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能源車的爆發式增長,新能源車險規模也水漲船高,而背后隱藏的痛點還需化解,也正在化解。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新能源車零售334.2萬輛,同比增長37%,遠高于整體同比增長7%的增速。在近日國新辦召開的發布會上,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介紹,前4月新能源車險承保超過1000萬輛。相比去年全年承保新能源汽車達3105萬輛,保費收入1409億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106萬億元,今年各項核心數據將有大幅增長。
不過,新能源車險尚處于一大怪圈,承保越多,虧損越大。去年全行業承保虧損達57億元。
面對新能源車輛快速增長,而交通事故頻頻發生,尤其智能駕駛帶來的不確定性,將讓新能源車險進一步背負壓力。
不過,面對新能源車險市場巨大的增長潛力,加之新能源車企的跨界攪局,頭部險企普遍表現出了更加積極的布局態度,并試圖通過精細化定價、降低理賠成本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新能源車險承保效益。
有業內人士也指出,在新能源車險市場加速擴容的背景下,接下來誰率先在承保利潤上獲得突破,誰便能更好地占據可持續發展先機,而風控能力無疑是行業競爭的關鍵賽點。
保費增速你追我趕
01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以及利好政策頻出,“新能源車險乃兵家必爭之地”已成為頭部險企的共識。
以財險“老大哥”人保財險為例,在業績會上,中國人保總裁于澤介紹,2024年人保財險承保新能源車1159.05萬輛,同比增長57.3%。保費收入為508.57億元,同比增長58.7%,保費占比達17.2%。
同樣保持較高增速的還有太保產險。太保產險總經理陳輝在業績發布會上透露,2024年該公司新能源車險的整體合計保費為183.17億元,占全部車險保費的17.03%,增速達到了48.55%。
中國太平盡管沒有披露具體的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和增速,但中國太平副總經理朱捷也在業績發布會上特別提到,“中國太平積極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近年來承保規模顯著增長,2021年至2024年新能源車險客戶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61%”。
“新能源車險是未來車險市場增量的主要來源,將會保持高速增長,我們初步判斷2025年新能源車險的保費規模將達到1900億元左右,增速保持在30%以上,占車險總保費比例將提升至20%左右。” 對于新能源車險的發展潛力,朱捷進一步指出。
作為財險“老三家”之一,在業績發布會上,中國平安管理層對新能源車險業務并沒有提及太多,但在2024年年報中,平安產險也表達了對新能源車險的高度重視。年報提到,平安產險積極探索風險減量服務,不斷完善新能源專屬定價模型、理賠體系與客戶運營體系,提升車險盈利能力。
中保新知還注意到,2024年,中國平安綠色保險業務(主要包括新能源車險、氣候變化風險類保險等),實現保費收入586.08億元,同比增長57.14%。
對于當前新能源車險市場的競爭格局,日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布的《新能源車險創新方向與發展建議》研究報告也提到,當前新能源車險市場主要由頭部傳統保險公司主導。
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在新能源車險市場的份額分別為35%、26.5%和13.1%,合計達到74.6%,較傳統車險市場份額高出約6個百分點。
當然,不止頭部險企積極發力新能源車險業務,互聯網基因較強的眾安在線,以及保險科技公司車車科技也在持續開拓新能源車險業務。
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眾安在線新能源車險總保費同比大幅提升約188.4%,在整體車險保費中的占比突破12%;車車科技公布的2024年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報告顯示,2024年全年其新能源汽車保單數量同比增長158.9%至110萬單,對應保費規模33億元,同比增長127.8%。
承保風控成競爭硬核
02
與新能源車險持續高攀的保費增速形成反差的是,當前,新能源車險業務依然面臨著承保虧損的壓力。
此前中國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保信聯合發布的新能源車險2024年有關賠付信息顯示,2024年,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達57億元,共承保車系2795個,賠付率超過100%的高賠付率車系有137個。
不過,面對新能源車險整體承保虧損的大環境,頭部險企并不悲觀。在業績發布會上,陳輝就談及,新能源車企的經營情況較前幾年有了明顯的改變,在2024年,太保產險的綜合成本同比下降4個百分點。
朱捷介紹,近年來太平財險的新能源車險經營能力和經營效益穩步提升,承保車輛出險率逐年下降,2024年同比下降8.2%,2025年1—2月同比下降15.1%。
相較上述兩家險企,人保財險釋放的信心更足,于澤直接給出了“力爭2025年實現新能源車綜合成本率降至100%以內”的經營目標。
從提升新能源車險承保效益的舉措上看,頭部險企主要從精細化定價和降低維修理賠成本兩方面著手。于澤談到,人保財險新能源車市場份額較高,渠道掌控能力和定價能力也很強,與維修和電池廠家等進行了深度的合作。
針對新能源車的經營模式,太保產險一方面通過建立垂直化經營管理的模式,實現更低的運營成本和更高效的運營服務;另一方面嘗試集中化的理賠模式,對理賠相關標準、配件價格以及出險數據等,與車企實時互通互聯,以此來不斷降低新能源車的理賠成本,提升維修的經濟性。
“新能源車承保上重點強化提升差異化定價能力、管控經營成本、深化車企合作等策略。” 朱捷稱。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改善新能源車險業務的承保效益,于澤還提到,如果政策方面能再進一步擴大新能源車險定價系數的浮動范圍,公司新能源車的盈利水平會明顯提升。
可見,對于新能源車險賽道,頭部險企正一手抓保費增速、一手抓承保風控。特別是后者,或將成為重要的競爭賽點,畢竟財險“老大哥”已經做好了沖刺承保盈利的準備。
近期,圍繞中小險企如何更好地切入新能源車險市場,現代財險總經理張宗韜在一場行業演講中也談及,中小險企可以通過提供獨特的服務或在特定技術領域擁有優勢,在新能源車險細分市場中建立起較強的競爭力。他同樣強調,保險行業的核心在于風險管理,中小產險公司需要在風險管理和定價能力上下功夫,以降低風險并提高盈利能力。
智駕時代能否重構車險格局?
03
事實上,業界除了關心頭部險企布局新能源車險的進展外,隨著“全民智駕元年”的到來,頭部險企對智駕險的探索情況也備受關注。
對此,于澤透露,在產品儲備方面,人保財險正在開發L3及以上的智能網聯汽車專屬車險產品,提前布局未來智能駕駛技術升級所帶來的新型保險風險及保險需求;在理賠方面,人保財險還配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汽研、中國銀保信共同制定了《智能網聯汽車交通事故保險賠償判定技術規范》,為未來智能網聯汽車事故定責提供行業標準。
“人保財險和部分國內自主品牌共同驗證,使用智能駕駛后出險率有小幅下降,但主要問題不在于個體的風險,而是在OTA升級或系統故障帶來的群體性風險。智能駕駛仍是潛在的車險增量市場。” 于澤進一步指出。
陳輝也表示,當前市場還有更多智駕方面的產品和保障需求,太保產險已經與多家車企建立了相關的應用實驗室,也將進一步充實人才,為新能源車的發展貢獻太保力量。
其實,從車企需求端來看,近兩年也有不少車企圍繞智能駕駛場景與險企展開合作,開發定制化的保障計劃。
比如今年2月,小米汽車宣布將聯合頭部險企發布智駕保障服務,提供最高保障金額達300萬元;同月,有相關媒體報道,小鵬汽車基于長期積累的智能駕駛技術與用戶數據,將聯合頭部保險機構推出定制化智能保險產品;去年11月,平安產險也宣布與賽力斯推出行業首個智駕保障服務計劃——智駕無憂服務權益,覆蓋智能泊車、智能駕駛等智駕全場景保障需求。
然而,當智駕險加速試水之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聲音為傳統車險的生存發展感到擔憂。
在業內人士看來,智駕險與傳統車險有著本質的區別,后者主要以駕駛員責任為核心,而智駕險主要將風險責任轉移至車企或系統,更偏于責任險范疇。在此背景下,未來隨著智能駕駛技術走向成熟,特別是高階自動駕駛深度應用,不免對傳統車險業務造車沖擊,重構車險市場競爭格局。
不過,對于這樣的論斷,也有保險公司內部人士認為“言之尚早”。在其看來,目前,市售車輛提供的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大部分屬于L2級別,駕駛員仍然需要對車輛的操控負主要責任。因此,短期來看,智駕險并不會“干掉”傳統車險,反而會推動險企的車險業務從單一責任模型向“人機共駕”的多元風險分擔體系演進。
“輔助駕駛不等于自動駕駛,不能替代駕駛員操作,近期小米SU7交通事故的發生也給大家敲響警鐘,一方面車企不能過度營銷智能駕駛,另一方面要牢記駕駛員仍是交通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上述保險公司內部人士直言。
上海德禾翰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衛峰律師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以我國為例,道路交通安全法主要針對人類駕駛員的行為,而對于L2系統引發的交通事故,法律上通常仍將責任歸于駕駛員。
“目前智駕險更多是起到補充作用,傳統車險仍是必要選擇,并且,人機共駕模式下,智駕險的責任厘定也是一大挑戰,還有賴于法律、政策等層面進一步完善。”另有車險業務負責人對中保新知表示。
可見,當前無論是新能源車險還是智駕險,對于財險市場主體來說都處在探索初期,機遇與風險并存,未來險企如何進一步攻克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難關以及智駕險的責任認定挑戰,還需狠下苦功做研究。
撰文:可嵐
編輯:一諾
設計:曉瀅
校對:安文
審核:曦曦
出品:新時代保險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