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茶友在后臺私信咨詢小懂:“茶葉表面出現白霜是發霉了嗎?”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六安瓜片、武夷巖茶、鐵觀音、正山小種等茶葉都有可能上霜。
要弄清這個問題的真相,還要從茶葉具體的制作工藝說起。以六安瓜片為例,其作為世間唯一無芽無梗的綠茶,在加工時有一道獨特的“扳片”是工藝。
▲六安瓜片掛白霜
所謂“扳片”,即采下的鮮葉及時去除芽頭、芽梗,掰開嫩片、老片,再分別進行殺青、炒制(分炒生鍋、熟鍋)、烘焙等工序制成只有單片生葉的六安瓜片。
而烘焙是形成六安瓜片“濃而不苦、香而不澀”品質的另一關鍵工序,其分為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三個階段,白霜就是在拉老火的高溫作用下產生的。
據《中國茶經》記載:以每籃攤茶3~4kg進行高溫拉老火,且每籃茶要罩烘50~60次、甚至70次,直至烘到六安瓜片葉片表面上霜,手一捏成粉末(含水率<5%)才可下烘。
簡單來說,六安瓜片掛白霜的本質是工藝結晶而非霉變,其主要是在拉老火時經過短時、快速、間歇性地反復翻拌,以致富含的咖啡堿遇高溫升華、并隨水蒸氣析出。
待冷卻后,就會凝華成白色針狀結晶附著于葉片表面,這是六安瓜片拉老火工藝到位的標志!此外,武夷巖茶、鐵觀音、正山小種等也會在烘焙時大量揮發咖啡堿。
▲大紅袍白霜
而后也會隨著溫度變化升華、凝華成白色結晶附著在制茶機器或茶葉表面,也就是所謂的“白霜”,這與后期貯藏不當導致受潮、引發的“發霉”存在本質差別!
如何分辨茶葉白霜與霉變?
若擔心茶葉變質,可以通過“一看、二聞、三觸摸”來快速判斷茶葉是制作工藝引起的正常掛白霜、還是存儲期間受潮發霉了!
1.看外觀
諸如六安瓜片在拉老火時出現的白霜,通常均勻細膩地分布在干茶條索上,看上去呈雪花狀或粉末狀;而霉菌則多為斑塊狀,顏色花雜,灰白、灰綠、黑相間。
2.聞氣味
工藝導致咖啡堿析出、冷卻后上霜的茶葉,干茶仍然保持著茶葉的清香或火功香,細嗅沒有難聞的氣味;而發霉變質的茶葉,一聞就能聞到刺激的霉味、酸餿味。
3.辨觸感
判斷茶葉是掛白霜、還是發霉還可以用手觸摸,正常出現白霜的茶葉觸摸起來不黏手、輕吹可散落;而霉變的茶葉會變軟、甚至結塊黏連,摸起來潮濕、黏手。
而咖啡堿除了凝華成白霜,其作為茶葉的核心成分之一,還賦予了茶湯提神醒腦的魅力,但也帶來了“心慌”、“失眠”、“茶醉”等困擾,咖啡堿的“功”與“過”知多少?
茶葉中咖啡堿的“功”與“過”?
占據干茶重量2%~5%的咖啡堿,本質上是一種甲基黃嘌呤生物堿化合物,在茶湯中呈苦味,有祛除疲勞、興奮神經之功,臨床多用于治療神經衰弱和昏迷復蘇。
茶葉中的咖啡堿通常以無結晶水與一個結晶水的形式存在,為白色粉末或白色針狀結晶,易溶于80℃以上的熱水,飲茶攝入咖啡堿往往有助提神醒腦、驅散睡意。
但咖啡堿是一把“雙刃劍”,日常飲茶時務必要注意“適量”!這不單是指適量喝茶,還要控制好投茶量,同等量的水投茶量的多與少會影響茶湯的濃與淡。
對于重口味的老茶客,少不了要加大投茶量泡出對味的“濃茶”,一杯下肚攝入體內的咖啡堿含量激增,從而促使腎臟頻繁排尿,長此以往可能會傷腎臟!
而尿頻尿急、排尿過速還可能進一步造成人體“隱性脫水”。此外,短時間大量喝茶或無濃茶不歡攝入過多的咖啡堿,還可能導致心跳加速、失眠少夢等不良癥狀。
根據2021年版《中國居民膳食咖啡因攝入水平集齊風險評估》規定:成年人每天攝入的咖啡堿含量≤400mg。日常適量飲茶為宜、淡茶溫飲最養人。
除了不要突然猛喝茶、少喝濃茶,空腹喝茶也是不良飲茶行為之一,想必不少茶友曾在空腹喝茶后出現心慌、頭暈、手抖、乏力等癥狀,俗稱“茶醉”。
茶醉的本質是咖啡堿過量引發的代謝紊亂,空腹喝茶或突然猛飲茶都可能出現茶醉。分享一個解茶醉小妙招:立即攝入糖果、糕點等甜食可加速咖啡堿代謝、明顯緩解不適。
當然,喝茶時也可以佐以堅果、糕點等茶點,以減緩咖啡堿的吸收、避免茶醉!除了保持健康的飲茶習慣,也可選擇飲用低咖啡堿的茶類、從源頭控制咖啡堿攝入。
哪種茶類的咖啡堿含量最低?
一般來說,發酵程度較低的茶類保留了較多的咖啡堿,高發酵度的茶咖啡堿含量銳減,湖南大學楊偉麗教授團隊的相關科學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點。
上述研究人員采用同一產地、同一品種、同樣嫩度的鮮葉為原料分別加工成六大茶類,輕微發酵的白茶(3.86%)、不發酵的綠茶(3.38%)咖啡堿含量名列前茅。
尤其是白茶的咖啡堿含量比鮮葉(3.44%)還高出了0.42%,這可能是“輕微發酵+不炒不揉”雙重buff加持造就的,綠茶咖啡堿含量則只比鮮葉降低了0.06%。
而比綠茶多了一道“悶黃”工序的黃茶、半發酵的青茶咖啡堿含量并列第三(3.09%),緊隨其后的是后發酵的黑茶(3.01%)、全發酵紅茶咖啡堿含量(2.99%)則以微弱的差距墊底。
綜合來看,在確保鮮葉原料一致的前提下,六大茶類咖啡堿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白茶>綠茶>黃茶/青茶>黑茶>紅茶,可以參照著選擇適飲的茶類。
建議腸胃虛弱、常年失眠或對咖啡堿耐受度較低的人群,首選咖啡堿含量較低、茶性溫和的紅茶、黑茶,而富含咖啡堿、且性寒涼的綠茶白茶最好減少飲用!
不過,干茶中咖啡堿含量的高低,不代表茶湯中的咖啡堿含量也是如此!泡茶時咖啡堿的釋放與注水溫度、投茶量、浸泡時間息息相關,目前尚未找到關于這方面的研究。
總而言之,茶葉中的咖啡堿功、過相依,科學認知其特性,改掉不當飲茶方式、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茶,方能盡享茶之韻味與健康~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
[1]《中國茶葉詞典》,陳宗懋、楊亞軍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2]《中國茶經》,陳宗懋、楊亞軍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
[3]《加工工藝對不同茶類主要生化成分的影響》,楊偉麗、肖文軍、鄧克尼(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1,27(5):384-386.)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