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近日,安徽正式啟動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下稱“長三角國創中心”)相關工作。此舉不僅彰顯了安徽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積極作為,更標志著長三角在深化區域協同創新、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又向前邁出了堅實且關鍵的一步,開啟了協同創新發展的新征程。
共建科技創新共同體
在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領域,安徽動作頻頻。
今年印發的《安徽省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安徽將與蘇浙滬在多個關鍵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雙方計劃共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通過整合各方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協力打造原始創新高地和高精尖產業承載區。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實現三省一市之間的深度合作與共同發展。
在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進程中,長三角國創中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中心由科技部批準,滬蘇浙皖共同建設,于2021年6月3日揭牌成立,總部位于上海張江科學城,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大舉措。
長三角國創中心定位獨特,旨在將國家戰略部署與長三角區域創新需求有機結合,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推動創新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目前,該中心由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安徽長三角產業創新研究院三家單位按照“一個核心運行團隊、一套建設運行機制、一體化建設與管理”的思路和舉措一體化共建,形成了強大的協同創新合力。
安徽作為科技創新的高地和產業創新的沃土,其工作的全面啟動是長三角國創中心進一步深化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長三角國創中心在信息技術、先進材料、制造裝備、生物醫藥和能源環保等領域布局建設了100余家研發載體,匯聚了超18000名研發人員,衍生孵化企業1700余家。中心累計聘請項目經理510余位,通過“撥投結合”模式實施前瞻性、引領性重大技術項目140余項。同時,中心與海內外超200家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雙導師制聯合培養研究生/博士(后)超7000名。此外,中心還與長三角地區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共建560余家聯合創新中心,挖掘技術需求3200余項,其中協助企業達成技術合作1200余項,合同總額超30億元。
對于未來的發展,長三角國創中心主任劉慶表示,中心將聚焦安徽的產業創新體系,積極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創新體制機制。通過推動創新資源與安徽產業需求深度融合,整合長三角地區的創新資源,促進全國乃至全球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安徽轉化落地。同時,加強與高校院所、大科學裝置基礎設施機構等的合作,助力其成果產業化并向長三角乃至全球推廣,為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注入新的活力。
“當前,安徽省在新興技術領域嶄露頭角,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卑不帐∪嗣裾畢⑹?,安徽省社科院城鄉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孔令剛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同時,安徽省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尤其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三省一市在創新資源方面各具特色,優勢互補,這種差異化的資源稟賦為區域協同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
孔令剛進一步指出,三省一市的科技部門此前共同制定了《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明確了政策協同的目標和任務。建立了定期會商機制,以協商解決政策協同中的重大問題,確保政策的順利實施。推動了政策措施的互認互通,特別是在科技項目、人才引進、資金支持等方面,實現了政策措施的無縫對接,“為進一步提高政策執行效率,還簡化了行政審批流程,為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
“未來,推動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建設,還需在政策協同與落實方面持續發力?!笨琢顒偙硎?,一方面,要完善政策協同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有效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高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政策知曉率和運用水平。此外,還應優化創新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發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加大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科技與產業“雙向奔赴”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安徽將在滬蘇浙建設長三角科創飛地,著力發揮技術研發、產業孵化、種子發現、人才服務四大功能,充分鏈接上海等地科創資源,進一步提升安徽創新資源配置、集聚能力。同時,安徽將與滬蘇浙共同探索建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組織和支持優勢力量聯合開展產業目標導向明確的應用基礎研究。此外,參與完善長三角科技創新券管理運行機制,推動滁州、馬鞍山等市與滬蘇浙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
在產業創新方面,安徽亦積極作為。以汽車產業為例,安徽將支持本地整車企業與滬蘇浙整車企業在換電車型開發、換電站共享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加強與滬蘇浙未來產業領域合作,共同實施長三角“人工智能+”行動,建設駱崗公園超級場景中心,舉辦長三角新材料產業和未來產業大會等。
不僅是安徽,今年2月,在上海普陀區舉行的2025年優化營商環境暨投資促進工作大會現場,普陀區與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鎮江、泰州“七市一區”正式攜手,共同發力打造沿滬寧產業創新帶。這一合作模式將沿線城市和區域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串起了產業合作的鏈條,更連接起了協同發展的紐帶,為區域經濟的協同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事實上,去年8月,普陀區創新推出了“鏈式聯盟”機制。該機制面向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由五大頭部院所牽頭,聯合長三角28家企業和機構,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關鍵領域構建垂直生態。通過為聯盟成員量身定制上下游資源、生態伙伴對接服務,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深化合作、相互賦能,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
據悉,產業創新帶建設旨在通過政府搭建平臺,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提升長三角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領域的分工協同水平。今年4月22日,江蘇省鎮江市黨政代表團來到上海普陀區考察調研,雙方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普陀區與鎮江市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今年以來積極探索“龍頭在上海、配套在鎮江,研發在上海、制造在鎮江,孵化在上海、轉化在鎮江”的“雙向飛地”模式。以此次簽約為契機,雙方將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協同、政務合作、民生共享等方面,進一步拓展合作渠道、搭建合作平臺、完善合作機制,攜手打造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示范樣板。
無獨有偶,今年泰州市將與普陀區同步開展系列科創集市活動。為進一步加強與普陀區的交流合作,泰州市將與普陀區攜手打造“創新里·泰州—普陀離岸創新中心”,推動兩地創新資源深度融合,實現人才、技術與成果的“雙向奔赴”。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