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之戰是1935年1月29日到3月22日期間,毛澤東指揮3萬中央紅軍于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中,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于川黔滇邊境,巧妙穿插于重兵圍堵之間,始終掌握著戰場主動權,在牽制調動中大量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圍殲紅軍的計劃,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
“四渡赤水”是長征期間一次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毛澤東一生指揮大規模戰役無數,而“四渡赤水”被他認為是一生中軍事指揮生涯的“得意之筆”,此戰也被西點軍校納入教材。
“四渡赤水”的精妙之處在于:始終牽著敵軍鼻子走,在運動中殲滅敵軍。那么,中國戰爭史上,有沒有一場戰役可以與之媲美呢?
有人說,“四渡赤水”以少勝多,赤壁之戰(208年)可以相媲美。
就結果而言,確實相似,但赤壁之戰是周瑜、諸葛亮以火攻奇襲、聯合抗曹,屬于“一戰定勝負”的防御戰,缺乏多次戰術轉換,而四渡赤水是主動運動戰,相較之下,赤壁之戰更依賴地理條件和敵方失誤。
有人說,彭城之戰(楚漢戰爭,前205年)可以相比。
劉邦在彭城慘敗后,通過戰略收縮和持久戰扭轉了局勢,不過,彭城之戰是敗后調整,而四渡赤水是主動設計戰術調動敵人,難以比肩四渡赤水的巧妙。
也有人說,另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383年)或許可以。
了解歷史的都知道,淝水之戰之所以以少勝多,主要原因是前秦軍內部崩潰,而非己方戰術主動性所致,四渡赤水強調指揮者的主動布局,而非依賴敵軍失誤。
拋開規模大小不說,以上三場戰役的精妙高度都難以比肩四渡赤水之戰,個人認為,以下這場戰役在過程中與四渡赤水有高度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朱棣的“戰略大迂回”。
大明燕王朱棣起兵對抗建文帝,初期兵力、資源均處劣勢,所以采取了避免硬拼,靈活機動的作戰方針,多次繞過明軍
重兵防守的山東(如鐵鉉堅守的濟南),采取“避實擊虛”策略,避免陷入消耗戰。
戰術上,通過佯攻、假情報等手段迷惑對手,使其無法判斷主攻方向,在多次迂回后,朱棣突然率精銳南下,千里奔襲,直撲南京,一舉瓦解建文帝政權的指揮中心。
靖難之役與四渡赤水的相似性:
均以弱勢兵力通過多次戰術調整,打亂敵方部署,強調“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通過快速轉移創造戰機,最終目標直指敵方戰略核心(南京/跳出包圍圈),而非局部勝利。
靖難之役中朱棣的戰略迂回最接近四渡赤水的精髓,兩者均以弱勢兵力通過靈活機動、戰略欺騙和精準打擊核心目標,實現逆風翻盤。
毛澤東的“四渡赤水”是戰術層面的經典運用,朱棣的靖難之役是戰略層面的宏大棋局,兩者共同體現了中國軍事思想中“以柔克剛、以奇勝正”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