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馬承源在香港的一家古玩店里閑逛,卻看到角落里有一套青銅編鐘。旁人都道這是贗品,可馬承源卻對其十分的感興趣。店主暗喜,直言表示:“你要是喜歡5萬也可以。”
馬承源是研究青銅器的專家,對于青銅文物的鉆研到了如癡如醉地地步,練就了一雙辨別的青銅器的慧眼。
青銅器因為年代久遠,許多珍貴文物流落在外,被當成破銅爛鐵賣掉的也不少。
作為了解青銅器價值的專家,馬承源那叫一個心疼啊,他從事工作以來,就在全國各地“搶救”青銅器。
那些被人們認為是“破爛”的青銅器,被馬承源一次次“撿漏”,讓這些無價之寶重見天日。
最難得的是,馬承源不計回報,他的工作不是為了取得多大成就,而是為了讓青銅器得以保存。
50、60年代的時候,有些收藏家手中的青銅器,有被毀壞的危險,馬承源為了保證青銅器的完好,想盡辦法將青銅器送到博物館。
但是當青銅器安全無虞之后,馬承源又會將青銅器原樣送回藏主的手中,那些收藏家被馬承源感動,紛紛將自己的藏品捐贈給國家。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商鞅方升,就是因為馬承源的保護,最后被捐贈給了博物館。
馬承源的保護文物的風度令人感動,而他為了爭取文物,不惜代價的態度,更令人敬佩。
90年代,很多不法之徒利用文物牟利,盜取文物賣到黑市,馬承源高度關注民間的古玩市場,搶救流失文物。
古玩市場上魚龍混雜,存在很多仿冒品,要想辨別真偽不容易,馬承源多年來刻苦研究,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有一回,馬承源在香港古玩市場上尋找珍貴文物,一套不起眼的青銅編鐘引起了馬承源的注意。
店主根本沒把這套編鐘當回事,著重吆喝那些剛出土的金銀玉石。
馬承源對青銅器如數家珍,青銅器不是張揚的珍寶,不會因為價值越高而更耀眼。
馬承源拿起那一只編鐘仔細觀摩,從泥土中看到了“晉侯”兩個字。
馬承源是個行家,從編鐘的花紋字樣,到重量形制上,他確信這是貨真價實的晉侯蘇編鐘。
馬承源當下就向店主詢價,店主以為馬承源是個編鐘手機愛好者,因此張口就要了6萬元港幣。
90年代,6萬元可是天價了,一同前往的朋友連忙拉住馬承源,示意他太坑了,不要買。
“這也不能保證真假,你真的想要嗎?”
朋友低聲勸說馬承源不要買,精明的古董店老板雖然不會鑒別文物,但是卻看出了馬承源的不舍。
老板立刻殷勤地還價,說若是馬承源喜歡,5萬元港幣也能賣。
馬承源卻沒有接受還價,說出了讓老板和朋友都驚訝的話。
“就6萬吧,但是我一次性拿不出6萬,你要給我留著,不能賣給其他人。”
朋友十分震驚地看著馬承源,不敢相信,馬承源真的要花6萬買一套臟兮兮的編鐘。
馬承源沒有改變想法,已經開始要和老板寫字據。
一起來的朋友范季融,也是青銅器收藏家,他看出了馬承源對這套編鐘的堅持,因此慷慨解囊,為馬承源墊付了6萬元。
馬承源連連感謝,直到兩人離開古玩店后,馬承源才告訴范季融,其實6萬元已經是他們撿漏了。
“這套晉侯蘇編鐘價值不菲,別說6萬元,就是60萬,甚至是600萬,都沒法買到,我這會撿便宜了。”
范季融也仔細打量了這套編鐘,他也是青銅器愛好者,可是論鑒別青銅器的慧眼,還是馬承源最為敏銳。
后來這套編鐘經過清洗和修護,這套編鐘的價值逐漸被世人得知。
根據編鐘的樣式和青銅上刻的銘文,這套編鐘是西周時期的文物。
因為編鐘上的銘文十分特殊,之前的文物發掘從未見到過,因此很多人無法確認編鐘的真偽。
馬承源慧眼識珠,根據自己專業所學,判斷出編鐘的來歷,因此不惜重金購買,將編鐘待會會博物館。
這些未曾被發現的花紋和銘文,填補了西周青銅文化的一段空白,豐富了青銅器的研究。
參考資料:晉侯蘇鐘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