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脈三園”起步,江浦路街道用了六年時間探索建立了“從共商起步,從共建開始、以法治為依托、以共管為長效,以共享為目的”的江浦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江浦路街道各居民區黨組織圍繞“四共一治”的工作模式,充分發揮了居民區黨組織的新時代先鋒堡壘作用。
“雙樓共建”
打造家門口的黨建議事廳
江浦路街道遼一居民區下轄的大連路1188弄小區是一個老舊公房小區,小區21號樓是街道第一個加裝電梯的樓組,全樓24戶中有12名在冊黨員。由于建成時間早,該小區存在樓內設施老舊,偶有雨水倒灌等老舊小區共性問題。
與大連路1188弄小區一墻之隔的海上海弘基廣場于2012年成立海上海商務樓宇黨總支,目前共有在冊黨員94名。作為“兩企三新”基層黨組織,其搭建的“行業薈萃”同行業黨員交流平臺,緊緊圍繞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主題,鼓勵黨員根據自身專業特長參與社區建設治理。
2023年,遼一居民區黨總支以打造“樓組黨建微議事廳”為契機,與海上海商務樓宇黨總支攜手,共同開展“雙樓共建”——海上海“三圈融合”、樓牽樓“三微治理”項目,鼓勵樓宇黨員發揮設計專長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
這一舉動也激發了21號樓居民改造自己家園的熱情。遼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雯說:“基層治理可以從最小的公共空間——樓道做起,以點帶面,打造更好的社區。”
“兵分兩路”宣傳動員
消除居民的擔憂顧慮
按理說,遼一居民區黨總支的初衷很好,海上海商務樓宇黨總支也有著非常豐富的共建經驗,項目應當順利推進。但事實上,“雙樓共建”項目的落地并非一帆風順。
項目啟動初期,居民多持觀望態度,特別是老年群體對于樓組議事廳的協商效能和空間共建帶來的實質改變不了解,自治熱情較低。面對這樣的情況,黨總支決定先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再進行下一步計劃,與其黨組織包辦,不如調動群眾們的主觀能動性。
經過黨總支會議討論,大家決定兵分兩路。一方面,由總支委員和21號樓所在的第一黨支部第一黨小組的黨小組長共同上門動員樓里的12名黨員先帶頭參與到前期的項目會議中,讓他們先了解、先行動。另一方面,由居委干部和樓組長一起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告知居民此次樓道更新改造的好處。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3年5月,由黨總支牽頭,依托“三師三顧問”協同治理機制,召開了全樓居民議事會,復旦大學專家團隊及設計師團隊共同參與,與居民們面對面答疑解惑,徹底打消了大家的顧慮。居民們從剛開始的“我來問問題”逐漸向“我來出主意”轉變。
激活居民自治動力
讓“小空間”發揮出“大作用”
樓道更新改造怎么改?居民們對設計的實用性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設計師通過不斷溝通加深了對居民意見的理解,最終達成了多項共識:一是入口加裝雨棚解決雨水倒灌的問題;二是信箱移位解決加裝電梯后信箱位置不合理的問題;三是在一樓公共空間增加座位、儲物柜和展板,美化環境,滿足樓組居民議事的需求。
如今,21號樓的樓道經過改造煥然一新,居民們共商共議的氛圍得以保留下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共同心聲,讓居民們可以“足不出樓”共商樓內及社區事務,共享改造后的美麗環境,真正讓這個居民協商議事、互助互惠、共筑共享的公共“小空間”發揮出“大作用”。
21號樓成功完成改造整治,其秘訣在于得到了樓組居民的參與與認可,以及黨建引領下政府搭臺、社會參與、社區響應的基層治理模式。
“雙樓共建”項目是社區實現共治共管、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一次成功探索。朱雯表示,在推進共建的進程中,要深度挖掘各方資源優勢,充分調動居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促進政府、社會與社區之間的良性互動。
目前,遼一居民區正在攜手海上海商務樓宇黨總支開展“雙樓共建”的姊妹篇——黨建微花園共創項目,遼一居民區會繼續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需求為導向,以居民滿意為目標,不斷探索社會治理新方法新形式,進一步提高黨員為民服務的意識,不斷提升居民群眾認可度、歸屬感和幸福感。
資料 |江浦路街道
編輯 |奚宇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