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方營鎮孫家寨村的廣場上總是格外熱鬧。如期而至的“千人孝道餃子宴”,讓人間煙火氣充盈于整座村子。
舞臺上,“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標語下,精彩的戲曲節目輪番上演;舞臺下,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節目、嘮家常,村干部、志愿者、義工們熱火朝天地擇菜、和餡兒、搟皮兒、包餃子、煮餃子……
從早上一直忙活到中午,只為讓老人們在中午12點能吃上一口熱氣騰騰的餃子。到今年,孫家寨村的餃子宴已經連辦15年,活動的發起人正是村黨支部書記付宏偉。
01
回家,一個孝子的破釜沉舟
付宏偉是土生土長的孫家寨人,大學畢業后在石家莊從事醫藥銷售,日子過得順風順水。到了2010年,而立之年的他事業有成、年薪百萬,家庭幸福、兒女雙全。人生的考驗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父親突患重病,打亂了一大家子的生活節奏。
付宏偉第一時間趕回了老家,而父親已經被送進重癥監護室。坐在醫院的走廊里,付宏偉焦慮不安,忍不住想到最壞的可能:“如果搶救不回來……父親才60歲啊!”不斷祈禱父親蘇醒的時候,付宏偉產生了一個念頭—回家。“爹,你快好起來吧,我哪兒也不去了,天天在家陪著你!”
父親轉危為安后,付宏偉立刻陪著父母回到了村子。然而,他留下的決定遭到了母親的反對。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并不富裕的農村家庭能走出一個大學生多么不容易。付宏偉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為全家乃至全村的驕傲,如今卻要為父親放棄事業,甚至顧不上城里的小家。對此,母親一時無法接受。
說服母親,付宏偉自有妙招。這次返家讓他得以深層次地審視家鄉。原來,村落已不復記憶中的熱鬧喧囂,成了沉寂、冷清的空巢世界。付宏偉告訴母親:“我不光是照顧我爹,也要照顧全村的老人。”深諳兒子的個性,也明白他做的是善事,母親最終選擇了支持。
守著父母的同時,付宏偉一并承包了村里7位空巢老人的一日三餐。這飯送著送著,付宏偉漸漸品出了別的滋味。他回憶說:“老人根本顧不上吃飯,就想拉著我多待一會兒。他們想和我說說話,隨便說什么都行。我知道,他們是太孤獨了,特別渴望陪伴。”
雖然付宏偉很想讓老人感受到晚輩的關心,但他的時間畢竟有限,一家家陪聊確實做不到。付宏偉想到了一個主意:“不如每逢初一、十五把老人聚在一起,像過去在生產隊時那樣,吃飯、聊天,熱鬧熱鬧。”父母非常贊同他的想法,并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張羅著包餃子。就這樣,2010年臘月十五,第一場餃子宴順利開席了。
“以前在生產隊的時候,咱們偷著吃、搶著吃,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到村委會大隊部一起吃飯,感謝黨和國家啊。”老人們回憶過去、暢談現在、展望未來。看著老人們心滿意足的樣子,付宏偉開心極了。
“咱是黨員,聽了老人們的話很驕傲,感覺我好像無意中做了一件有點兒了不起的事,心里挺美。”付宏偉說,自己就像一片擋在老人們眼前的樹葉。如果這片樹葉是美的、好的,那么,他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02
守家,一個家族的孝道傳承
從承擔空巢老人一日三餐,到給老人送生活用品,再到設立“空巢老人服務站”……在孫家寨村逐漸變成“沒有圍墻的敬老院”的過程中,人們評價付宏偉像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他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光、散發光的呢?付宏偉說,爺爺是影響他最深的人。
至今,付宏偉仍清晰地記得,在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只要聽說誰家揭不開鍋,爺爺準會把他們接到家里吃飯。“只要咱家有一口飯吃,就不能攆人家走。”爺爺的話深深印在了付宏偉的腦海中。
待到付宏偉再長大一些,爺爺傳給他一個燭臺,說道:“你長大以后要學習蠟燭去照亮別人,而不是借助別人的光照亮自己。”這個燭臺后來陪著付宏偉走上了中央電視臺《我有傳家寶》欄目。
如何照亮呢?在祖訓“從孝百業成、家和萬事興”的影響下,在父母一言一行的熏陶下,付宏偉的長輩們都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不管做什么好吃的,付宏偉的父母總是惦記著爺爺奶奶,不是把他們接到家里一起吃,就是仔仔細細裝好讓他送過去。
“我三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里吃餃子,媽媽裝了滿滿一碗讓我送給爺爺奶奶。我著急,跑著跑著摔了一跤。”餃子撒了一地,但心里時時裝著老人的孝道在付宏偉心中埋下了種子。
不只是父母,付宏偉的叔伯們也是孝道的堅定踐行者。從爺爺奶奶種不了地起,每年收完糧食,付宏偉的父親及其幾個兄弟都會裝一袋送給老兩口。袋子的大小并無規定,他們早已形成共識:孝順不必攀比,各自盡力即可。
不過,付宏偉的母親總會找出家里最大的袋子,挑最好的糧食裝上滿滿一袋。“把稍差一點兒的給別人,就像做了什么虧心事。”這亦是融在付宏偉骨子里的教育。
在盡孝一事上,誰應該多承擔些責任一直沒有成為付家的議題。父母那輩如此,到了付宏偉和妹妹這一代也是一樣。妹妹成家后,住在離父母家不遠的地方,而付宏偉則住在另一個城市。很多人會覺得,離得近的可以多照顧父母,不必非要離得遠的那個回來盡孝。但付宏偉堅持認為,沒道理讓妹妹代替自己盡孝。他說:“孝順父母理應各盡其責。”
都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付宏偉之所以能夠放棄事業回村,離不開妻子焦瑞爽的全力支持。焦瑞爽是名醫生,工作非常忙。付宏偉回老家時,女兒7歲,讀小學;兒子3歲,剛上幼兒園。夫妻倆兩地分居后,焦瑞爽既要當爹又要當媽,個中辛苦無需贅言。但因為相信付宏偉的為人,認同他所堅守的孝道,她始終咬牙堅持著。
焦瑞爽從未當著孩子的面抱怨過丈夫一句。當孩子們問“爸爸為什么總是不在家”時,她會耐心地解釋和引導:“爸爸回老家照顧爺爺奶奶和村里的老人了,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啊。”
都說身教勝于言傳,雖然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不多,但付宏偉對父母的孝順、對老人的孝敬,一雙兒女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付諸行動。
小時候放假在家,他們會想方設法讓辛苦一天的媽媽下班吃上一口熱乎飯;讀大學時,幾乎每周,他們都會給爺爺奶奶打電話;出去玩兒的時候,他們總想著給長輩們帶紀念品;碰上特色的禮品、食物,他們會第一時間和家人分享……
“孝”字仿佛注入了付家的根脈,從樹干到枝葉,始終被影響著、滋養著。
03
傳家,一種信念的久久為功
憑著“百善孝為先”的信念,這些年,付宏偉不光花費了時間、精力,也投入了不少成本。有人不理解,有人質疑,但付宏偉從未動搖過,因為身后一直站著相信他、支持他的家人。
付宏偉的父親今年75歲,依然和老伴兒一起為餃子宴忙前忙后。知道哪家老人有事來不了,他便騎著電動三輪車一家家去送;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總是拿出來和老人們一起分享;母親則把家中棉花地的全部產出都用來支援兒子……妻子焦瑞爽會趁放假帶著孩子們回老家,一起盡孝,一起做志愿者,為付宏偉發起的各種孝老敬親活動出一份力。
每次被問花了多少錢、有沒有經濟壓力時,付宏偉總是樂呵呵地回答:“吃飯沒啥成本,平時干活兒也有義工、志愿者幫忙。”這世上,總有些事情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在付宏偉心中,弘揚孝道便是其中之一。
在付宏偉、家人以及日益壯大的志愿者隊伍的影響和帶動下,孝心孝道在孫家寨村蔚然成風。在外工作的兒女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數逐漸增多;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會輪流回來陪老人參加餃子宴;有條件的子女干脆把老人接到城里同住……“我們從未想過替代老人的兒女,目的一直是喚醒他們的孝心。”慈母孝子評選活動、道德“紅黑榜”……珠玉在前,孫家寨村全體村民一同崇德向善。
為了讓村里的孝道建設有經濟保障,從擔任村干部那一天起,付宏偉全力打造“孝道村”文化品牌,成立“孝道村”農業種植合作社,大力發展有機蔬菜種植,建成數字農業產業園,推出孝道小米等系列產品。
孫家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定期舉辦的孝道文化節、孝道大講堂、暑期美德好少年夏令營等文化品牌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者。現在,不只初一和十五,村里的訪客每天都絡繹不絕。
這不,今年3月中旬,孫家寨村剛剛接待了一所職業學校的參觀團隊。恰逢農歷二月十五,青年志愿者參與了當天餃子宴的全部工作,包餃子、陪老人聊天、清洗碗筷。宴席結束后,他們觀看視頻,了解付宏偉和孫家寨村的故事;參觀現代化蔬菜大棚,感受現代農業的科技魅力,度過了相當充實的一天。
如今,餃子宴造福的區域早已不限于孫家寨村。即便是在冬天,十里八鄉的老人也會頂著一頭白雪,趕上幾十里路,到孫家寨村現場感受“一村人、一家人、一口鍋”的和諧氛圍。全國各地效仿餃子宴開展孝老愛親活動的社區多達上千個,形式不再拘泥于餃子宴,而是結合當地的習俗、老人的習慣,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孝道文化接力。
因此,每當講到付宏偉的事跡和故事時,總有人幫他以累加的形式計算時間、場次、人數,可付宏偉卻覺得餃子宴是曠日持久的減法。隨著時間推移,一些熟悉的面孔不再出現。時有兒女、孫輩前來討要一碗餃子,供奉在老人墳前,以了卻其未竟的心愿。付宏偉說:“做了這么多場,多少人已經不在了。我們能給的、能做的便是為老人多留下一些人世間的美好。”
餃子宴按時舉辦,孫家寨村的孝老愛親故事久久傳唱。付宏偉也將繼續堅守自己的崗位,努力傳播孝道文化,帶領鄉親們探索更多孝老愛親的方法和模式,讓老人們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