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北京青年檢察官助理捐獻造血干細胞送出生命“火種”的消息溫暖人心。5月7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故事中的主人公是27歲的北京海淀區檢察院檢察官助理徐梓昊。2018年,在上海華東政法大學讀大二的他,在一次獻血時看到中華骨髓庫的宣傳,回去后便主動認真了解相關知識,并登記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時隔6年,他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那一刻,他很激動的,“終于有機會救人一命了。”2024年10月23日,在愛人的陪伴下,他完成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向一位中年男性血液病患者送出了生命“火種”。
主動登記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等待6年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
2018年,徐梓昊還是華東政法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在一次無償獻血時,他在血站看到了中華骨髓庫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宣傳。他當時就咨詢了工作人員,得知全國有許多血液病患者在等待配型,但非親緣捐獻者中配型成功的很少,甚至有些患者因等不及而離世。這個情況讓徐梓昊揪心,回去之后,他主動查找更多與捐獻造血干細胞相關的資料,包括如何成為志愿者,如何捐獻,對捐獻者身體是否有傷害等。了解清楚后,他來到上海閔行區一個血站,留下了8毫升血液樣本,成為了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2023年,徐梓昊從華東政法大學畢業后考入北京海淀區檢察院,成為“四葉草”未成年人辦案團隊的一員,如今擔任檢察官助理。這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團隊,他說,法律是有力度的,也是有溫度的。在工作中,一些未成年人犯了罪,需要用愛心與耐心引導他們走上正途,而他的性格剛好適合這份工作。
去年6月前后,徐梓昊先是接到了上海市紅十字會通知他配型成功的電話。得知他如今在北京工作,上海市紅十字會與北京紅十字會對接后,他再次接到北京紅十字會確認其配型成功的電話。“當時我十分激動,因為等待了6年,我終于有機會救人一命了!配型成功的概率其實很低,都說受捐人很幸運,對我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如果不做我會遺憾終生” 寫長文告知父母獲得支持
回憶起當時接到紅十字會的電話,徐梓昊仍很激動,他唯一擔心的是,父母會不會不支持。他告訴北青報記者,其實他登記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時,并沒有告訴父母,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后,他第一時間告訴妻子并得到了她的支持。隨后,他繼續大量查閱相關資料,準備萬一父母反對時說服他們。
思慮再三,為打消父母的擔憂,徐梓昊通過微信給他們發去一段長長的文字:“2018年獻血時我就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當北京市紅十字會告訴我配型成功的那一刻,我感覺很開心,因為如果能夠因此而幫助一名血液病患者戰勝病魔獲得重生,就是在拯救一個鮮活的生命,這也是我人生的閃光時刻……最后我想說,這是我慎重考慮作的決定,如果不做我會遺憾終生,希望你們能夠支持我、相信我,我會為我自己負責。”
在微信中,徐梓昊還向父母坦言,起初他對于捐獻造血干細胞是否傷害身體也有過擔心,于是他咨詢了學醫的同學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并查找相關醫學論文,從社交平臺尋找曾經捐獻過造血干細胞的人的經驗分享。“最后得出的結論是,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操作技術已經很成熟,捐獻后一周內身體基本可恢復正常,紅十字會持續回訪的捐獻者中,目前沒有異常情況。我認為這個決定不會對我的身體造成損害。”
徐梓昊告訴北青報記者,他擔心的反對和沖突并未發生,父母看到他的微信長文后給他打了電話。“我爸很快對我表達了支持。我媽雖然對我的身體健康表示擔憂,但還是很支持我想救人的決定。”
捐獻結束收到受捐患者感謝信 “感覺自己做這件事值得”
之后,徐梓昊順利通過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前的體檢。2024年10月18日,他在妻子的陪伴下住進了醫院附近的酒店,次日開始打動員針,為造血干細胞采集做準備。10月23日,經過4個多小時的采集,他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為一名中年男性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火種”,也成為北京市第702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捐獻當天,徐梓昊身上穿的是綠色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的服裝。“看,這件衣服的顏色與海淀檢察院未檢工作的主題色很像,都象征著蓬勃的生命力和對未來的希望。”
從檢以來,徐梓昊始終用心用情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參與辦理未成年人檢察案件100余件,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10余次,幫助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30余名。他說,捐獻造血干細胞和做未成年人檢察工作一樣,都需要愛心。“從檢后,師傅經常對我說,心中沒有愛是辦不好涉未成年人案件的。”
當單位得知徐梓昊要捐獻造血干細胞時,對此很是支持,還讓他捐獻完后把身體養好了再去上班。徐梓昊說,捐獻當天,除了妻子全程陪著他,單位的領導和同事也來看他了。“其實我在捐獻前也會擔心自己身體,在采集造血干細胞的前一晚沒怎么睡好,會緊張。當天采集時,我體型比較胖,一開始血管不好找,扎了好幾次,后來護士長過來扎進去了,我才松了口氣。整個過程下來算是順利的,造血干細胞質量也是好的。”
捐獻完造血干細胞后,徐梓昊收到了受捐患者全家的手寫感謝信。在信中,患者的妻子表示,丈夫查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唯一的辦法就是造血干細胞移植,但家里的親人都沒能配型成功,一家人陷入絕望和恐懼,直到聽到中華骨髓庫有志愿者配型成功,他們才看到了希望。“我們非常激動和感恩,特別特別感恩您,給了我們生的希望。”徐梓昊看著感謝信,感覺自己幫助的不只是一個患者,而是一個家庭,“感覺自己做這件事是值得的,也希望他能早日康復。”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戴幼卿
編輯/胡克青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