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早就知道近親不能繁殖后代,為什么?
因為人體中隱匿著眾多隱性基因,其中不乏隱性致病基因。倘若體內同時存在顯性基因,隱性基因便會被 “壓制”,不會表達出來,因而我們在外觀和健康狀態上與常人無異。
然而,一旦兩個隱性基因相遇并結合,繁殖出的后代極有可能攜帶致病基因,且病癥會顯現出來,血友病便是典型的例子。
血友病又被稱作 “皇室血友病”,在歐洲皇室中極為常見。
它本質上是由隱性基因引發的疾病,由于歐洲皇室近親結婚現象頻繁,致使這一隱性基因的性狀在皇室后代中大量表達,眾多皇室成員深受其害。
直至生物技術取得顯著進步,我們才深刻認識到近親繁殖可能引發的遺傳疾病問題,這也促使許多國家紛紛立法禁止近親結婚。
令人稱奇的是,動物雖不具備人類的智慧,卻仿佛天生就懂得規避近親繁殖。
以獅子為例,成年后的雄獅會毅然離開自己出生的種群,通過挑戰其他獅群的獅王,從而加入新的群體。而在遠古時期,人類祖先則是成年女性離開家族,融入另一個家族。
無論是雄性離開家族,還是雌性另覓家族,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防止近親繁殖。然而,人類的一些行為卻打破了動物界這種自然形成的規律。
上世紀,加拿大多倫多一位愛貓人士家中的貓咪產下了一窩小貓,奇特的是,這窩小貓幾乎都沒有毛發。
這位敏銳的貓主人立刻意識到,這或許是培育無毛貓的契機,如此一來,那些對貓毛過敏卻又熱愛貓咪的人,也能擁有自己的寵物貓了。
為了培育出無毛貓品種,他挑選了這窩小貓中毛發最為稀疏的一只,讓它與貓媽媽進行交配,由此誕生的后代便是加拿大無毛貓。這種貓因基因突變,全身幾乎沒有毛發,皮膚多有褶皺,但極具彈性。
不過,這種獨特的外貌并非人人都能接受,有人覺得它們長得像外星人,實在稱不上可愛。
在自然環境中,加拿大無毛貓的生存面臨重重困境。野外環境復雜多變,沒有毛發的遮擋,它們難以保持體溫,在寒冷的季節很容易被凍死。
而且,稀疏的毛發無法幫助它們有效隱藏自己,這使得它們追蹤獵物的能力大打折扣。但在人類社會中,這種貓卻備受青睞。
一部分人喜愛貓咪的陪伴,卻厭煩打掃貓毛;還有些人對貓毛過敏,加拿大無毛貓的出現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盡管加拿大無毛貓深受一些人喜愛,但貓協會卻拒絕承認這個品種。
原因在于,加拿大無毛貓是回交的產物,其體內攜帶了大量致病基因。最突出的問題便是幼崽死亡率高,并且對環境的感知能力也有所下降。
為了改善加拿大無毛貓的基因狀況,一些育種者耗費了近 30 年的時間,先將加拿大無毛貓與普通貓繁育,使其后代擁有更多健康基因,之后再通過雜交的方式,讓它們重新變回無毛貓。經過如此繁雜的過程,目的就是讓這種貓攜帶更多健康基因,以避免基因疾病。
2008 年,國際貓協會終于認可了這個品種,加拿大無毛貓也正式更名為 “斯芬克斯貓”。
回交,作為近親繁殖的一種方式,雖然給動物帶來了不少痛苦,但若運用得當,也能為生物帶來諸多益處。在地球上,許多生物由于各種原因瀕臨滅絕,甚至有不少物種已經面臨功能性滅絕,現有個體數量難以支撐種群擺脫滅絕的危機。此時,回交便成為了拯救它們的一種可能手段。
以伍德蘇鐵為例,這是一種雌雄異體的植物,目前全球僅存一棵雄樹。
一旦這棵雄樹自然死亡,伍德蘇鐵就會宣告滅絕。為了保護這一物種,回交成為了唯一的希望。具體做法是讓伍德蘇鐵與其他蘇鐵雜交,將產生的后代繼續與伍德蘇鐵回交,如此重復 4 - 5 次,便能培育出基因與伍德蘇鐵極為接近的品種。
此外,我們日常食用的許多植物品種,也是通過回交培育而來。從這個角度看,回交對生物既有傷害的一面,也有造福的一面,關鍵在于人類如何合理運用這項技術。
回交作為一種育種手段,對于動物而言,通常應盡量避免。
因為動物具備神經系統,能夠感知疼痛,而回交往往會提純隱性致病基因,導致后代患上遺傳性疾病,嚴重影響動物的生存。但在特定條件下,回交又能發揮積極作用,比如保護瀕危動物,延緩它們滅絕的腳步,同時還能保留動物的有利性狀,大大加快育種進程。
人類讓動物進行回交,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期望的性狀,滿足特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合適的情形下,確實能夠為生物的生存和延續提供幫助。
我們必須謹慎權衡回交的利弊,在追求人類利益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動物的傷害,實現科學技術與生物保護的平衡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