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旨在促進國內藥品生產的行政命令,并警告稱,他將在未來兩周內對該行業征收進口關稅。藥品關稅在美落地,看來已經是大概率事件。不過今天(5月7日)一早,外交部發布消息將正式與美方舉行會談,等待新變化的可能。事實上,自特朗普上任以來,從豁免、吹風到警告,對藥品關稅態度經歷了180度大轉彎。高壓之下,不少大型跨國藥企紛紛站隊。過去兩個月,羅氏、 諾華、禮來、強生,艾伯維等制藥巨頭已累計承諾增加在美投資超過1500億美元。就在最近,BMS又為該列表續上一筆400億美元的“支票”。
為了“護航”這些支持者的承諾,特朗普政府決定為其大開“綠燈”——要求FDA、環保署、白宮預算管理局齊上陣,盡一切可能減少行政阻礙,加快國內藥廠建設進程。
不僅如此,向來“愛憎分明”的他,特別要求FDA提高“境外藥廠”檢查頻率及費用,并加強執法力度。
以往,在美國新建一個藥廠的難度不亞于開發一款創新藥,大致需要耗資20億美元,5-10年的繁雜流程。相比之下,本屆總統任期只有4年,特朗普顯然了解企業的顧慮。這項行政令,相當于在企業決策搖擺的天平上,往落地的方向重重推了一把——有點急于“生米煮成熟飯”的意思。
另一方面,美國每年進口處方藥超過2000億美元,如果加征25%關稅,意味著每年將增加藥品成本超500億美元,甚至可能導致供應鏈的中斷,引發藥品短缺。
不過,這些并不在特朗普的考慮范圍之內。
雖然最終方案有待商議,不過放大視角看,本屆上任剛剛百日的特朗普,對于醫藥行業的“關注”遠不止關稅:預算削減、機構改革、提名FDA與美國衛生部新任負責人、發布史上最嚴厲NIH撥款方案、立項藥價改革......
研發、生產、流通、定價、關稅......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正在大范圍改革行業監管模式,或將深刻影響全球醫藥行業走向。
01、被碾碎的商業邏輯
為了延續第一任期的執政理念,特朗普的工作強度完全不像一位年近80的老者。行政令的密集發布之下,難免會出現“左右互博”的現象。政策制定者往往沒什么感覺,頭疼的還是企業。近期的醫藥行業就是一個典型印證。在特朗普政府的規劃下,高壓關稅可以吸引企業回流美國建廠。但另一方面,加征關稅,無疑又會提高供應鏈成本。以開始落地關稅的醫療器械為例,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中,不少大型跨國醫械公司披露關稅帶來的財務影響。多數的回答是:損失將過億美元。
- 強生預計今年的損失為4億美元,主要集中在醫療器械領域;
- 波士頓科學表示,關稅將使該公司損失2億美元;
- 丹納赫預測將受到約3.5億美元的關稅沖擊......
如果關稅加到醫藥行業,會發生什么?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對進口藥品征收25%的關稅將導致美國藥品成本每年增加近510億美元,如果這一關稅轉嫁出去,美國藥品價格將上漲高達12.9%。盡管各大藥企和機構的游說不盡如意,但眾多企業仍然愿意配合到美國建廠,原因不過是因為有利可圖。眾所周知,美國市場是全球創新藥的“應許之地”,占全球銷售額的近40%。對于同款新藥,美國市場定價可能3-4倍于歐洲市場,更可能高達6-7倍于中國市場。然而,這個根基正在動搖。一些藥企回到美國之后,很可能會面對一個開始對藥價“錙銖必較”的政策環境。
4月15日,特朗普簽署降低處方藥價格的行政令,旨在進一步降低處方藥價格,方式包括更大力度的藥價談判、加快仿制藥替代、壓縮藥品流通中間費用等。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輪藥價談判最高降幅已經達到79%。事件回顧:特朗普“新醫改”發布!胰島素降到3分錢,美國藥價要崩盤?就在最近,特朗普政府又重提“最惠國”定價,即將其他發達國家的藥品價格作為美國的參考,這一想法將直接壓縮跨國藥企在美利潤空間,顛覆美國的藥品經濟,甚至對全球制藥業產生巨大影響。
一切利空預期都與吸引藥企回流的出發點相違背。無論加征關稅還是降低藥價,以及在本土制造成本的上升,最終都將吞噬利潤。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是:近7000億美元的美國市場規模會縮水幾成?此時在美投資何時能回本?
這就是貿易政治化的后果,它會碾碎一切商業邏輯。
02、關稅落地“后遺癥”
在時代面前,所有人都是一粒沙。即便強如跨國企業,也不得不為了生存奔波——重新布局全球供應鏈,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損失。
為了站隊政治正確,短短數月間,宣布加碼美國的醫藥企業不下10家,許多企業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產能轉移,比如阿斯利康在近期財報會議上透露:一些產品的影響已經顯現,阿斯利康正在進行部分產能轉移——今年2月,該企業已在美國馬里蘭州羅克維爾(Rockville)投資3億美元建立工廠。
關稅戰之下,所有商品貿易都變成了一張可以出的牌,哪怕是醫療產品相關,也逃不過供應鏈危機。
4月4日,中國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即日實施。
稀土金屬由17種金屬組成,廣泛應用于國防、醫療和科技領域。中國擁有大量稀土儲量,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23年約90%的精煉稀土來自中國。這意味即使稀土在其他國家開采,往往也會被送往中國進行提煉。
不過,貿易戰切斷了用于醫療行業的稀土礦物的獲取。比如釓(Gadolinium)作為MRI對比劑的核心成分,目前在臨床中幾乎沒有直接替代品。中國對釓實施出口管制,可能對歐美等依賴進口的國家產生顯著影響,特別是醫學影像設備產品。
同理,一旦醫藥關稅落地,中國的反制措施也會為局勢增添不確定性。
此外,注射器、手套等產品因為高達245%的關稅,也是一個重要的觀察對象。據悉,目前這些產品從中國進口基本已完全停滯,對Medline(麥朗)這類重度依賴分銷的企業十分不利,可選的路不多:一是大幅砍價,把關稅負擔轉嫁給中國供應商;二是放棄中國作為供應鏈的一部分,逐步減少對中國制造的依賴。如果一行不通,二就是必選項。整個醫療大健康行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生態系統,關稅沖擊下,不存在絕對的贏家,結局往往是雙輸。
03、等待新的平衡
全世界都在質疑特朗普發起貿易戰的合理性——真的能夠使美國獨立再工業化,實現他承諾的MAGA嗎?
美國藥物研究與制造商協會(PhRMA)認為,關稅將破壞特朗普推動國內制造業發展的努力。實際上,分析制造業搬離美國的主要原因,低稅收似乎才是驅動力。這也是大藥企一再游說政府降低稅收來吸引藥企回流的原因。比如強生首席執行官Joaquin Duato在本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如果想在美國建立醫療技術和制藥領域的制造能力,最有效的答案不是關稅,而是稅收政策?!卑S首席財務官Scott Reents也公開表達了同樣的立場。世界局勢瞬息萬變。就在今天(5月7日)一早,外交部發布消息,何立峰副總理將于5月9日-12日訪問瑞士,期間將與美方舉行會談。會談開啟是積極信號,至少說明情況大概率不會進一步惡化,脫鉤斷鏈暫時不會成為現實,但依然是長期風險。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既要高度警惕博弈中產生的不可預測性,又要迎接挑戰,做好準備等待下一個新的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