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候鳥繁育季,位于內蒙古烏審旗的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迎來了大批遷徙而來的蒼鷺。高大的喬木上,一個個“空中育嬰房”鱗次櫛比,數千只蒼鷺在這里筑巢育雛,生機盎然。這背后,是烏審旗多年來持續推進生態治理與濕地保護的生動成果。
蒼鷺巢穴。王琪攝
春風拂面,綠意正濃。在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范家溝灣保育區,數十米高的喬木枝頭密密麻麻分布著300多個蒼鷺巢穴,場面壯觀,如同“空中樓閣”。監測數據顯示,目前烏審旗境內蒼鷺成鳥與幼鳥數量加起來已經接近6000只。每年春季,遷徙而來的成鳥在此繁殖,產卵、孵化、育雛,完成下一代的生命接力。
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監測人員曹瑞介紹:“遷徙過來的蒼鷺成鳥數量大概在2000—3000只左右,幼鳥數量大概也是在2000—3000只左右,它們每年2月份遷徙過來以后就會選擇固定的繁殖地點進行繁殖,繁殖要持續到五月初。”
蒼鷺對繁殖地選擇極為嚴苛,既要適宜筑巢的高大喬木,又要有豐富食源的淺灘濕地,還要遠離人類活動干擾。薩拉烏蘇流域豐富的魚類資源和茂密林木,成為它們理想的“育嬰所”。每對蒼鷺可產卵3至6枚,孵化期約30至35天,孵化初期雌鳥專注守巢,雄鳥負責覓食,待雛鳥進入快速生長期,雙親共同外出覓食保障食物供給。進入5月中下旬,羽翼豐滿的雛鳥將陸續離巢,分散至更廣區域覓食。
曹瑞還介紹到:“它們夜晚也不會回到巢穴,主要是根據食物去選擇停歇地點。它們會四散的分開,有可能薩拉烏蘇的蒼鷺會向北繼續遷徙,主要目的就是尋找食物,也有可能向南遷徙。”
烏審旗毛烏素沙地監測平臺——天眼防護。王琪攝
這一自然繁衍奇觀的背后,是烏審旗對生態修復與保護工作的持續投入。為護航候鳥遷徙與繁殖,烏審旗構建了“天眼+地勤”立體防護網:全天候遠程視頻監控系統與地面巡護機制結合,實時掌握鳥群動態。并廣泛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提升周邊農牧民的保護意識。
烏審旗生態安全屏障。殷玉珍攝
生態紅利不僅體現在蒼鷺數量的穩定增長。近年來,烏審旗通過圍封棲息地、河流治理、禁牧休牧等措施,鳥類種類增至100種,其中包括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1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24年,烏審旗還首次監測到200余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頭秋沙鴨,標志著生態系統承載力的持續提升。與此同時,經過60余年“綠色接力”,烏審旗以“封沙育林”“飛播造林”“生態移民”等七種模式推進治沙工程,森林覆蓋率從7.2%躍升至32.92%,筑起一道生態安全屏障,也為蒼鷺等野生動物營造了穩定繁衍的家園。(楊培培、王琪、曹靜)
來源:烏審旗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