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市面上的正價車幾乎都是2500-3500元的,而超過4000元以上的電動車雖然也有,但是相比3500以內的電動車種類,算是鳳毛麟角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五大原因!
原因一、老百姓收入造成的價格敏感度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城鎮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約5300元,農村居民僅2334元。4000元電動車相當于城鎮居民月收入的75%-80%,而5000元以上車型已接近月收入的95%,遠超普通家庭單次消費心理閾值。
原因二、3500以內的電動車滿足功能完全夠用
2500-3500的電動車,除了少數沒有智能化配置之外,基本上能上600W-1200W的電機,電池也能配到72V20ah的電池,續航里程40-100公里,對于大部分老百姓來說,自己就是通勤代步用的,又不去跑外賣,3500以內的這個價格段完全就夠用了!
如果說要買3500以上的電動車,那就追求的是附加價值,比如顏值,智能化配置,賽道性能、超續航等。
原因三、2500-3500的價格經銷商還是有的賺的
電動車能不能賣得好,除了用戶本身的需求之外,還得靠終端經銷商的大力推廣和銷售,他們唯一的動力來源就是利潤。雖然4000元以上的利潤有400-500元,但是很多經銷商還是更喜歡推2500-3500的車,一方面商家費的口舌少,消費者也不用糾結,另一方面,一臺車也有200-300元的利潤,一天賣2-3臺還是很輕松的。
原因四、長期宣傳形成的價格心理錨
電動兩輪車的定價區間從誕生之日起就被限制死了,90年代一臺電動車3000左右,現在還是3000元左右,20多年過去了,老百姓也形成了固定的認知。一臺電動車不就是兩三千元嗎,你賣個4000元就是黑心,除非你的電動車看起來非比尋常。
原因五:3500以內的產品可選種類多
很多廠家主力產品的定價區間都在3000左右。一方面這是品牌的利潤生命線,另一方面,市場長期形成的心理價格錨,倒逼電動車企業大力研發2500-3500的車型,使得這個區間的產品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一個優勢閉環。
木瓜認為:
電動車廠家想要提升電動車行業平均價格,讓4000元以上的電動車也能暢銷,除了老百姓收入這一項不能改變之外,其余的方面,比如建立反內卷生態卷,從卷價格到卷品質,從卷營銷到卷技術。
把電動車“含金量”做上去,整個社會的共識形成以后,我想未來肯定4000元以上電動車也能賣得很好了!各位,你認同的我們的看法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也希望大家多多點小紅心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