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發消息稱,朋友在某銀行購買金條,發現金條內部有雜質,引發關注。對此,相關銀行回應“進一步核實”。
某黃金企業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銀行的金條是由精煉廠供貨,流程嚴謹,同時銀行也會進行質檢,有抽檢和物理化學檢驗。如查出一根假金條,相關責任人面臨刑事責任。”
該黃金企業人士分析,投資者從銀行買到“摻假金條”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金條在個人持有期間被調包或換貨;另一種是內部操作失誤或作假,雖然銀行內部員工換貨的可能性低,若確實是銀行銷售出假金條,將面臨巨額賠償及重大聲譽風險。
“銀行自己的金條有編號發票不可能有假,我沒有碰到過(假的)。”上海某黃金回收商表示,“除非這個產品是第三方購買的。”
記者注意到,部分銀行回收金條需要提供購買憑證和原始包裝。即使有了購買憑證,如果金條的原始包裝已被拆除或破損,銀行同樣可能拒絕回購。多家銀行規定回購的金條必須“包裝完好”,塑封不可拆開。
北京黃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躍鋒指出,銀行對回購金條的檢測通常依賴外觀檢查、重量核對及證書驗證,而非破壞性檢測。
“鑒于黃金價格拉升速度過快,銀行回購量增大,逐漸暴露出行業潛規則,例如品牌金店換購需增購30%新金,典當行則壓低回收價并收取手續費,非正規渠道甚至通過燒熔黃金后扣減純度獲利,而銀行黃金回購條款普遍苛刻,部分機構通過限制條件變相降低自身責任。此種現象,暴露了黃金產業鏈中生產、檢測、回購環節的多重風險。盡管銀行強調‘摻假概率極低’,但技術性造假與維權成本的不對等,仍可能使部分問題產品流入市場。”李躍鋒說。
李躍鋒建議,對于銀行來說,鑒于風險控制需求,銀行要求回購金條“包裝完好”“附帶證書”,旨在防止調包或二次污染。例如有銀行明確僅回購本行銷售且包裝完好的金條,另有銀行對非本行品牌金條設定更高回購價差(10元/克)以覆蓋鑒定成本。
對于消費者來說需要有風險防范意識。購買時,優先選擇上海黃金交易所認證渠道,驗證防偽標識并通過官網核驗證書;保存時,保留完整包裝、購買憑證及拆封視頻,避免因證據缺失影響回購;檢測時,組合使用磁吸、密度測試等簡易方法初步篩查,發現異常及時送檢權威機構。
對于行業來說則亟待通過透明化流程和強化監管重建信任,建立更嚴格的質量追溯體系,例如要求每根金條附帶可追溯生產批次的電子標簽,并推動檢測技術普及至基層網點。
(編輯:朱紫云 審核: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