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老飛機沒有第二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的“飛機墳場”,一批F-16戰隼戰斗機正從塵封的墓地中被“復活”,打包送往烏克蘭。這場“老兵不死,只是被拆解”的戲碼,到底能為烏克蘭的空中戰場帶來什么?讓我們拆開這包來自美國的“驚喜包裹”瞧瞧!
4月末,一架烏克蘭的An-124運輸機悄然降落在圖森國際機場,旁邊就是大名鼎鼎的“飛機墳場”。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照片顯示,至少三架F-16被小心翼翼地用收縮膜包裹,拆掉了機翼、尾翼、發動機和雷達罩,像極了被打包好的“航空版樂高積木”。第二天,這架注冊號為UR-82027的運輸機載著這些“半退休”戰機,直飛波蘭熱舒夫-賈西翁卡機場——西方援烏物資的超級中轉站。
美國空軍發言人一本正經地表示:“我們送的只是些廢棄的F-16零件,完全沒法飛,缺發動機缺雷達,絕對不是去打仗的!”這話聽起來就像在說:“我們只是寄了點廢鐵,烏克蘭愛咋折騰咋折騰。”但明眼人都知道,這些“零件”可不是隨便從廢品站撿來的。機頭上的“鳥切器”IFF天線暴露了它們的身份——曾經是空軍國民警衛隊的“老伙計”。雖然它們飛不動,但拆下來當備件,絕對能讓烏克蘭的F-16機隊“延年益壽”。
烏克蘭的F-16機隊目前就像個拼湊的搖滾樂隊,靠著歐洲盟友的慷慨捐助勉力維持。荷蘭、丹麥、挪威和比利時承諾了總計85架F-16,但有些是拿去培訓飛行員的“教學機”,真正上戰場的沒幾架。更糟的是,備件短缺讓這些老飛機頻頻“罷工”,比利時甚至因為缺零件推遲了交付。更別提烏克蘭的F-16還在戰場上“摔跟頭”——2024年8月,飛行員奧列克西·梅斯在一場空戰中墜機;2025年4月,帕夫洛·伊萬諾夫又因疑似被俄軍S-400擊落而犧牲。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追授英雄稱號,但光有榮譽可填不滿機庫的窟窿。
這些F-16在烏克蘭的日常也不輕松。空對空任務中,它們掛載AIM-9X和AIM-120導彈,威風凜凜地巡邏;空對地任務時,GBU-39/B小直徑炸彈和AN/ALQ-16電子對抗吊艙讓它們勉強能在俄軍防空網下“偷摸生存”。但烏克蘭沒有空中加油機,三 個外部油箱成了標配,飛得遠是遠了,可這續航能力就像靠三杯咖啡硬撐通宵——總有撐不住的時候。
那么,這些從墳場挖出來的F-16能干啥?別指望它們整裝上天跟俄軍蘇-35拼刺刀。美國提供的這些機身,基本就是“航空界的器官捐獻者”。烏克蘭的維修團隊可以從這些Block 15 ADF機身上拆下機身結構、起落架、座艙部件,甚至是老舊的電線和螺絲,拿去修補歐洲捐助的F-16A/B型號。畢竟,烏克蘭的F-16機隊現在就像一輛老爺車,跑兩步就得進修理廠,備件比黃金還珍貴。
更幽默的是,這些F-16原本的命運是被改裝成無人機靶機,專門給美軍新武器“陪練”。現在,它們從“靶子”搖身一變成了烏克蘭的“救命稻草”,這劇情反轉堪比好萊塢大片。有人開玩笑說:“美國這是把飛機墳場的‘僵尸’送去烏克蘭,搞不好還能嚇唬一下俄軍!”不過,烏克蘭可沒空開玩笑——每一塊能用的金屬都可能是下一次任務的保障。
不過,烏克蘭的維修人員還得從蘇聯時代的“米格哲學”切換到F-16的“精細化管理”。這就像讓一個老派修車工去修特斯拉,難度可想而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