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超過1.6億年歷史的足跡化石,幫助科學家縮小了翼龍適應陸地生活的時間范圍。這些在中生代令人驚嘆的飛行動物,常被想象成在恐龍頭頂翱翔的存在,但最新研究表明,部分遠古翼龍在地面行走同樣自如。5月1日,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翼龍足跡的偽彩色深度圖。圖片來源:萊斯特大學
在這項突破性研究中,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們成功地將化石足跡與特定類型的翼龍聯系起來。通過三維建模、詳細分析以及與翼龍骨架的對比,研究團隊證明至少三種不同類型的足跡與不同的翼龍類群相對應——巨型陸地漫步者、梳齒狀喙的海岸涉禽,以及特化的甲殼類捕食者的足跡,揭示了翼龍的生活、運動和演化方式。
這項新研究支持了一個觀點:約1.6億年前,即翼龍在恐龍時代中期經歷了一次重大的生態轉變,因此多個類群變得更適應陸地生活。第一作者、萊斯特大學古生物學與生物圈演化中心博士生Robert Smyth解釋道:“足跡為研究翼龍的自然棲息地提供了獨特窗口。它們不僅揭示了這些生物的生活地點和運動方式,還為了解其行為及在早已消失的生態系統中的日常活動提供了線索。”
通過將足跡與特定類群關聯,科學家們現在有了一個強有力的新方法,用于研究這些飛行爬行動物如何在不同時代的生態系統中生活、移動和適應。
論文共同作者、萊斯特大學博物館研究學院的David Unwin博士表示:“在首次發現翼龍足跡 88 年后,我們終于確切知道了是誰留下了這些足跡,以及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來自一類名為“新神龍翼龍類”的翼龍,其中包括史上最大的飛行動物之一、翼展達10米的風神翼龍。它們的足跡在全球沿海和內陸地區被發現,支持了“這些長腿生物不僅主宰天空,還頻繁棲息地面,與許多恐龍共享同一環境”的觀點。部分足跡一直延續到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該事件導致翼龍和恐龍一同滅絕。
此外,還有一類名為“梳頜翼龍類”的翼龍,以長喙和針狀牙齒著稱,其足跡最常見于沿海沉積層。這些動物可能沿著泥濘的海岸或淺水瀉湖行走,利用其特化的捕食策略捕捉小型魚類或漂浮獵物。此類足跡的豐富性表明,這些海岸翼龍在其棲息地中的數量,遠比罕見的骨骼化石所顯示的更為普遍。
另一類足跡發現于保存同一翼龍骨骼化石的巖層中,足跡與骨骼的緊密關聯為確定造跡者提供了有力證據。這類被稱為“準噶爾翼龍類”的翼龍,擁有強健的四肢和喙部:無齒的彎曲喙尖適合撬取獵物,而喙部后方的大圓齒則完美用于壓碎貝類等堅硬食物。
Smyth指出:“研究翼龍時,足跡常被忽視,但它們提供了關于這些生物運動、行為及與環境互動的海量信息。通過細致分析足跡,我們現在能發現從其他途徑無法獲知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5.04.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