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那年,孫小梅徹底淡出了鏡頭。她不再出現在晚會中,也不再出現在觀眾熟悉的節目里。
但你要以為她老了、不行了,那就錯了。
她活得瀟灑。畫畫、做飯、陪兒子練琴,時不時還能在社交平臺看到她曬出的水彩畫,溫柔而細膩,就像她的人。
這么多年過去,許多人還記得那個一臉溫柔、字正腔圓的央視女主持。可她的人生,其實比臺上更精彩。
她的故事,是靠自己一步步拼出來的。
01
出身藝術世家,卻靠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起步
1966年,孫小梅出生在上海。家里是個典型的文藝家庭,父親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母親是舞蹈演員。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對藝術特別敏感。
五歲學小提琴,六歲上臺表演,彈得有模有樣,音樂感極好。按理說,這樣的孩子,未來就是搞音樂的料。
可她卻拐了個彎。
小時候家里買了臺電視,她天天守著趙忠祥的節目看,漸漸地,想法變了:“我也想站在臺上,像他說話那么好聽。”
高考那年,她一邊報了音樂學院,一邊聽從父親建議,填了北京廣播學院。
沒想到,這一試,就成了她命運的轉折點。
進了北廣她才發現,自己普通話帶濃重的福建口音,一開口就被笑話。別的同學早早就上過播音課,她只能從零學起。
她不服,天天早上五點起床去操場練繞口令,連著讀到嗓子發啞。別人午休,她對著鏡子練表情;別人談戀愛,她在看錄像帶找毛病。
功夫不負苦人。大四那年,她拿到央視實習的機會,終于站上了夢想的起點。
02
衣服開線,工資低得租不起房,10年不戀愛的決定
1989年,她正式加入央視,成了《電視你我他》的主持人。月薪一百,扣完房租和飯錢,幾乎剩不下什么。
她住在十公里外的小隔斷房里,沒有廚房,廁所是公用的。一周沒洗澡,只能去臺里蹭浴室。一次,同事看她太辛苦,邀請她去家里洗澡。她洗完出來,一個人躲被窩里哭了半天。
那晚,她做了一個決定:十年不戀愛,專心搞事業。
有一次節目要錄制,她買不起衣服,只好穿倉庫里別人剩下的舊旗袍。上場沒多久,衣服崩線了,觀眾哄堂大笑。她臉紅得發燙,但還是硬著頭皮笑著撐完整場。
誰也不知道,這個笑容背后,她多尷尬。
但也就是這股不服輸的勁,讓她挺了過來。
幾年后,她已經是一人主持八檔節目的“央視常青樹”。臺里同事都說她像拼命三娘,別人下班,她還泡在剪輯室看回放,找問題。
她把“干一行愛一行”的道理,活成了樣板。
03
留學遇真愛,高齡產子,她用命換來兒子
1998年,臺里送她去美國留學。那年,她32歲,單身,一心撲在工作上。
也是在國外,她遇到了那個讓她改變人生節奏的人。
男生小她兩歲,在哈佛讀IT研究生。長得高,脾氣好,干凈利落,是那種眼神一對上就覺得踏實的人。
他們在留學生聯誼會上認識,聊沒幾次,對方就追了上來。
她有點猶豫,但男生一句話打動了她:“你在哪兒,我就在哪兒。”
她動心了。十年之約,剛好也到了頭。
她學成回國,男生本來在美國有很多工作機會,卻放棄了,直接回北京,創了公司。
事業初期特別忙,兩人把婚期一拖再拖。直到2003年,她34歲,兩人才領證。
第二年,孫小梅懷孕了。那年她38歲,醫生說高齡產婦風險大,但她堅定得很:“不怕,我要這個孩子。”
孩子出生那天,她虛弱得抬不起頭,躺在病床上還笑著說:“值了。”
這個孩子,也確實沒讓她失望。長得聰明懂事,五歲開始學鋼琴,還拿了北京少兒鋼琴比賽的二等獎。
她沒想把孩子培養成天才,只求他健康快樂。
偶爾兒子彈錯了音,自己不知所措地看著她,她反而鼓勵說:“錯了也沒事,音樂是開心的事。”
她不是控制欲強的媽媽,更像一個懂得取舍的女人。
結尾:不被定義的人生,才更動人
今天的孫小梅,已經悄悄退到了幕后。
她不再追求曝光率,不爭名奪利。每天畫畫、做飯、陪父母和兒子,就是最愜意的生活。
她曾說,人生不是馬拉松,不必總跑在前頭;重要的是走得踏實,心里舒服。
很多人羨慕她。年輕時有事業,中年時有愛人,老年時有家可歸,有兒陪伴。
可這些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她靠一步步堅持換來的。
她曾是發音不準的小姑娘,是穿破旗袍也要主持完的新人,是為了愛情遠赴美國的女人,是38歲還敢為愛冒險的母親。
她從來沒有被身份、年齡、外界評價定義過。
這樣的人,才最值得被記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