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上熱搜了!盡管今天也是SU7 Ultra量產版挑戰紐北賽道的日子,但是網友關注點,仍在小米汽車昨日深夜在社交平臺發布《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中,對“限制馬力”和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爭議作出回應。
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自發布以來,憑借“黃金車標”“1548匹馬力”等標簽引發廣泛關注,但隨之而來的超速違法頻發,以致引發部分城市要求SU7 Ultra車主簽署《駕駛安全承諾書》,也讓這款車型處于輿論風暴中心。
雖然對于速度的追求,一直是推動汽車不斷升級的動力之一,但是安全駕控才是車企負責的唯一準繩。當上千馬力的車型由經驗不足駕駛者來操控,勢必帶來很高的風險。這場風波不僅暴露了小米汽車在產品定義缺乏經驗,在之后彌補過程中更是騎虎難下,更揭示了用戶權益與企業責任之間的深層矛盾。
欠考慮?解釋越多爭議越多
小米此次爭議的核心在于未經充分溝通的“排位模式”功能更新。通過OTA升級,SU7 Ultra的1548匹馬力被鎖定,車主需在指定賽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解鎖全馬力。盡管小米強調此舉是為“保障駕駛安全”,但用戶質疑其決策過程缺乏透明度,甚至被指責為“付費閹割”。同時賽道日費用與上萬元培訓成本的疊加,讓解鎖全馬力成為“氪金游戲”,這些都是在購車時未提前告知的。
更關鍵的是,小米的回應未能完全消解用戶對“技術霸權”的擔憂。正如車主所言:“買頂配電腦卻要考試才能用顯卡”,車企單方面限制用戶對車輛性能的使用權,本質上是一種消費“欺詐”。而通過OTA升級又撤回,又暴露出對車型進行軟件升級有些“隨意”。
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爭議同樣暴露了產品設計與宣傳的脫節。用戶通過實驗發現,該設計既未能有效引導氣流至剎車系統,也未產生顯著下壓力,功能性與宣傳的“高效導流”存在明顯差距。小米雖解釋其設計初衷是“復刻原型車造型”,但用戶認為這一回應避重就輕,未能直面功能實用性不足的核心問題。
此外,改鋁制前艙蓋和2萬積分的補償措施,被部分用戶視為“亡羊補牢”,反而加深了對品牌技術能力的質疑。這種信任落差,反映了小米造車時對工程細節的認知不足,以及用戶對“參數營銷”的疲勞。
設門檻?小米汽車不能總是“亡羊補牢”
小米的應對措施已邁出第一步:暫停爭議更新、提供改配選項、承諾優化溝通機制。但是對于SU7 Ultra未來使用,小米還是必須要做好引導。
當1548匹馬力以52.99萬元的“掀桌價”觸達大眾市場時,車企就不能只是簡單營銷沖銷量的問題,而是需承擔遠超傳統超跑廠商的安全教育責任。例如,參考無人機的電子圍欄技術,通過地理圍欄限制公共道路極速,或在車機系統中嵌入主動干預算法,如危險駕駛行為識別。
此外小米不應只是單一對車輛性能輸出進行限制,而是對于購買車主是否有能力駕馭這樣大馬力車型,進行一些購車門檻要求,將對于用戶日常全駕駛要求“前置”,而不是等到出現事故,再被動追責。
SU7 Ultra承載著小米沖擊高端市場的野心,但其爭議亦暴露了科技公司跨界造車的認知盲區。從“黃金車標”的營銷狂歡到“限速風波”的信任反噬,小米需明確區分“性能體驗”與“日常使用”的場景邊界,同時避免簡單以“安全”之名削弱產品核心價值。
小米SU7 Ultra的爭議,既不能因噎廢食地限制技術突破,也不能將安全責任簡單推給用戶。唯有通過透明溝通、技術分級與制度匹配,才能實現“性能平權”與公共安全的雙贏。對小米而言,這場風波或許正是重構品牌責任、邁向成熟車企的必經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