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0日公布的《長沙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提出長沙核心功能定位為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型科技創新高地。規劃通過構建湘江西岸科創走廊與湘江東岸先進制造業走廊,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智能制造等核心功能。
根據規劃,長沙主城被劃分為多個功能組團。其中,湘江科學城 - 解放垸作為河西科創走廊的關鍵節點,戰略能級顯著提升,將全力承擔起長沙區域型創新高地的重要職能。
在 "三高四新" 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湘江科學城也發揮著創新磁極的作用,有力推動長沙向南拓展的戰略布局。
2020 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明確指示:"要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 這一重要指示為長沙發展指明方向,成為推動區域建設的強勁動力。
在戰略指引下,大王山南片區加速實現轉型升級。從生態修復示范區域蛻變為科創樞紐,從文旅品牌打造到宜居城市樣本建設,大王山正以 “科、產、城、人” 四維融合的發展模式,快速崛起。
科創引擎
湘江科學城首開區的戰略布局
湘江科學城被確立為全省科技創新 “一號工程”,承載著驅動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使命。
面積達 5.8 平方公里的首開區作為湘江科學城建設的 “破題之筆”,既是科技創新的先行陣地,更是整體規劃的關鍵起點。
(湘江科學城首開區總體鳥瞰圖)
首開區以日新月異的建設速度,生動詮釋了長沙推進重大戰略的堅定決心與高效執行力,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強勁引擎。
其中,作為湘江科學城的標志性產業項目,湘江科學中心自開工以來便爭分奪秒、全速推進建設進程。如今 “五大建” 正如雨后春筍般拔節生長,勾勒出未來產業發展的蓬勃圖景。
湘江院士港
攻克"卡脖子"的"技術堡壘"
總建面8.7萬㎡的湘江院士港,是服務于前沿領域的院士團隊,打造集科研攻關、技術研發等功能于一體的科研基地。2024年12月項目已經封頂,計劃在2026年完成建設。
交易展示中心
科技界的“超級秀場”
項目總建筑面積 11.9 萬㎡,以打造全國科技成果交易展示標桿平臺為定位,融合科學與藝術元素,致力于打造城市新地標。項目預計于2026年建成投用。
科學交流中心
全球智慧的"風暴眼"
總建筑面積達11.8萬㎡的科學交流中心,是承擔科技交流與會務服務功能的場所,建有國際會議中心及星級酒店。項目預計于2026年建成投用。
湘江創新港
企業"孵化艙"
湘江創新港,總建面8.2萬㎡,是聚焦科技企業孵化培育,構建共享辦公、中試基地、實驗室等創新載體。項目于2025年1月全面封頂,預計2026年建成投用。
科技服務中心
創業生態的"全能保姆"
2.8萬㎡的科技服務中心,集成政務服務、人才服務、智慧城市管理等綜合功能于一體,為片區發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務支持。項目已于2024年12月封頂,預計于2026年建成投用。
隨著五大建筑群陸續竣工,湘江科學城將形成完整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生態鏈。未來,這里將匯聚數萬名頂尖科研人才與創新團隊,大批 “科技新貴” 將在此形成人才高地,為片區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推動片區發展。
產教研共生
高校與產業的雙向奔赴
在大王山,高校不再僅僅是城市發展的“功能配套”,而是創新生態體系中的核心引擎。通過教育、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這里正在形成一個以創新驅動為內核的發展模式,推動區域從“要素集聚”向“創新裂變”的質變躍升。
湖南大學科創港
前沿科技的"智慧大腦"
湖南大學科創港總占地面積約1600畝,規劃布局“重大科學裝置”“技術研究平臺”“前沿交叉學院”三大板塊,重點布局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未來技術等學科領域。
目前,項目一期建設已經全面完成樁基施工,進入基礎及主體建設階段,預計于2026年9月湖南大學定名100周年之際正式投入運營。屆時,將有7500名學子與2500名教職及科研人員入駐,整體建成后預計容納高層次人才20000人。
湖南師范大學科創港
工科為核心導入高端人才
湖南師范大學科創港項目一期工程總投資約56億元,用地面積約1200畝,將以新工科為核心,醫科與文科協同,導入2萬人以上的高端人才,成為湘江科學城重要的功能配套板塊,進一步強化區域的人才儲備與創新能力。
長沙市一中(湘江科學城校區)
"一校兩址"模式
在基礎教育領域,長沙市一中(湘江科學城校區)是湘江科學城內重要的教育配套,也是長沙市一中“一校兩址”的創新之舉,建有初中部和高中部,規劃建設96個教學班,可容納4200名學生在校學習和食宿。目前項目所有樓棟都已完成封頂,計劃2025年9月開學。
新校區占地10萬平方米,與本部形成“雙星聯動”的教育格局。這一布局不僅解決了高層次人才子女教育的后顧之憂,更成為吸引優質人才的重要磁石,助力區域打造人才高地。
湖南鋼鐵技術研究院
世界500強的"創新先鋒"
15億投資構建"技術研究+產業孵化+管理服務"三位一體平臺,重點以突破先進金屬材料及相關領域前瞻性、基礎性、關鍵共性技術為研究方向。
項目集聚國內外高水平院校、科研機構、國際化企業科技創新資源,發展科技創新產業,打造世界一流創新型研究院。項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中,未來預計新增大量高端技術崗位,促進片區產城融合。
重大項目簽約
中部科創標桿雛形初現
2025年3月18日,湘江科學城舉行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現場簽下36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達415億元,涵蓋智能網聯汽車(國家級檢測中心)、航空動力(大飛機“卡脖子”技術攻關)、新材料(納米技術全球布局)等多個關鍵賽道。
這些項目的落地,標志著“人才+技術+產業”三輪驅動模式全面提速,為中部地區打造科技創新標桿奠定了堅實基礎。
到2026年,隨著這些重點項目相繼投用,以及配套設施全面落地,大王山湘江科學城將完成從“要素集聚”到“創新裂變”的轉型,成為中部地區科技創新的標桿性區域。
宜居革命
重構大王山人才引力場
當“職住平衡”成為全國科創城市的核心命題,大王山以獨特的“長沙解法”,打造出一個兼具效率與品質的宜居生態。
在長沙主城區平均通勤時間約為30分鐘的背景下,大王山通過地鐵3號線及延長線、云巴無人駕駛系統,以及30余條市政道路的全面覆蓋,構建起一張高效立體的交通網絡。實現了“15分鐘通勤圈”,為人才提供了便捷的生活與工作銜接。
優質教育和醫療服務是吸引人才長期定居的關鍵。大王山目前已建成10所中小學,規劃總數達38所,這里匯聚長沙市一中、湖南師大附中、博才教育等名校資源,形成強大的基礎教育矩陣。
同時,湖南省兒童醫院(西院區)簽約落地,進一步完善了區域醫療配套,構建起“15分鐘醫療教育服務體系”,解決了人才的后顧之憂,更為其家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自然資源是大王山的優勢,為打造“15分鐘生態休閑圈”,大王山以84%的中低密地塊(容積率2.5以下)為規劃理念,遠超長沙六區一縣33%的平均水平。
這一標準的規劃使得區域內綠地覆蓋率更高,居住環境更加舒適宜人。結合公園綠地、濱水山景等生態資源,讓居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夠輕松享受自然與生活的融合。
“15分鐘通勤圈”+“15分鐘醫療教育服務體系”+“15分鐘生態休閑圈”模式,不僅解決了傳統意義上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更創造了“最優一公里”的理想生活方式。這種全方位的宜居革命,讓每一位來到大王山的人才都能感受到創新與生活的完美平衡。
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明:自2009年以來,片區頭部房企如建發、保利、龍湖等相繼入駐,帶來了87%的高品質住宅項目。
據統計,僅2025年前16周,日均就有72組家庭實地探訪,充分印證了大王山作為人才引力場的獨特魅力。這種“創新與生活同頻”的吸引力,正在為區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未來圖景
產城人融合的終極樣本
從 2009 年生態修復筑基,到 2016 年文旅引爆路網成型;從 2021 年科創磁場集聚,到 2025 年中部科創標桿崛起,大王山的 2.0 進化史,正是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 2009-2015 破繭新生:生態修復筑基。2009年,大王山以生態修復為起點,告別了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發展模式。
- 2016-2021 價值裂變:文旅引爆+路網提質。2016年,湘江歡樂城的破土動工拉開了大王山文旅發展的序幕。隨后,片區內各道路路網工程統籌推進,軌道交通3號線南延線的動工,將大王山納入長沙主城區20分鐘生活圈。
- 2022-2025 能級躍升:科創磁場雛形已現。湘江科學城規劃建設工作正式啟動,2023年湘江科學中心、湖南大學科創港、湘江未來社區等7大項目同時動工,2024-2025各大項目相繼封頂,片區“科創磁場”進度條狂飆,中部科創標桿崛起。
在這里,創新不再是冰冷的技術堆砌,而是與生活共生長的生命體;城市不再是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是讓個體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命運共同體。這,正是長沙南拓十年的深層密碼,更是獻給未來的城市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