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云海市。
四個人影,闖進一座爛尾樓里。
時間過了5分鐘,或許,更長。
突然,一個黑影閃過。
散落的試卷與一條15歲的生命,一同無聲地墜落。
兇手很快被抓到了。
坐在法庭上,帶頭的兇犯因為故意殺人只判了8年。
究其原因——
他還只是個孩子。
最近,騰訊上線了一部讓人“乳腺不通”的電視劇。
不是它“爛”,氣人。
而是因為它太真實了——
無盡的盡頭
Sir花了一個假期的時間看完。
一會,義憤填膺——
一會,又陷入沉思——
很少有這樣的電視劇,能直指當下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并將情、法、現實都放在一個天平上,讓觀眾親自去挪動這些砝碼——
讓你判斷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兇手”。
01
如果想在這部電視劇里,找懸疑劇的爽點,或是“仇者痛,親者快”的故事,那Sir勸你還是放低預期。
因為在《無盡的盡頭》(下略為《盡頭》)里,有太多迫不得已了。
林之桃(任素汐 飾),云海市檢察院負責重刑案的檢察官,這一天接到了一件案子——4.24三少年殺人案,被害人張文軒被黃家旺等三人逼迫,從高處墜樓身亡。
逼迫對方跳樓的證據,有。
檢方從帶頭行兇的黃家旺(周思羽 飾)手機里,發現了他對張文軒諸多施暴、進行人身侮辱的視頻。
光對被害人肢體暴力,黃家旺還并不滿足。
他還起了殺心。
這并不是玩笑話。
在張文軒跳樓后,李暉發現其還有生命跡象,準備撥打120電話時,被黃家旺摁了下來。
他以為一心想讓張文軒死,這事兒就不會暴露了。
從行為到動機,都完全符合了故意殺人罪的量刑。
依法判決,主犯黃家旺,也只判了8年。
法庭上,一邊是兇手家長對兒子即將在未管所里“受苦”的叮囑——
好好吃飯,媽媽等你。
一邊,是張文軒的母親陳慧雯,歇斯底里地拿著玻璃渣揚言要殺了兇手。
打下這場審判的林之桃,并沒有手刃壞人的大快人心。
她甚至是心虛的,以至于,陳慧雯在聽到對殺人兇手這不可思議的量刑,怨恨地含淚望向自己時。
她不敢接這個眼神。
林之桃自知對她有愧,所以,陳慧雯幾次來檢察院里鬧事,潑油漆、在網上實名舉報,還到檢察院辦公室里“手撕”林之桃。
林之桃也都忍了下來。
她知道這個事兒冤。
8年后,兇手放出來23歲,正值壯年,而張文軒卻是再無法長到這個年紀了。
她自己也冤。
作為檢察院一方,她案子辦得滴水不漏。兇犯幾次在庭上想撇清自己與案件的關系,也都被她靈巧地用實證按了下來。
但,這案子的結果,你服不服。
不服?
這是法律規定的。
服?
難道因為一句“他們是孩子”,就把一條人命輕飄飄地就抵消了么。
在法理之間,未成年人的量刑,總在是游移在一個灰色地帶,也許,在成人社會里,你可以很肯定地回答“殺人就該償命。”
面對孩子,你的答案還能肯定么。
02
《無盡》是難得一見的大尺度。
不是那種血腥、暴力。
而是敢跟你說真話,辦真事兒。
一個案子。
男同學將毛片發在群里供同學下載,獲利1000塊錢,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被判刑1年。
在進行案件調查的同時,林之桃與同事還發現,案件背后還牽扯出校園之間偷拍女同學私密照片、造黃謠的惡性事件。
而最近,類似的案子正好判了下來。
但,《無盡》不單單在講案子。
還延伸到案子之外。
比如,劇集還為青少年的性沖動還專門上了一節性教育課。
當老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了:“避孕套”,三個字時。
Sir不禁要為這部電視劇叫好。
與臺詞里帶有“衛生巾”都會被和諧的電視劇相比,“避孕套”的出現,也尤為珍貴。
除了跟你開誠布公地說“這種生理現象很正常”這樣的性教育外。
它的臺詞,也都是大實話。
比如,就是有放任孩子去成為偷竊團伙“幫兇”的父親,為了剝奪無良父親的撫養權,林之桃與同事白恩宇(高偉光 飾)也不惜硬碰硬,直接硬剛領導與法律專家:
你知道有多少成年人不適合做爹做媽嗎。
請問,你在哪個電視劇里聽到這樣的臺詞。
《無盡》里的案子,并不遮掩父母養育孩子上的問題,甚至——
它撕開血淋淋的案子,讓你去看背后隱藏的成因。
在開頭的兇殺案里,也許,你會想起邯鄲三少年殺人案件。
那下一個案子,你也不陌生。
繼父帶著親生的一對龍鳳胎去公園劃船,年紀稍大的繼女慧慧隨后也來到了公園,上船后,繼父特地讓慧慧學習開船。
此時的慧慧,故意擰大了馬力,還將船左右搖晃了起來。
最后,釀成一對龍鳳胎弟弟妹妹落水,弟弟小虎當即淹死,女孩小花昏迷。
警察來到現場,問慧慧可曾看到后排發生了什么。
慧慧用手指了指在小虎尸體面前痛苦不已的繼父——
是他。
是他把弟弟妹妹扔下水的。
誰是兇手?
看上去又是一個“惡童”案。
但如果這樣,那么案件未免同質了。
原來另有隱情,Sir先不劇透。
為了調查案件,白恩宇與林之桃走訪了慧慧家附近的鄰居。
所有人都看到了這家人包括慧慧對弟弟妹妹的敵意,也看到了繼母對非親生兒女下狠手的“棍棒教育”——
鄰居們與居委會大媽看見了,沒敢管。
龍鳳胎身上頻頻出現傷口,老師看見了。
沒敢管——萬一就是孩子自己摔傷了,家長天天找我鬧,說我誣告怎么辦。
就連小吃店老板也看見了,慧慧把掉到地上的小吃給弟弟妹妹吃。
還是沒敢管,只是說了慧慧兩句也就此作罷。
周遭鄰居都覺得是慧慧嫉妒弟弟妹妹,而故意制造船難。
接下來的方向,是要為慧慧洗清冤屈么?
不。
這個故事最終的導向,是一個我們一直忽視也從未在意過的一條法規——
強制報告制度。
就是在國家機關、公權力等各類組織及法律規定的公職人員、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的從業人員,在工作中發現未成年人遭到不法侵害時,應該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在慘案發展的前期,周遭的人都看見了龍鳳胎們受到的虐待:
老師看見了,但怕丟了工作;居委會大媽看見了,但,怕人覺得自己越俎代庖;為小虎包扎傷口的醫生也一定有感知,但,也還是覺得自己多管閑事。
導致這對年幼的孩子長期在財狼般繼母和生父的虐待下,最后,釀下大禍。
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知道,卻沒有人站出來幫他們一下。
他們不敢。
怕丟工作,怕被報復,而《無盡》中,提出了一個非常現實也棘手的問題,為什么要將社會壓力向下傳達到民眾身上,而政府、權力部門并沒有承擔起他們該有的責任——
這種深刻的反省與肯定,你是不是突然覺得心里熱熱的。
我們確實沒有鼓勵過他們
讓他們站出來
我們確實也沒有跟他們說過
你們可以站出來
你得站出來
你得管
就算錯了也沒關系
《盡頭》不是在一地雞毛之后,就糊弄過去了,也沒有卡在燙手山芋之間,陷入兩難境地。
03
如果你打開豆瓣,你會發現,這部劇其實并沒有獲得一致的好評,反而,面臨著一星五星的兩極分化。
其中有一條差評,讓Sir印象深刻,也覺得很有代表性——
“此類真的沒有任何意義,不如去拍兇殺的懸疑,起不到任何宣傳警示作用.....”
沒錯,《無盡》確實有缺點。
它太像法制宣傳片。
沒有懸疑,就是把卷宗攤開,劃重點地讓你去看。
它不像是韓劇《少年法庭》那般,圍繞著那些被判處重刑的少年犯。
《無盡》的案子很散、很多——
其中,三集左右一個案子,涉獵了如校園暴力、留守兒童、未成年人兇殺、未成年人被虐待、未成年人被性侵等許多在社會上有爭議的刑事案件。
要聊的法律也很廣——
從未成年人犯罪、到未成年人保護法、再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像是今日說法合訂本。
沒有一貫的主線和大boss。
但,如果其中一個案件,真的起到了普法作用,避免一個悲劇的發生,不也是有意義的么。
事實上,內地關于未成年犯罪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并不是沒有拍過,像是《九部的檢察官》或者《彷徨之刃》,都在講述關于未成年犯罪的主題。
可以往是怎么拍的?
《九部的檢察官》里,其中的法律科普機會,并沒有多少,更多的是辦公室政治、辦公室戀情、以及反黑。
未成年犯罪只是一張皮。
甚至故事最后,真正判實刑的未成年一個都沒有,反而是成年的企業家,官員,黑惡勢力,抓了一圈。
豆瓣,打分6.4。
而《彷徨之刃》呢?
走的是另一條路線:煽動情緒。
故事說的是幾個未成年人強奸了自己的女兒,因為年紀未夠18,兇犯逃離了法律的重判,最后,王千源飾演的父親,手刃兇手,親自替女報仇。
為煽動觀眾的情緒,電影還特地加入了女孩被凌辱時的片段。
你看完只有恨,而沒有辦法去停下來思考,“如何避免”,“這到底是為什么。”
在《盡頭》里,它卻不一樣,它觸及了一個“三觀不正”的痛點。
當我們都在義憤填膺的時候,它澆了一盆冷水,告訴你——
先想想為什么。
然后是怎么辦。
所以,在劇里安排了兩個水火不容的兩個角色。
白恩宇(高偉光 飾)。
野路子出身,大學從體育學院畢業后考進未管所當警察,他在這里,管教未成年犯人的辦法就是——“當老大”。
老大要有威嚴,在禁閉室里,為“小弟”立規矩;
時不時還給“小弟”說一些自己江湖往事,就為吹噓自己當年行走江湖的“大名”。
但,目的只有一個——
為了讓這群小弟迷途知返,遵紀守法。
在白恩宇的眼里,孩子并非天生壞種。
像他在派出所里,見到曾經的“小弟”,這次又差點要二進宮,直接上去就一記爆錘。
他有多恨,就有多愛這個“小弟”。
與白恩宇的 “情”,相比。
在林之桃身上極致的理智也是她小時候經歷有關——父親醉酒后,時常毆打自己、母親、弟弟。
鄰里鄉親也對他們一家人視若無睹。
直到有一天,她偶遇下鄉普法的檢察官,知道了“家暴” 也并不是無法可依。
她就找檢察官幫忙報警,讓警察抓走了自己爸爸,卻在村里落下了大義滅親的“白眼狼”罵名。
甚至母親對她,也是多年充滿怨恨。
長大之后的她,養成了一個認死理習慣,辦任何事情,都要依據程序——
林之桃的理性,錯了么。
為何要設定這樣兩個水火不容的角色,并讓他們一起處理案件?
其實,在劇里,他們代表的是,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負責未成年人檢察官們要秉承的兩種態度:一個是情,一個是理。
可以說,他們二人可以讓看到“法律”在當下未成年人身上的難處——
全然依“理”,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處罰、審判;
但,“理”的冷冰冰,并不將罪惡徹底斬草除根。
以“情”去處理未成年人犯罪;
卻又會因面對“人性本惡”,變得束手無策。
而這,也是現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時更需謹小慎微的原因。
它不好辦,要慎之又慎。
這也是這部正劇的熨帖之處,它客觀地將當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放在了陽光下,讓你去翻閱,冷靜地看待。
它切忌,“該死”“該殺”這樣的評價。
而是,它想讓更多人,能去關注案件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犯罪。
也正如,林之桃所說——
我并不想證明他無罪
作為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有沒有可能多考慮考慮成因
在這十年的法治進程期間,我們的社會也遇到了許多問題。
就2024年統計。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同比上升4.3%。
其中盜竊犯罪人數占比33%。
△ 刑事檢察白皮書(2024年)
由于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呈低齡化,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和預防未成年犯罪法里,將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下調至12周歲到14周歲,在符合限制性條件時映帶承擔刑事責任。
也有專家建議:引入“惡意補足年齡”規則:也就是,在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里,但主觀知曉犯罪行為產生的后果,可視為已達到刑事責任年齡。
隨著社會的發展,未成年人犯罪不再是一刀切,而是有了更強的針對性。
是好事。
但我們還需要明白的是,該去用什么樣的態度去了解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
Sir也希望,未來,關于未成年犯罪的國產電視劇還能再往前走一步。
就像是前段時間8.7高分的《混沌少年時》。
它從第一集就告訴你了,兇手是誰。
卻在之后慢慢地抽絲剝繭,去告訴你這個社會、學校、家庭都發生了問題。
而,當觀眾被這些尖銳問題而刺痛得啞口無言時。
也許,我們可以不用再選擇用一桶油漆,蓋上了那些曾經的“罪惡”涂鴉,而粗暴了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