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2018年4月的一個清晨,北京小伙張偉在丹東火車站掏出最新款手機,對著“朝鮮旅游專列”的牌子拍了張自拍。朋友圈配文寫著:“去神秘國度扶貧,準備迎接迷妹尖叫!”——他絕沒想到,接下來的72小時,會遭遇人生最扎心的靈魂拷問。
當旅游團踏入平壤羊角島酒店大堂時,張偉的優越感開始膨脹。他指著鑲金邊的水晶吊燈對導游金英姬說:“這在我們北京也就是三星水平。”23歲的金導微笑著回應:“但朝鮮人結婚就能分到這樣的房子,同志您買房了嗎?”
這句話像一盆冷水,澆滅了張偉剛點燃的炫耀欲。他想起自己北五環合租的10平米次臥,墻上還滲著梅雨季的水漬。
在玉流館吃冷面時,張偉的表演欲再次發作。他夾起碗里的牛肉片,故意提高嗓門:“聽說你們普通人半年才吃一次肉?”全桌瞬間安靜,金導放下銅碗,平靜答道:“朝鮮人每月憑肉票能買5斤牛肉,同志您家冰箱常備多少?”
鄰座上海阿姨忍不住插話:“小伙子,北京牛肉58一斤嘞!”張偉盯著碗里那片薄如蟬翼的牛肉,突然覺得筷子上墜著千鈞重。
夜游大同江時,張偉試圖挽回顏面。他晃著手機里5000元的工資條截圖:“我月薪頂你們一年!”金導望著對岸燈火通明的科學家大街,輕聲說:“那里住著分到200平公寓的教授,您攢首付要多少年?”
江風卷起張偉的Burberry圍巾,他想起中介昨天發的消息:“回龍觀新盤8萬一平,首付30%起。”手機屏幕在黑暗里幽幽亮著,像極了北京凌晨三點的房貸計算器。
最后一晚在涉外商店,張偉咬牙買下標價880元的“春香牌”口紅套裝。結賬時他故作瀟灑:“這點錢也就我一天工資!”金導突然指著窗外:“那棟樓住著300戶工人家庭,他們看病不要錢,孩子上學全免費。”
玻璃櫥窗倒映出張偉僵硬的笑臉,他想起老家父親因舍不得10萬手術費放棄治療,想起侄女為學區房被迫轉學三次。手中的口紅突然重得提不動。
返程列車上,張偉翻著手機里刪剩的三張照片:免費住房分配處排隊的青年情侶、少年宮里跳芭蕾的孩童、菜市場捧著糧票微笑的老婦。他給母親發了條微信:“媽,朝鮮人看病真的全免費嗎?”
窗外掠過抱著《勞動新聞》讀報的朝鮮工人,他們的中山裝洗得發白,但胸前金日成徽章擦得锃亮。張偉突然懂了金導那句話:“我們工資是預報里的數字,真正的生活在糧票和房本里。”
回國那晚,張偉在丹東夜市狂炫五碗烤冷面。賣泡面的朝鮮族大媽聽完全程,笑著遞過一瓶自釀米酒:“朝鮮導游沒告訴你吧?他們分房也要論資排輩,科學家住江景房,工人擠筒子樓。”
江對岸的新義州漆黑一片,這邊霓虹照亮大媽眼角的皺紋:“哪有什么完美制度,不過是各自扛著時代的包袱。”張偉突然想起金導別徽章時的小心翼翼——那或許不是崇拜,而是對生活最后的倔強。
這場跨國對話沒有贏家。當中國年輕人困在房價與內卷中,朝鮮青年也在福利與封閉間掙扎。或許正如鴨綠江大橋的燈火,兩岸光芒終究要互相照亮,而非彼此嘲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