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峰
編 輯丨陳潔
5月8日,據教育部網站消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5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公開招聘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將做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公開招聘與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有效結合,明確目標任務,主動對標對表,進一步挖掘崗位資源,提前部署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公開招聘工作。
一邊是招聘在推進,一邊是招生已經啟動。目前正值幼兒園秋季招生季,各地的招生安排也正在不斷出爐。值得注意的是,從多家幼兒園發布的秋季招生公告可以看出,不少公辦幼兒園出現了剩余學位,可以面向非“劃片”和非本地戶籍家庭派位。
曾幾何時,幼兒園“入園難”問題頗為突出,尤其是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更是出現過“一位難求”的局面。現在這一情況已經發生改變。
截至目前,全國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城市,絕大多數已經發布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已經發布統計公報的15座超千萬人口城市發現,只有個別城市2024年常住人口同比減少或持平,其余全部增長,而幼兒園在園幼兒人數則全部同比減少。
人口出現變化,基礎教育資源需要相應地優化調配。更重要的是,適齡幼兒減少給了大城市率先探索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窗口期。曾經困擾大城市居民的“入園難”問題已緩解,根本原因其實是地方大力增加學前教育供給,2024年北京、蘇州兩地幼兒園數量逆勢上漲即是表現。
學前教育普及普惠仍在路上。隨著幼兒園班數、專任教師人數也在減少,“小園小班”的試驗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仍需繼續加大資源投入。
從“入園難”到“學位多”
大城市的幼兒園在園幼兒人數經歷了先上漲,然后逐步下降的過程。這使得大城市幼兒園“一位難求”的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重慶、北京、成都、青島、長沙、合肥等15座2024年常住人口超1000萬人城市的統計公報發現,這15座城市的2024年幼兒園在園人數為579.97萬人,占全國在園總人數的16.2%,比上年減少63.56萬人,下降9.9%,由于大城市的人口向心力,這個降幅小于12.4%的全國平均水平。
一則公告能夠一窺目前千萬人口城市的幼兒園學位情況。
5月7日,成都市金牛區優米幼兒園發布2025年秋季招生公告,小班學位空缺50個,缺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而且公告里不再標注優先所在街道戶籍適齡幼兒。金牛區優米幼兒園是一所建園16年的成都市二級幼兒園。
“近年來多所公辦幼兒園的剩余學位越來越多,可以面向非‘劃片’和非本地戶籍家庭派位,而且中簽率也越來越高。”一位家在千萬人口城市的居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所在的小區附近的公辦幼兒園,剩余學位將面向社會電腦派位招生。
大城市是人口流動,特別是年輕人口流動的重要目的地。2024年大城市常住人口變化也體現了這一點,15座城市中,只有重慶、北京的常住人口比上年減少,天津與上年持平,其他城市均比上年有所增長,而15座城市的在園人數則“清一色”減少。
不過,拉長時間線,大城市的幼兒園數量仍比以前有很大增長。比如,截至2024年末,成都幼兒園數量比截至2014年末增長40.3%,東莞增長46.1%,石家莊增長46.5%。
正是在大力建設幼兒園的推動下,曾經在大城市十分尖銳的“入園難”矛盾已得到根本改變。新華社2016年曾報道,合肥市部分地區幼兒園上演“報名大戰”:數百家長為了爭報幾十個入園名額,冒雨徹夜排隊、搖號抽簽。如今,這樣的場面已難覓蹤跡,大城市的幼兒園學位從短缺切換為面臨冗余。
北京市一家大型連鎖幼教集團總經理饒迪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科學預測適齡幼兒分布趨勢,適時調整大城市學前教育資源設置標準已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大城市的適齡幼兒變化趨勢不僅是減少,而且在不同城區之間流動。這更增加了科學預測的難度。
“雖然總體適齡幼兒人數減少,但幼兒園并非‘一關了之’,尤其需要關注人口在主城區和非主城區間的流動。在學位剩余的城區可以考慮合并、關停部分幼兒園,同時可以用新建優質示范幼兒園為杠桿撬動人口向新城區、產業集聚區流動。”饒迪說。
此外,并非所有千萬人口城市均出現幼兒園數量的減少。15座城市中,北京、蘇州的幼兒園數量出現“逆勢增長”。
截至2024年末,北京幼兒園數量為2019所,比上年末增加28所。甚至是在全國關停較多的民辦幼兒園,北京也增加了9所。截至2024年末,蘇州幼兒園數量為1049所,比上年末增加15所,而且保持了連續增長,2023年末蘇州幼兒園同比增加19所。
學前教育普及普惠躍升之階
“適齡幼兒減少,幼教行業風聲鶴唳,但實際情況并非這么簡單。”饒迪說。
比如,為何北京和蘇州的幼兒園數量反而增加?專家指出,主要是為了更均衡地配置資源、更優質地提供服務。
均衡配置資源主要體現在服務新城區人口。截至2024年末,北京的通州、大興、昌平這3個區的幼兒園數量分別增加12、9、5所,相比之下,東城、西城的幼兒園數量與上年末持平,海淀則減少3所。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如火如荼,作為配套設施,通州的中小學幼兒園數量大幅增加。大興、昌平作為一南一北兩個北京近郊區,吸納大量人口,新建小區較多,學前教育資源補短板因此大力推進。
提供優質服務主要體現在新建和改擴建優質幼兒園。截至2023年末,蘇州幼兒園數量增加19所,但新增省、市優質幼兒園60所,說明內部結構在“優勝劣汰”。2024年,蘇州有7個縣(市、區)被教育部認定為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數量位居江蘇全省第一。
充足的優質學位是認定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的重要內容。據報道,蘇州7個認定縣(市、區)中,常熟有123所公民辦幼兒園,學前三年毛入園率100%,普惠率91.66%,公辦率77.41%,還大膽創新辦園模式,新建國資辦幼兒園20所;太倉的公辦園比例持續增長,近五年新建、改擴建24所,學位增加8910個;姑蘇近三年新建9所幼兒園,全面完成8所配套幼兒園治理,讓更多家庭享受到家門口的普惠性優質教育資源。
在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方面,大城市理應走在前面。
今年2月發布的《上海市全面建設高質量幼兒園藍皮書(2024年)》指出,截至2024年末,上海的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4.3%,較2023年末提升4個百分點;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提升至94.1%,較2023年末提升1個百分點;全市幼兒園班額達標率由上年的97%提升至98.3%;專任教師接受專業教育的比例提高到99.3%。各項關鍵指標已接近、達成甚至突破了原定目標值。
在硬件設施和師資方面,上海的幼兒園園舍條件達標率三項指標均突破93.0%,2024年新建改擴建30所小區配套公辦園。幼兒園高級教師比例由2023年的73%提升至81.9%,新增231名高級教師,近90所公辦園實現高級教師零的突破。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楊振峰指出,要對標國際大都市標準,提升學前教育對城市能級的支撐作用;敏銳洞悉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研判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前瞻性思考未來人才核心素養的培養范式。這也是其他大城市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北京、蘇州的幼兒園數量仍在增加,但幼兒園班數和專任教師人數變化并不同步。截至2024年末,北京的幼兒園數量增加28所,但班數減少604個、專任教師人數減少553人。
全國方面,截至2023年末的幼兒園專任教師人數也在減少。
實際上,依據《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的相關規定,全日制幼兒園全園教職工與幼兒比為1:5—1:7,全園保教人員與幼兒比為1:7—1:9,每班以兩教一保的比例配備。截止到2023年末,全國幼兒園生師比為13.32:1,還未達到標準水平。
饒迪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管是民辦普惠性幼兒園還是非普惠性幼兒園,面臨入園人數減少,都更傾向于縮減班數,而不是縮減班額,這樣可以節省師資和管理成本。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我國的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是隨著普惠進程推進而不斷增加、擴充、細化的,該政策的實施過程是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觀念到行動、從局部試點到整體推進、從中低端普惠性民辦園到中高端普惠性民辦園不斷擴展的過程。
現在,以千萬人口城市為代表的部分地方在普及率、普惠率、公辦率等指標上都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站在了學前教育普及普惠躍升的臺階之上。
對于下一步如何完善,儲朝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應當盡快把學前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制定普惠性幼兒園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標準,統籌協調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普惠性學前教育的發展,讓更多的幼兒與家庭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學前教育。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21君薦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