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陳鵬麗 每經編輯:陳柯名,張海妮,杜恒峰
盡管是“五一”小長假,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廣交會)第三期展會現場依然客流如織,人氣高漲。美國的“對等關稅”并未影響中國參展商的心情和外國采購商的熱情,但熱鬧之下,也有一些微妙的變化。比如,本屆廣交會,歐美客戶數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國家采購商的“補位”。同時,中國參展商為求更多出路,紛紛加大訂單爭奪力度。
5月1日,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宣布,為幫助外貿企業積極應對外部風險挑戰,本屆廣交會對出口展參展企業減免50%展位費。此舉讓參展商們受到鼓舞,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說明中國有很多措施應對當前的關稅變局。
5月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大型文具出口商貝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在貝發集團的營收構成中,美國市場占了近30%的份額。邱智銘不回避“對等關稅”給公司帶來的影響,但他也表示,貝發集團手中有“牌”可打,公司有能力,也有信心化解關稅影響。
“美國人每人每年用我們3~5支筆。他們不用我們的,就要花高幾倍的價錢去買國際品牌。”邱智銘說,“我們的預期是,二季度會受到影響,三季度會恢復,四季度會逆勢增長,全年預計依然能夠保持同比增長30%以上。”近期,在公司“一不談價格,二不談關稅”的原則下,部分美國零售巨頭已要求公司恢復發貨。
談應對關稅變局:有能力,也有信心
在中國文具行業,“貝發”是個響當當的品牌。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文具出口國之一,約占全球辦公文具用品出口總額的30%。身處中國文具出口“重鎮”浙江寧波的貝發集團,目前占據中國筆類出口市場16.5%的份額,觸達全球超17億人。貝發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邱智銘也有“亞洲筆王”之稱。
自4月2日美國政府宣布對多國加征“對等關稅”以來,貝發集團也憑實力收獲了大波關注。
據記者了解,貝發集團目前外貿業務收入占比85%,國內市場占15%。其中,外貿業務中,歐洲市場占三分之一,美國市場占三分之一,發展中國家市場占三分之一。因此,貝發集團如何看待和應對“對等關稅”風險,有著代表性意義。
5月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廣州專訪了邱智銘。他向記者復盤了自己面對“對等關稅”的心路歷程,以及公司詳細的應對策略。
邱智銘回憶稱,美國政府“對等關稅”來得非常急,這是企業無法預期的。擺在他面前的是:如何化解危機。收到大洋彼岸傳來的消息后,他立刻召集公司高管團隊進行內部討論,緊急采取系列應對措施。
邱智銘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的應對方法可總結為“5+1”戰略:“5”是指中國、越南、埃及、美國和尼日利亞5個產能布局,“1”是指300余家專精特新企業構建的一個產業共同體。
他解釋,第一,貝發集團要做強國內制造中心,服務好除美國外近70%的市場;第二,越南工廠的產能加速提升,借所謂“90天豁免期”化解關稅壓力;第三,加速推進埃及制造中心、區域供應鏈中心、區域營銷中心建設,從中長期化解關稅問題;第四,部分美國客戶也有工廠,貝發集團通過產線入駐客戶工廠,而非單獨設廠的方式與美國客戶展開合作;第五,貝發集團還在尼日利亞開發了“輕工產業綜合體”,帶領國內企業一同到尼日利亞發展。
邱智銘表示,早在2018年,貝發集團就意識到中國外貿形勢變化可能是持續性的,并從2018年開始啟動全球制造、品牌供應鏈中心的布局,“‘對等關稅’只是催化和加快了我們的全球化進程。我們的工廠建設很快,埃及工廠預計三季度能達產”。
邱智銘強調,公司有能力,也有信心化解美國“對等關稅”帶來的影響。他說:“我們今年美國市場的預算目標是1億多美元,在手訂單是6000多萬美元,在庫或在途訂單1750萬美元。這些訂單在4月2日‘對等關稅’實施后立馬停擺。”今年1~4月,貝發集團的收入維持了兩位數的增速。貝發集團預期,公司二季度業務會受到一些影響,三季度業務將不斷恢復,四季度業務會逆勢增長,今年全年的增長目標依然保持在30%以上。
不要光盯著美國市場眼光要面向全球
作為一家文具用品企業,貝發集團如何做到品牌走向全球?
在交流過程中,邱智銘也向記者簡單梳理了貝發集團的國際化之路。他表示,貝發集團1993年成立之初便開啟了出口業務,公司的國際化旅程相繼走過了“以量取勝、以質量和品牌取勝、以知識產權取勝”的階段。2020年至今,公司進入全球化布局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公司以商品、品牌、技術服務、文化傳播等相結合的方式拓展國際市場。
在邱智銘看來,越是在當下這種時候,中國制造業企業越應該面向全球,不要光盯著美國市場。對于貝發集團而言,當前既要在歐美市場穩中求進,又要大力開發發展中國家市場。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市場),我認為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藍海市場’。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經濟有增量,人口有紅利。”邱智銘表示,今年貝發集團預期的增長將有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市場。
2023年,貝發集團成立國際品牌中心,組建上百人的團隊,將“一帶一路”市場劃分成拉丁美洲、亞洲、中亞獨聯體、中東和非洲五大區域,并制定“五年計劃”:到2028年,要在全球建設60個國家品牌中心,發展3000個品牌承銷商,服務50萬家門店和終端,惠及30億名消費者。
內循環與外循環雙輪轉動
今年是貝發集團參加廣交會的第32個年頭。在貝發集團的展位上,外國客商絡繹不絕。他們都被貝發集團的兩款AI TOP(產品系列名)貝發智品翻譯終端——雙屏會議翻譯臺機、卡片式移動翻譯機所吸引。
邱智銘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這幾年AI(人工智能)技術風行,貝發也一直在思考:傳統文具和辦公用品如何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結合,邱智銘說:“大模型是開源的,我們不需要做0到1的原始創新,但可以做1到N的應用創新。”歷經三年時間打磨,貝發集團找到了傳統辦公用品與AI的應用結合點。本屆廣交會上,公司首次亮相這兩款產品,參展首日便收到了20多個國家客商拋出的代理合作橄欖枝。
根據邱智銘的講解和演示,雙屏會議翻譯臺機主要應用場景是國際展覽、商務會議、涉外賓館等;卡片式移動翻譯機則做成了“手機支架”的形狀,緊貼手機背面,與手機藍牙連接,便可在任何聊天軟件中,與不同國家的朋友實現無障礙溝通,“你說你的母語,對方收到的信息會自動顯示(為)對方的母語。視頻也一樣,我說中文,對方聽到的是他的母語。會議電話或者視頻還能形成會議總結。”
邱智銘認為,這兩款產品的出現,意味著貝發集團成功布局AI新賽道。“如果每個行業都能夠有一些企業引領創新,這應該就是中國新質生產力所在。如果行業都在重復、低水平競爭,產業就沒有競爭力了。”邱智銘說。
面對外貿大變局,邱智銘多次向記者強調,中國企業要真正認識到,不能“單條腿走路”,不要只盯著美國市場,也不能光盯著國內市場,靠“內卷”生存。企業要發現新賽道,研發新產品,真正激發內外需求,讓“內循環”和“外循環”這兩個輪子一起轉動。
好的跡象正在出現:美國零售巨頭近期開始通知貝發集團發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