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陽光溫和地灑滿道路旁的枝丫,轉過多倫路的幾條街角,終于來到左聯會址紀念館。
“現在我說一說我們今后應注意的幾點:第一,對于舊社會和舊勢力的斗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而且注重實力……”整場活動以當代話劇《前哨》的部分片段開場,在上戲同學們的精彩演繹中,我們一下子“返回”了百年前的歷史現場,聽到了左聯熱血青年人鏗鏘有力的呼號和吶喊。隨后,我們跟隨著上戲同學們的腳步,來到左聯紀念館的二樓參觀展覽、觀看影像、體驗互動,共同回望那段紅色歷史。演出結束后,兩名學生代表先后分享了自己的理解與感悟,以積極昂揚的青年姿態,真切地感受左聯文藝先驅的理想與追求。
兩年前的秋天,因一門《魯迅作品講讀》的課程,我曾來到左聯紀念館。當時就被館內豐富的史料與詳細的記錄所驚嘆,左聯成立的過程介紹、魯迅先生的大量手稿、左聯盟員的實物展示……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蘊藏著前輩們在混亂艱難時代下的勇氣與決心,都傳遞著頑強抵抗、堅定信念的力量與奮進。
而今故地重游,活動過程中的情景劇帶給了我極其深刻的感受。殷夫不再是泛黃書頁中的幾行墨跡,而是鮮活的生命。他是敢于違抗兄長命令的弟弟,面對任職國民黨高官的哥哥的多次勸說,選擇義無反顧地拋棄一切,投身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他是才華橫溢的詩人,不僅創作出《孩兒塔》等詩作,還翻譯了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名句——“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他還是堅毅勇敢的革命者,用自己的鮮血點亮黑夜,成為幽暗歲月里的一束光,指引著后輩們前進的方向……
歷經百年歲月,我想,殷夫身上的那束光仍然沒有消散,依舊可以讓當今的年輕人們感受到前行的希冀與堅持。正如魯迅所言:“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面對當下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我們都應該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奉獻出一點力量。而作為一名熱愛寫作的青年,以文字為媒、用紙筆發聲就是傳承和踐行“五四”精神的最好方式。
在活動中,我們曾齊聲朗讀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的一首七律:“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他滿懷著深沉的痛苦與悲憫,為左聯五烈士寫下這些詩句。我們也將牢記左聯五烈士們的英勇事跡,帶著希望繼續前行。(本文作者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2級學生)
原標題:《夜光杯·左聯·青年寫作計劃 | 姚雯靜:以文字為媒,用紙筆發聲》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蔡瑾
來源:作者:姚雯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