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軍失利是綜合因素造成,但是,印度空軍戰斗機飛行員年度飛行小時數的逐年下降可歸咎于多重結構性挑戰,涉及裝備、預算、后勤及管理等方面;
印度空軍現役米格-21已服役超過40年,故障率高且維護成本攀升。2021-2023年,印度發生多起米格-21墜毀事故,迫使部分中隊停飛檢修,直接減少了可用訓練時間;
印度空軍現役戰斗機中隊數量為32-33個,遠低于政府批準的42個的最低要求。機隊短缺導致飛行員“排隊等飛機”,訓練頻率受限;
采購項目如“陣風”戰斗機(36架)和國產“光輝”Mk-1A(交付進度滯后)未能及時填補缺口,加劇了訓練資源緊張;
印度近年優先發展海軍(航母、潛艇)和戰略導彈部隊(如“烈火”系列),空軍預算占比從2010年代的23%降至2023年的約18%,導致飛行訓練燃料、備件采購資金不足;老舊機型維護占空軍預算的30%以上,而新采購的西方裝備(如陣風)運營成本高昂,進一步壓縮日常訓練開支;
印度空軍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備件(如俄制蘇-30MKI零部件)成本上漲,導致同預算下實際可獲取的資源減少;
印度空軍依賴俄羅斯、法國等多國裝備,但俄烏沖突后,俄制武器備件供應受阻;西方裝備則因技術限制難以本土化維修(如陣風的加密系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的維護效率屢遭詬病,蘇-30MKI機隊的平均出勤率僅約55%,遠低于國際標準(70%-80%);印度空軍部分基地跑道和機庫老化,極端天氣(如夏季高溫)影響飛行安排,導致訓練計劃頻繁中斷;
印度國防采購需經過多部門審批,導致關鍵裝備(如中型多用途戰斗機采購計劃)拖延數十年,間接加劇機隊短缺;印度空軍地勤人員培訓不足,每架戰機的維護時間較長,進一步降低可用飛行時長;印度空軍過度依賴傳統科目,模擬器使用率低(僅占訓練時間的15%-20%,而美軍為40%),無法有效彌補實際飛行不足;
中印邊境對峙(如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印度空軍需在前沿基地部署更多戰機執行巡邏任務,導致后方訓練資源被抽調。同時,印度提出同時應對中巴兩線威脅,迫使印度空軍分散資源,難以集中保障飛行員系統性訓練;
印度空軍武器彈藥或許龐雜:美俄英法以意德等都有,導致印度空軍無法有效訓練形成綜合戰斗力—優勢是精確制導打擊和諸機種聯合訓練,根本無法得到其他國家裝備的融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