、本土化適配的微妙平衡。紀錄片通過個體敘事,讓觀眾看到全球化博弈中,既有“閃電戰”的豪賭,也有“繡花功夫”的堅持。
我特別喜歡一個鏡頭畫面——蘇秀勇坐在火堆旁邊烤火,一名同事過來找他聊工作,他不想聊工作,笑著說:“我今天出來際連(他所屬公司)的衣服我都沒穿,我就想當下我自己。”
第一集節目《闖關墨西哥》,李翔和蘇秀勇站在工地上
看著那強裝鎮定卻難掩焦慮的眼神,我突然意識到:所謂商業邏輯,從來不是教科書里的公式,而是無數個“蘇秀勇”“廖登科”用汗水、焦慮和抉擇寫就的生存法則。
整部紀錄片的運鏡充滿克制。沒有上帝視角的解說,全靠環境音和人物原聲推動敘事。墨西哥工地的機械轟鳴聲、辦公室裁員時壓抑的沉默、倉庫打包時膠帶撕裂的聲響,這些真實的音效構建出沉浸式的商業戰場。
紀錄片用鏡頭記錄下這些真實的瞬間,將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掙扎與堅守定格,不僅呈現了商業世界的殘酷與鮮活,更升華了這些故事的意義——它讓我們看到,在時代的巨輪下,每個個體的努力與抗爭都值得被銘記,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這個時代的商業圖譜。
看到最后,《激流2》始終沒有給出任何成功方法論,反而讓我看清了商業世界最本真的模樣——它殘酷得容不得半點僥幸,卻也鮮活地讓人看到,每個在浪潮中掙扎的個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寫著規則。
這種不加粉飾的真實,或許就是紀錄片最大的力量。
02
“智識生活” 理念的生動注腳
連續觀看騰訊視頻《激流》兩季,像是完成了一次商業發展的影像巡禮。這個系列以紀實視角切入,第一季聚焦咖啡經濟、上海安福路、直播帶貨產業等領域的發展進程,第二季則將鏡頭對準全球化挑戰、平臺經濟變革等現實議題,通過影像呈現不同階段的商業邏輯演變。
鏡頭語言的對比,是我最先關注到的亮點。兩季既有傳承也有創新,第二季延續第一季手持拍攝的紀實風格,畫面中細微的晃動,帶來貼近商業現場的觀看體驗。
“我們要透過鏡頭去到更接近一線的真實的部分,更加深入現場,提供現場更直接的一手的觀察。”主創團隊——騰訊視頻尤里卡工作室告訴我,《激流2》的創作徹底轉向。
第一季聚焦商業創造,基調溫和克制;第二季撕開平靜表象,直面真實沖突。團隊達成共識:不美化成功,不回避困局。
這一次,核心是解剖商業世界的復雜性。
五集內容緊扣新一輪科技創業浪潮。AI爆發、新能源震蕩、硬科技突圍——這些席卷全社會的技術變革,構成敘事的底層邏輯。中企出海建廠、產業鏈劇烈洗牌、資本與創業者激烈博弈,都被納入鏡頭。
第三集,《跨境巨頭與淘金者》
在中國高速發展的40年里,追逐時代紅利被視為一種“經濟正確”,而站在發展十字路口,傳統解題思路不能解決新的問題,選擇投身激流的先行者被視為勇士。
當風口轉向、紅利消退,第二季選擇撕開創業神話:既拍巨頭轉身的笨拙,也拍草根團隊絕地求生的狠勁;既記錄資本退潮時的恐慌,也捕捉技術突破時的狂喜。商業紀錄片不再造神,而是成為時代的解剖刀。
敘事結構上,兩季呈現出明顯的遞進關系。第一季是“向上觀察”,記錄高光時刻,采用“個體故事+行業分析”的雙線模式,就像兩條交織的線索,帶我深入了解商業世界。到了第二季,敘事重心更加下沉,轉向 “微觀切片” 式的解構,捕捉失控瞬間。以際連建設蘇秀勇在墨西哥的經歷為例,鏡頭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聚焦在一個個具體的工作場景。
拍攝商業人物的核心挑戰在于穿透金錢表象,直擊人性真實。錢是冰冷的商業標尺,但背后的價值抉擇與人性褶皺才是敘事關鍵。中國人對金錢話題常顯隱晦,團隊需在鏡頭內外搭建共情橋梁——既要呈現商業邏輯的殘酷,又要讓觀眾理解人物抉擇的深層動因。
李紅星的案例極具典型性。拍攝周期正值其人生至暗時刻:3700萬債務全由個人抵押房產與借貸承擔,鏡頭記錄下他劇烈的情緒波動。即便身處絕境,李紅星也沒有放棄。他在家人的鼓勵下,不斷嘗試各種自救方法。這種從絕境中迸發的韌性,正是時代激流中創業者的縮影。他的故事剝離了資本光環,裸露出個體背負的真實重壓,也因此更易引發普通人共鳴。
第二集,《極越閃崩之后》播出后,李紅星寫了一篇豐富的思考和看法
人的命運沉浮,本質都是時代激流中的生存樣本。鏡頭穿透財務報表與商業邏輯,最終落點在于個體抉擇背后的人性光譜。“我們的永恒的一個主題,就是‘關注人的命運’。”《激流2》主創團隊如此闡述創作初心。
《激流2》由騰訊視頻出品、尤里卡工作室制作,作為騰訊視頻紀錄片透析商業文明選題的續作,其推出不僅彰顯騰訊視頻紀錄片的時效性與敏銳洞察,更以 “無濾鏡” 的創作姿態為觀眾帶來高清的現實解剖。尤里卡工作室秉持 “智識生活” 理念,打破傳統商業紀錄片單純追求數據解讀與成功方法論的桎梏,將鏡頭對準創業者在時代浪潮中的價值堅守與人性博弈。
作為平臺方,騰訊視頻對內容的追求與布局野心在《激流》系列節目中展露無遺。錨定 “深度影響時代認知” 的戰略定位,《激流》系列通過持續追蹤商業生態變遷,構建起中國商業發展的全景敘事,既是對本土商業文明的深度挖掘,也是騰訊視頻搶占商業紀錄片領域頭部地位的重要落子。
當下,外部環境變化頻繁,大眾對信息變化極為敏感,卻常常身處其中而不知如何應對。尤里卡工作室作為主創團隊,希望通過鏡頭,為大家呈現一些真實樣本,讓節目能貼合時代情緒,與普通人產生共情。即便并非人人都會選擇創業,但商業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市面上聚焦成功的商業節目不在少數,《激流2》主創團隊更渴望記錄成功敘事之外的故事。成功能提供寶貴經驗,而困境中的人,或許能給予普通人更多啟示與鼓勵。
由此來看,《激流2》已成為尤里卡工作室 “智識生活” 理念的生動注腳,也為騰訊視頻的內容戰略布局寫下極具分量的一筆。
03
“經濟數據”背后的個體關照
商業領域向來被視作知識壁壘深厚的垂類,市面上不少商業資訊平臺年費動輒數百元,將專業信息構筑成高不可攀的 “知識圍墻”。
《激流2》要打破這種信息壟斷。他們深入商業一線,為大眾捕捉鮮活的一手動態。新興行業萌芽,頭部企業戰略轉向,都能快速呈現。
夾縫之中有困難,亦有機會。站在歷史潮頭回望,全球化已行至關鍵路口。關稅壁壘重新豎起,供應鏈頻繁斷裂,傳統的全球合作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困惑:世界為何突然 “逆水行舟”?經濟波動如何影響普通人生活?這些問題,無法靠娛樂消費消解,唯有深入思考才能找到答案。
但與此同時,一個問題也隨之浮現:當鏡頭如此近距離地介入一個人的困境時,它記錄的究竟是純粹的真實,還是已經悄然改變了現實的走向?
紀錄片導演似乎深諳這種矛盾。在TEMU賣家廖登科的段落中,鏡頭捕捉到他下意識遮擋賬本數字的手指——這個未被剪掉的“穿幫”鏡頭,反而成了對紀錄片本質的絕佳隱喻。拍攝行為本身已經是一種干預,就像把測量儀器放入實驗環境,必然改變原有的狀態。
第三集,《跨境巨頭與淘金者》,兩位主人翁在查看產品
但《激流2》的聰明之處在于,它不試圖掩飾這種干預,而是讓這種“不完美”成為真實的一部分。當蘇秀勇工地上說出“我再想想辦法”時,畫外隱約的警笛聲沒有被刻意放大,遠處工人的交談也沒有被字幕翻譯,這種聲音處理上的克制,反而讓場景更具重量。
這個特寫極具沖擊力,但我不禁會想:當一個人的職業困境被如此赤裸地展示,是否會影響他未來的就業機會?
數據與人性之間的張力同樣值得玩味。當海關總署的跨境電商增長曲線與廖登科賬本上的紅字并置時,冰冷的百分比突然有了刺痛感。但這種蒙太奇手法也暗含風險:宏觀數據可能會碾壓個體敘事的復雜性。
在與跨境電商賣家廖登科的合作中,鐘小簍也經歷了從磨合到協同的過程。最初,雙方對于產品質量標準、交貨時間等問題存在分歧。廖登科作為直面海外消費者的賣家,對產品質量把控極為嚴格,而鐘小簍在傳統制造業的思維模式下,對一些細節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這種處理既揭示了產業真相,也可能將一個人的掙扎簡化為經濟現象的注腳。
《激流2》最珍貴的或許正是這種自我矛盾。它既追求絕對的真實,又清醒地意識到絕對的客觀并不存在;它用數據和分析構建商業邏輯,卻又不讓這些框架淹沒具體的人。
當鏡頭長時間對準一個瀕臨崩潰的創業者,或是記錄下被裁員工收拾紙箱時的沉默,拍攝行為本身已經成為故事的一部分——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是作為共謀者。
關上電腦時,窗外的城市依然在數據流中運轉。那些被定格的汗濕襯衫、結痂指節和電子表格,終將成為歷史素材。但鏡頭曾如此鄭重地凝視過他們這個事實,已經讓這些普通人的商業戰爭獲得了某種超越成敗的意義。
這種帶著體溫的真實,或許才是紀實影像最應該死守的邊界——不是絕對客觀的幻象,而是對每一個“經濟數據”背后活生生個體的誠實關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