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場在同一個對手身上實現20分大逆轉,這樣的事情,即便放在整個NBA歷史長河上都是極其稀罕的事件。但如此奇事,卻偏偏就在尼克斯和凱爾特人的系列賽中上演了……
G2第三節戰至4分05秒,當波爾津吉斯一扣一投終于打破個人得分荒,綠軍又一次領先到了20分。彼時,ESPN又一次給出實時的贏球概率,綠軍取勝的可能性又一次達到了99%。
但顯然,大比分領先后的綠軍將士再度松懈了,在看似已不可翻轉的數學問題面前,他們又忘了來自古老東方大國的那句至理名言——20分,算個屁啊。
G2結束后,無數人都在夸贊尼克斯的堅韌,也有很多人已經在迫不及待嘲諷綠軍的疲軟了。但在懊惱、沮喪、甚至絕望的情緒之外,以一種更理性的視角去回看前兩戰,特別是G2的這場大逆轉,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了綠軍的悲劇呢?
首先,系列賽前兩場,綠軍已投出了足足100個三分球,但卻只命中了其中的25個,總的命中率只有25%。
誰都清楚,三分球是這支綠軍的立隊之本。上賽季,他們奪下冠軍,靠的就是外線獨一檔的產量,靠的就是進攻端幾乎無死角的全空間陣容。本賽季,綠軍更是愈發的劍走偏鋒,常規賽,他們場均已能投進多達17.8個三分球,這一數字不僅連續第二年位列聯盟30支球隊之首,也創造了NBA歷史的新紀錄。
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進入今年的季后賽以來,綠軍——這支歷史頂級的三分大隊外線的投射卻突然不靈了。
兩組數據赤裸裸的展示了這一點,首先,季后賽打到現在(算上本場球),綠軍場均三分命中率只有慘淡的32.8%,僅排在所有16支季后賽隊伍的第11位。三分球投的不準,三分球的產量也不理想,7場球戰罷,綠軍場均只能投中12個三分,對比他們的常規賽輸出嚴重縮水,在所有16隊中也只排在第8名。
事實上,首輪與魔術的系列賽,綠軍就已開始遇到麻煩了。但4-1順利通關后,馬祖拉和他的隊員們卻自負的認為,只要沿著既往打球的慣性繼續投下去,繼續攻下去,投籃的準星是遲早會找回來的。
但來到半決賽,當比賽的對抗強度重回上世紀80、90年代的質感,實戰的底層邏輯其實已經在發生改變了。
常規賽,之所以綠軍能用一套打法輕松拿下大部分的比賽,是因為他們完全無需為體能,為對抗強度的問題擔憂。在某些時段,也許綠軍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球員會出現手感上的斷電,但只要整體的節奏還在被綠軍掌控,只要多一些傳導的耐心或者多出手幾次,效率總會重新被找回來的。
可來到季后賽,尤其是與尼克斯的這輪比賽,對抗的等級已和常規賽不可同日而語了。尼克斯在進攻和防守兩個方向上,都給了綠軍極大的消耗,造成綠軍球員更長時間處在無氧狀態之下。
看似本場球,綠軍依然出現了大量的空位投籃機會。可在這些空位出現前,綠軍球員才剛剛和對手在防守端角力纏斗了一個回合,他們還有多少體能去調整步點,找到最佳的出手聯動節奏,自然也就是個大大的問號了。
然而,對于這種無氧狀態下咬牙堅持的情境,尼克斯在常規賽明顯是經過了更多演練的,盡管錫伯杜的農場主籃球在這兩年沒少被罵,甚至他手下最勤勉的弟子布里奇斯都曾主動提出過質疑。但真正到半決賽前兩場打完,人們卻突然重新意識到了錫伯杜籃球哲學的價值。
反觀綠軍,馬祖拉依然在固執的堅持魔球理論。回到本場球,從領先20分到被逆轉期間,綠軍合理的內線攻擊幾乎為零(只有兩個二次進攻得分和一次快攻造犯規的罰球),他們原本可以更耐心的尋找一些突破和傳切的機會,不必那么倉促慌張的出手三分球,但馬祖拉沒有這么安排,綠軍球員也沒這么去執行。
馬祖拉在一些具體用人上的草率,也進一步加速了綠軍的失敗。末節,綠軍長時間用一大四小的首發陣容去對位尼克斯的雙塔,結果,塔圖姆被迫來到了中鋒位置,需要在每個防守回合和比自己高一頭的米切爾-羅賓遜卡位拼搶。全場,塔圖姆的手感本就不理想,馬祖拉的固執安排又讓他在防守肉搏中消耗了大量本該用于進攻的體能精華。
而最終,塔圖姆決勝一攻被布里奇斯無情封蓋淪為輸球的背鍋俠,但在血拼四節,身體已近乎僵硬的情況下,這記封蓋絕殺的出現在偶然中也注定了是有幾分必然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