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臺上,我的掌心沁出細密的汗珠。大屏幕上“李大釗與新時代青年”的標題在光影中微微顫動,臺下30余雙眼睛正專注地看著我。這一刻,記憶突然被拉回12年前那個蹲在洗腳盆前手足無措的小女孩——原來思政教育的種子,早已在時光長河中悄然生根發芽。
小學四年級,老師布置了感恩作業——給父母洗腳。用小手捧起媽媽干裂的雙腳輕輕放入水中,當溫熱的水流漫過母親粗糙的腳背,她眼角的細紋在氤氳水汽中逐漸舒展,那一刻我頓悟,孝心不是表演任務,而是生命之間最本真的溫度傳遞。
大學,思政課堂顛覆了我的認知。我主動報名演講李大釗先生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英勇就義的偉大一生,講述他“鐵肩擔道義”的精神擔當。當百年前滾燙的文字與當代青年的使命共振,我終于明白,思政教育不是道德規訓,而是讓歷史的星火引燃現實的精神共鳴,是在時代浪潮中校準人生坐標的導航儀,幫助我們遇見更豐盈的生命形態。
回望來路,我不禁進一步思考,自己心中的思政課是什么樣的?
期待思政課能打破教室的物理邊界,讓我們置身于智慧生態。數智技術形成虛實交融、人機協同的新范式,能使我們的理論認知與實踐體驗在動態交互中實現深度融合。
盼望思政課教學模式革新,構建“雙循環”育人格局。教師激活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主動建構者。打造跨學科、校際、區域的學習共同體,形成師生共創、校際聯動、城鄉互動的新型教學關系。我們作為共同體中的一員,能結識更多同伴,體驗鄉村生活和教育實踐,并為鄉村貢獻力量。
期冀思政課改變評價模式,建立發展性評估體系。構建包含行為數據、實踐成果、創新價值的三維評價模型,實現從結果評價向成長賦能轉型。我們也許就在評價牽引下,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作者單位:東華理工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08日 第06版
作者:王金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