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17年,學校放暑假,20歲的毛主席和蕭子升來到安化縣城,要拜訪一個重要人物,夏默庵。
此行匆忙,他們身無分文,僅帶了雨傘、筆墨和幾件換洗的衣物,可謂是毫無準備。
面對性格高傲的夏先生,求見的結果可想而知,立在門外的兩人,遙遙得到一句:“不見。”
可毛主席不愿放棄,連續三次拜訪,執意相見。
第三次時,夏默庵思緒良久,提筆寫下一句上聯:“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讓人拿給毛主席,有意考考他的學問,想讓他知難而退。
結果拿到答案的那一刻,原本淡定喝茶的夏默庵頓時汗流如雨,連忙吩咐人說道:
“來人才學非凡,快快有請。”
夏默庵到底是誰?為什么毛主席要拜訪他呢?毛主席寫了什么讓他汗流如雨?
毛主席:“到實踐中讀無字大書”
毛主席從小就想探討世界的大本源,這也是他畢生為之付諸的努力。
1916年2月,毛主席寫信給蕭子升,紙張上列出了七十七種經史子集要讀,并表示:正確理想信念的確立,首先要博覽群書,學習和掌握各種科學知識。
此后,他便一頭扎進書本的海洋,熟讀我國的經史子集后,他尤覺不夠,便把目光伸向浩瀚的宇宙中,把懷抱投向整個世界。
涉獵十八、十九世紀歐洲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書籍后,他提到:
“我心中一直牢記著三本書,并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這三本書分別是《共產黨宣言》《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史》,其中他對《共產主義宣言》情有獨鐘,讀了不下百遍。
博覽群書,確立起自己的思想信仰就夠了嗎?毛主席表示這遠遠不夠。
毛主席生于湖湘區域,長于湖湘,深受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影響,講求實事求是。
書本上擺在明面上的都是名輩先賢們留下來的寶貴經驗,而時代在進步,社會世情也變換不休,說到底仍需要當代青年到實踐中,去讀這本“無字大書”。
自古以來,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實事求是”,所表達的意思都與毛主席思想中的“實事求是”大相徑庭,或與青年毛主席的實際工作生活相差十萬八千里。
那到底是什么影響了毛主席的“實事求是”思想呢?又是什么樣的機遇促就了毛主席的“到實踐中去”?
早在考據學盛行的時代,岳麓書院學生魏源主張經世致用的旗幟,掀起晚清務實之風,后有曾國藩經世理學的影響,湖湘文化達到了嶄新的境界和一個時代的新高度,并面向社會廣泛傳播。
魏源
后續造就了湖湘文化的三個顯著特點,一是看遍經史百家之書,二是提倡經濟之學,三則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并且大膽創新。
成長于湖南,尤其對于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毛主席,滲透到湖南人日常生活的湖湘文化,是影響和塑造他注重實踐、講究實用的文化性格的一條重要脈絡。
其次,同為岳麓書院學生的毛主席深受歷代先賢的影響,種種思想指引著他面向現實、注重實地調查研究。
毛主席也在《講堂錄》中記載了魏源、曾國藩等人,特別是他的老師楊昌濟等岳麓書院先賢對他的陶染,說道:
“正是先賢們和諸位老師讓我認識到研究和學習國家社會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目的。”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毛主席利用節假日深入農村“游學”,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在創辦《湘江評論》時,他堅決主張“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在創辦新民學會時,他大聲疾呼:
“以革新學術、砥礪前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
但要說對于毛主席“實事求是”思想的形成,起到最具體、最形象、最直觀啟迪的還要數一塊牌匾。
1917年,岳麓書院的校長賓步程寫下“實事求是”幾個大字,高高懸掛于岳麓山書院的講堂之上,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從事實出發,追求真理。
這塊牌匾標志著“實事求是”作為校訓煥發出岳麓書院治學傳統的風采,自然也給青年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導著他到實踐中去。
有這種想法,也有立即前行的動力,可他沒有任何的物質支撐,這個游學之路會因為一無所有而停滯不前嗎?
夏默庵:“出上聯為難一下這個年輕人”
1917年,對于毛主席而言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那一年他的思想和眼界都得到了質的飛躍和提升。
正值暑期,他邀請大一屆的學長蕭子升一同去游學說:
“人生不能單以解決衣食住為滿足,還要追求世界主義,把人生和世界聯系起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
即使身攜無物,他也要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去了解這個真實的社會,安化之行也就由此掀開了簾幕。
安化文武廟大城門南廂房
為什么是安化?有一個重要原因,安化離湘潭很近,其次毛主席有很多安化的同學,能給他提供很多便利,但更主要的是百年前的安化,人多地少,社會矛盾重重,適合作為社會調查的試驗田。
而且他還打聽到當地的文化名流有許多藏書,熱愛讀書的他定是不能錯過。
整整一天,行進了四十里山路,兩人來到了東山村,即出發地與安化的交界處,周圍沒有人家,他們便決定來一個真正的“露營”,以夜空為被,大地為床,睡在曠野。
一路上寫對聯賣錢,又是村民的盛情款待,寫調查日志,兜里早已空空如也,但他們沒有忘記自己一行的目的。
又走了三天,毛主席和蕭子升終于來到梅城,也就是拜訪夏默庵的地方。
蕭子升
當時的夏默庵擔任安化勸學所所長,相當于今天的縣教育局局長,因著高超的學識,他被稱為安化名流。
作為地方的文化名流,加上自身傲嬌的性格,他對于青年毛主席的來訪很是淡漠,他實在抽不出更多時間去見一個沒有名氣的青年學生。
所以毛主席和蕭子升連續兩次來訪,都得到了兩個字的回應:“不見。”
然而毛主席執意相見,第三次來的時候,夏默庵終于有了一絲不忍,也看到了這個青年的真誠。
但由于是大清早,還沒睡醒的夏默庵顯然十分不耐煩,真誠歸真誠,但到底見不見,他做出了一個決定。
放下茶杯,他提筆寫下一個上聯: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
毛主席“游學”時的用品
讓人拿給這位“執著”的青年學生,隨后便拿起茶杯,說:
“這應該能為難一下門口的年輕人了。”
結果毛主席朝紙上一看,竟笑出了聲。
因為這個上聯并不是什么好話,而是文人圈內的雅罵,且難以對出水到渠成的下聯。
青年時期的毛主席自然不服,信步上前,提筆刷刷刷寫出一個下聯,明目張膽地罵了回去。
暗含深意的對聯
毛主席所寫的是:清水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
這副對聯合起來便是:
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
清水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
寫完,自有人將答案拿進去:“先生,這是門口青年所寫。”
與想象中的結果大相徑庭,托著茶杯喝茶的夏默庵當場晃了晃,走近一看,此對聯對仗工整,用典恰當,夏默庵當即大呼:
“好好好!青草池對綠柳枝,蛙句句對鳥聲聲,無論是詞、結構,還是意象都十分工整。”
讀到后半句,兩個疑問句,表面上滴水不漏,但夏默庵立即明白過來,這年輕人暗戳戳地“罵”了回來,還質問了他一句,這下連茶也不喝了,汗涔涔地吩咐人說:
“來人才學非凡,快快有請。”
現在的人可能看不懂夏默庵上聯真正的含義,結合自身的知識素養,見到“綠楊枝”和“鳥聲聲”,只會聯想到春天的勃勃生機,認為這是描寫春天的美景。
但要想想一個脾氣古怪的老頭子,大清早被吵醒要去見一個沒有名氣的青年學生,是帶著起床氣寫下“考題”,怎么可能描寫春天的生機與活力?
身為地方名流,夏默庵罵人自是不帶臟字的,所以他的上聯真正要表達的是:大清早的,門外卻有只鳥一直在叫,到底是春天來了,還是春天去了?簡單來說是指誰在“叫春”。
領會到這一層意思,毛主席并沒有像普通訪客那般臉紅而逃,反而機智地回懟。
你罵我綠楊枝上鳥叫春,我罵你青草池變蛙呱叫,還要問一下你,叫得這么大聲,到底是屬于公家,還是私家?
更巧妙的是毛主席的下聯用到了一個典故,出自《晉書·惠帝記》,說的是晉惠帝在華林園出游,聽見附近有蛤蟆聲,扭過頭來問身邊的官員:“此鳴者為官乎?私乎?”
意思是問官員這蛤蟆的叫聲是屬于公家的,還是私人的?
面對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皇帝,官員也是回復得很巧妙,說蛤蟆在公家的地盤叫喚便屬于公家,在私人的地盤叫喚就屬于私人的。
因此毛主席順帶還質問了一把夏默庵,你感覺自己是在公家的地盤還是私人的地盤?告訴他自己讀懂了他上聯的雅罵,同時運用典故巧妙地還回去了。
這一質問頓時讓夏默庵汗流如雨,一掃往日的倨傲姿態,將毛主席迎了進來,奉為座上賓。
兩人一番交談下來,夏默庵越發賞識這個“膽大”的青年,像對待友人般跟青年毛主席聊了許多經書文史知識,甚至拿出了自己用盡一生心血編著成的《中華六族同胞考說》虛心向毛主席請教。
臨別時,夏默庵送了毛澤東八塊銀元作路費,帶著對新一代年輕人的期許對毛主席說:
“祝你鵬程萬里,為國為民干出一番事業,國家的未來就看你們的了。”
帶著夏默庵的期許,毛主席像是吃了一顆定心丸般繼續前行,前往益陽拜訪縣長,入住龍州書院,暢游滔滔江水,趕赴沅江察看災情……
1917年拜會夏默庵一事,給毛主席留下了恒遠的印記,也造就了后面的遺憾。
書找到,人皆去
暑假窮游后,毛主席踏上了偉大復興之路,全身心投入革命事業。
為了發展革命組織,時隔八年后,毛主席再次來到了安化,但這次行程并不像“窮游”那么輕松,甚至比上次更加緊張倉促,還要面對敵人的追擊,必須要做到隱蔽。
雖然感念夏老,但歷經八年的社會實踐的毛主席,深知革命之于中國的重要性,不能在此刻掉以輕心,更不能連累夏老,因此,兩人并沒有見面。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在1953年,日理萬機的毛主席專門寫了一封信給安化政府,詢問夏默庵的近況,并尋找那本他寫滿了筆記的《中華六族同胞考說》。
極其遺憾的是,安化政府回復說夏老已故,那本承載了夏老一生心血的書也沒有找到。
毛主席聽聞這個消息時,愣了許久,故人已去,最后一面也沒見到,書也不見了,這下連念想也沒有了。
他留下一聲嘆息,夏老的期許他完成了,迫不及待地完成了,可這時間不等人。
這一路走來太漫長了,也太苦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等不及,夏老更是等不及,遺憾終成遺憾。
對于這本書,安化政府怕主席等得著急了,便說不見了,雖說找書的過程十分艱難,但他們仍不愿放棄尋找。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找到了這本書,可這一找便是二十三年。
安化政府迫不及待地把書送往北京時,卻得到了一個驚天霹靂的消息,毛主席逝世了,書終于面世時,尋找之人卻與世長辭了,一切都是那么巧妙地錯過。
但毛主席和夏默庵的對聯卻流傳千古,新中國也成立了,夏老的期許實現了,還繪就了一幅盛世圖景。
參考文獻:
1、紅網湘潭站《重走青年毛澤東安化游學之路》
https://xt.rednet.cn/content/2022/06/19/11405099.html
2、新湖南《毛澤東四次來益陽,安化沅江都去過!》
https://www.hunantoday.cn/news/xhn/202104/14435171.html
3、人民資訊《毛澤東的對聯藝術》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75669849516931&wfr=spider&for=pc
4、益陽在線《青年毛澤東游學“打卡”地——安化文武廟古建筑群》
https://www.iyzx.com/portal.php?mod=view&aid=51652
5、湘伴《五一,一起去走走這段在安化的“青年毛澤東游學之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626875489006977&wfr=spider&for=pc
6、梅山縣域網《梅山紅色文旅》
https://travel.sohu.com/a/502498181_100080812
7、文博旅游-岳麓書院《書院匾額》
http://ylsy.hnu.edu.cn/info/1011/9011.htm
8、大眾日報《名人的巧對兒》
http://www.dzwww.com/nongcundazhong/nongcunqiban/200401070962.htm
9、湖南發展研究院《實事求是:從岳麓書院治學精神到黨的思想路線》
http://hnfzyjy.hnu.edu.cn/info/1137/3122.ht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