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最近追了兩部刑偵劇,《刑警的日子》和《執法者們》,看完之后心里那個落差啊,簡直比我的工資和房價差距還大!
作為一個從《重案六組》時代就開始追刑偵劇的老觀眾,這次是真的被《執法者們》給整破防了。
現在的刑偵劇越來越像在拍偶像劇,主角們破案靠的不是專業能力,而是靠顏值和運氣,這合理嗎?
先說說《刑警的日子》這部讓我眼前一亮的劇。
開篇就是一個老刑警帶著新人出現場,那現場勘查的細節,專業得讓我這個外行都看得一愣一愣的。
血跡噴濺形態分析、指紋提取手法、訊問時的微表情觀察,每一個環節都透著扎實的專業功底。
特別是那個老刑警手把手教新人怎么保護現場不被破壞的場景,讓我想起了當年實習時師傅罵我"別踩那個腳印"的恐懼。
我特意咨詢了一位在刑偵一線工作十五年的老刑警王隊,他說《刑警的日子》里80%的辦案流程都高度還原現實。
比如劇中展現的"三同步"原則、物證保管的"雙人雙鎖"制度,這些都是現實中必須嚴格遵守的操作規范。
王隊還提到一個細節,劇中刑警出現場時都會戴鞋套、手套,這看似簡單,卻是很多刑偵劇最容易忽略的專業細節。
反觀《執法者們》,好家伙,主角出場那叫一個拉風!
西裝革履,頭發梳得蒼蠅站上去都打滑,破案全靠靈光一現,最離譜的是有個案子,嫌疑人還沒審呢,主角就憑一個眼神斷定人家有罪。
我尋思著,這要是在現實里,檢察院非得把這樣的警察投訴到懷疑人生不可。
更別提那些為了推進劇情強行降智的橋段了,嫌疑人自爆得比二踢腳還快,證據鏈完整得像是拼多多九塊九包郵的。
說到演技這塊,《刑警的日子》里那些老戲骨們往哪一站,不用說話,光眼神就能讓你感受到什么叫"刑警的氣場"。
他們演出了警察身上那種既疲憊又堅韌的特質,特別是處理家庭和工作的矛盾時,那種無奈和堅持讓人心疼。
劇中刑警隊長老張這個角色特別打動我,他會在破案后偷偷給受害人家屬塞錢,會在熬夜辦案時泡面充饑,這些細節讓角色活了起來。
而《執法者們》呢,主角們不是在耍帥就是在去耍帥的路上,破案間隙還不忘來段感情戲,我都懷疑我看的是刑偵劇還是戀愛綜藝。
更可笑的是,劇中所有警察都住在豪華公寓,開豪車上班,這跟現實中基層民警的生活水平相差十萬八千里。
據我了解,一線刑警月薪普遍在5000-8000元,加班是家常便飯,哪有劇中那么光鮮?
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兩部劇對待案件受害者的態度差異。
《刑警的日子》里,警察面對受害者家屬時那種小心翼翼又充滿同理心的表現,讓人真切感受到這個職業的溫度。
有個場景我記憶特別深,一個老刑警蹲在地上安慰失去孩子的母親,自己眼圈也紅了,但還得強撐著專業態度。
而《執法者們》呢,受害者完全成了推動劇情的工具人,警察破案后那個瀟灑轉身,仿佛在說"下一個案子等著我呢,沒空跟你共情"。
說到專業細節,《刑警的日子》劇組明顯是下了苦功夫的,我特意問了個在刑警隊工作的朋友,他說劇中80%的辦案流程都是符合實際的,就連那些專業術語都用得恰到好處。
比如劇中展現的"測謊審訊"場景,現實中確實存在"九步審訊法"這樣的專業技巧,而DNA比對、手機定位這些技術手段的展現也基本符合現實操作規范。
反觀《執法者們》,我朋友看了兩集就笑噴了"這要是真這么辦案,犯罪嫌疑人早跑出國了!"
特別是那個用個人電腦查公安內網的橋段,我朋友說這要是在現實里,涉密警告分分鐘教你做人。
現實中公安內網是嚴格物理隔離的,根本不可能用私人設備接入,這是最基本的保密紀律。
現在的刑偵劇有個通病,就是把警察神化了。
《刑警的日子》可貴之處就在于它展現了警察也是普通人,會累會犯錯,破案更多是靠團隊協作和扎實的基礎工作,而不是某個天才的靈光一現。
劇中一個老刑警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這行沒有神探,只有肯下笨功夫的人。"
這才是真實的警察工作啊,而《執法者們》呢,主角破案跟開掛似的,監控都不用看,直接心靈感應鎖定嫌疑人,這哪是警察啊,這是X戰警吧!
《刑警的日子》里的案子大多來源于真實案例改編,有很強的現實感,特別是那個電信詐騙案,跟最近新聞里報道的手法幾乎一模一樣,看得我直冒冷汗。
這部劇最難得的是,它不僅展現破案過程,還會深入剖析犯罪背后的社會問題,比如留守兒童、網貸陷阱等,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而《執法者們》的案子,emmm...怎么說呢,編劇的想象力確實豐富,但能不能稍微尊重一下觀眾的智商?
那個"完美密室殺人案"破綻多得跟篩子似的,主角還一臉深沉地分析半天,我都想沖進屏幕告訴他"窗戶沒鎖啊大哥"!
更可怕的是,劇中展現的一些作案手法過于詳細,客觀上可能起到教唆犯罪的作用,這完全違背了刑偵劇應有的社會責任。
《刑警的日子》里警察們的便衣打扮太真實了——略顯陳舊的外套,不太合身的褲子,一看就是常年加班沒空逛街的主。
劇中刑警的辦公室也還原得很到位,堆滿案卷的辦公桌,墻上貼著的案件線索圖,保溫杯里泡著的濃茶,這些細節共同構建起真實的工作場景。
而《執法者們》的警察們,好家伙,個個穿得跟時尚博主似的,出外勤都不帶沾灰的。
最離譜的是有個追捕戲,女主角穿著高跟鞋跑了三條街,鞋跟居然沒斷!
現實中女警出外勤必須穿平底鞋,這是基本的安全規范,這種違背常識的設定,不僅不專業,還可能誤導觀眾對警察工作的認知。
節奏把控上,《刑警的日子》更符合真實辦案的節奏——大部分時間是在枯燥地排查、蹲守、分析,偶爾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這種"慢熱"反而讓破案時的爆發更有力量。
我記得劇中有一個綁架案,刑警們花了三集時間排查監控、走訪群眾,最終在一個垃圾桶里找到關鍵證據,這個過程雖然漫長但非常真實。
而《執法者們》恨不得每分鐘一個反轉,看得人眼花繚亂但細想全是漏洞。
我算明白了,這劇的編劇肯定是覺得觀眾的記憶只有七秒。
最可笑的是有個連環殺人案,主角靠做夢夢到兇手藏身處,這種橋段放在懸疑小說里都嫌老套,居然出現在號稱"現實題材"的刑偵劇里。
最讓我感慨的是兩部劇傳遞的價值觀差異。
《刑警的日子》通過一個個案件展現了社會的復雜和人性的多面,警察在其中既是執法者也是普通人,會憤怒會無奈,但始終堅守底線。
劇中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困境和選擇,這種復雜性才是真實的人生。
而《執法者們》更像是在販賣一種"正義必勝"的簡單邏輯,好人壞人一目了然,破案全靠主角光環。
說真的,這種幼稚的善惡觀對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真的好嗎?
現實中犯罪與正義的較量遠比電視劇復雜,這種簡化處理不僅不尊重警察的實際工作,也不利于培養觀眾的法律思維。
現在想想,為什么《刑警的日子》能讓我這樣的老刑偵劇迷眼前一亮?
因為他尊重觀眾的智商,尊重警察這個職業,更尊重現實生活的復雜性。
它沒有把破案過程簡化成"天才靈機一動"的兒戲,而是展現了真實警務工作中那些瑣碎卻至關重要的細節。
據該劇編劇透露,他們在創作前走訪了十幾個刑警隊,采訪了上百名一線民警,這種創作態度值得尊敬。
而《執法者們》為代表的很多所謂"刑偵劇",本質上還是在用偶像劇的套路拍警察故事,把嚴肅的執法工作娛樂化、簡單化。
這類劇往往追求流量和話題度,在專業性和真實性上敷衍了事。
數據顯示,《執法者們》的編劇團隊中沒有任何人有政法系統工作經歷,全靠"腦補"辦案流程,這種創作態度注定無法產出好作品。
所以啊,看完《刑警的日子》,再看《執法者們》,我只能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求求國產刑偵劇,多來點真實的"日子",少來點虛假的"執法"吧!
參考信源:
紅星新聞2025-05-07 16:59 《刑警的日子》播出,高亞麟出演角色被替換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